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圈养蓝腹鹇雌鸟雄化现象与性激素水平变化关系
1
作者 张敬 王伟 +10 位作者 詹同彤 莫嘉琪 于杨 陈绚姣 胡昕 朱毅 由玉岩 张成林 陈足金 John Corder 张恩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4,共8页
雉类在圈养过程中部分雌性个体会出现雄化现象(羽毛颜色趋于雄性特征),为了解这种现象与性激素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准确鉴别雄化个体的方法,以圈养蓝腹鹇(Lophura swinhoii)为对象,针对雌鸟雄化现象与粪便中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开展研... 雉类在圈养过程中部分雌性个体会出现雄化现象(羽毛颜色趋于雄性特征),为了解这种现象与性激素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准确鉴别雄化个体的方法,以圈养蓝腹鹇(Lophura swinhoii)为对象,针对雌鸟雄化现象与粪便中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开展研究。2022—2023年,在北京动物园和广州动物园共选取蓝腹鹇个体20只,采集繁殖期(4—6月)和非繁殖期(10—12月)的粪样共256份,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7β-雌二醇(estradiol,E_(2))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含量,计算E_(2)/T,并分别对雄组、雌组和雄化组个体的E_(2)、T含量以及E_(2)/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圈养蓝腹鹇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雄组和雌组的E_(2)含量、E_(2)/T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T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雌组和雄化组的E_(2)含量和E_(2)/T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T含量无显著差异;雄化组与雄组的E_(2)、T含量和E_(2)/T均无显著差异。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中,雌组E_(2)含量平均值和E_(2)/T平均值均极显著高于雄化组(P<0.01);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雄组和雄化组E_(2)/T均小于1。研究结果表明,蓝腹鹇雌鸟E_(2)含量下降、E_(2)/T降低能引发雌鸟中止产卵,换羽期后羽色向雄性羽色转变。若雌性个体繁殖期或非繁殖期的E_(2)/T平均值小于1,且曾经产卵,之后外部羽色出现雄性羽色特征且没有“距”,则可确定其为雄化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腹鹇 圈养 雌鸟雄化 雌二醇 睾酮 性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南坡鹿源化脓隐秘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2
作者 萨家祺 曾繁文 +5 位作者 翟俊琼 黄康 陈绚姣 王国蒨 陈兴永 张马龙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5,共8页
为确定广东省某动物园1只患病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致病菌并探究其主要生物学特性,采集患病坡鹿脓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和生化试验鉴定对分离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 为确定广东省某动物园1只患病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致病菌并探究其主要生物学特性,采集患病坡鹿脓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和生化试验鉴定对分离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对分离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菌落形态呈微弱β溶血、光滑湿润、乳白色、中间凸起且边缘整齐;革兰氏染色呈圆形革兰氏阳性短杆状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显示,该菌与10株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参考菌株同源性在98.81%以上;生化试验鉴定显示,分离菌对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等呈阳性,对乳糖、鼠李糖和甘露醇等呈阴性。综合以上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化脓隐秘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等抗菌药物耐药。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Plo-g2、Plo-g1、NanP、NanH、FimA、FimE和FimC七种毒力基因。研究结果可为野生动物源化脓隐秘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为化脓隐秘杆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化脓隐秘杆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尾狐猴源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3
作者 曾繁文 萨家祺 +3 位作者 左珂菁 王国蒨 黄康 陈绚姣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为明确广东省某动物园的环尾狐猴死亡原因,无菌采集死亡环尾狐猴肺脏组织,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毒力基因检测及药敏试验等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环尾狐猴源肺炎克雷伯氏菌,分... 为明确广东省某动物园的环尾狐猴死亡原因,无菌采集死亡环尾狐猴肺脏组织,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毒力基因检测及药敏试验等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环尾狐猴源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扩增片段大小为1459 bp,与NCBI上1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参考菌株序列相似性均在99.86%以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含有uge、wabG、aereobctin、khe、rmpA、ureA、fimH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阿莫西林、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该研究结果为环尾狐猴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检测、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以及为肺炎克雷伯氏菌防控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尾狐猴 肺炎克雷伯氏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例外科治疗玉米锦蛇难产的病例报告
4
作者 胡倩雯 彭仕明 谢伟骏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4年第6期113-117,共5页
人工圈养环境下,蛇类常因环境变化、管理不当或疾病等因素引起难产,如处理不及时会影响蛇的身体机能和繁殖能力,甚至危及生命。该文通过整理与分析3例玉米锦蛇难产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相关资料与经验,对难产的原因、诊断技术、外科疗法... 人工圈养环境下,蛇类常因环境变化、管理不当或疾病等因素引起难产,如处理不及时会影响蛇的身体机能和繁殖能力,甚至危及生命。该文通过整理与分析3例玉米锦蛇难产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相关资料与经验,对难产的原因、诊断技术、外科疗法、麻醉技术以及术后管理进行总结归纳,为卵生蛇类的难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锦蛇 难产 剖腹产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源致病性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5
作者 黄康 萨家祺 +3 位作者 陈绚姣 麦洁文 吴其原 曾繁文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4年第5期70-74,96,共6页
为了查明一例引起亚洲象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试验结合临床观察,采集发病亚洲象尾部创口分泌物分离纯化优势致病菌,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测序、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该亚洲象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 为了查明一例引起亚洲象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试验结合临床观察,采集发病亚洲象尾部创口分泌物分离纯化优势致病菌,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测序、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该亚洲象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卧地、呼气热和尾部创口流白色分泌物等症状。结果显示,分离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为乳白色、光滑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阴性,葡萄糖、枸橼酸盐、赖氨酸脱氢酶等生化试验阳性;16S rRNA测序结果与10种肺炎克雷伯氏菌参考菌株序列同源性在99.93%以上,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毒力基因检测发现,分离菌株携带kfu、uge、wabG、khe、ureA和fimH 6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头孢氨苄、丁胺卡那霉素等17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表现为多重耐药。经笼舍消毒与药物治疗后,该亚洲象病情好转并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肺炎克雷伯氏菌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金丝猴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
6
作者 王国蒨 陈绚姣 +4 位作者 曾繁文 萨家褀 左珂菁 刘晓敏 罗静钊 《福建畜牧兽医》 2024年第4期22-26,共5页
从急性死亡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oxellana)的肺脏、心脏、肝脏等病料组织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培养和形态观察,发现其特征与肺炎克雷伯菌相符。利用PCR技术对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得到一个长约1433... 从急性死亡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oxellana)的肺脏、心脏、肝脏等病料组织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培养和形态观察,发现其特征与肺炎克雷伯菌相符。利用PCR技术对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得到一个长约1433 bp的特异性DNA片段,并将其序列通过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分析,该序列与人源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01A030株(参考序列NR_134062.1)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9.7%。通过对10种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性相关的毒力基因进行PCR扩增,其中有8种能够被检测到,即rmpA、fimH、wabG、uge、kfu、aerobactin、ureA和khe;根据上述结果对该菌株进行拉丝试验,结果为阳性,确证成功分离一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hvKP)。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hvKP分离株对第一代头孢和第三代头孢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耐药,对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均完全耐药;对沙星类药物,如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表现出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肺炎克雷伯菌 药敏试验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nd population genomics of the intermediate horseshoe bat(Rhinolophus affinis)reve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virus tolerance in Rhinolophus and echolocation call frequency variation
7
作者 Le Zhao Jiaqing Yuan +8 位作者 Guiqiang Wang Haohao Jing Chen Huang Lulu Xu Xiao Xu Ting Sun Wu Chen Xiuguang Mao Gang Li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147-1160,共14页
Horseshoe bats(genus Rhinolophus,family Rhinolophidae)represent an important group within chiropteran phylogeny due to their distinctive traits,including constant high-frequency echolocation,rapid karyotype evolution,... Horseshoe bats(genus Rhinolophus,family Rhinolophidae)represent an important group within chiropteran phylogeny due to their distinctive traits,including constant high-frequency echolocation,rapid karyotype evolution,and unique immune system.Advances in evolutionary biology,supported by high-quality reference genomes and comprehensive whole-genome data,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species origins,speciation mechanisms,adaptive evolutionary processes,and phenotypic diversity.However,genomic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Rhinolophus are severely constrained by limited data,with only a single published genome of R.ferrumequinum currently available.In this study,we constructed a high-quality chromosome-level reference genome for the intermediate horseshoe bat(R.affinis).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es revealed potential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virus tolerance in Rhinolophidae.Notably,we observed expansions in several immune-related gene families and identified various genes func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ARS-CoV-2 signaling pathway,DNA repair,and apoptosis,which displayed signs of rapid evolution.In addition,we observed an expansion of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MHC-II)region and a higher copy number of the HLA-DQB2 gene in horseshoe bats compared to other chiropteran species.Based on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and population genomic analyses,we identified multiple candidate loci(e.g.,GLI3)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s in echolocation call frequency across R.affinis subspecies.This research not only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hinolophus genus but also establishes a valuable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erence-quality genome Comparative genomics Population genomics Positive selection Ba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人工圈养虎肠道微生物组结构的研究
8
作者 王娅妮 李娜 +5 位作者 任照文 孙通宝 张翩 陈晶 陈谭子芃 王晓虎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为了探究广东省华南虎、孟加拉虎和东北虎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本研究利用16S rDNA V1-V9区三代测序对广东省人工圈养的不同虎进行肠道菌群测序比较分析和物种注释,探究其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丰度。结果显示:圈养健康虎肠道微生物组的优势... 为了探究广东省华南虎、孟加拉虎和东北虎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本研究利用16S rDNA V1-V9区三代测序对广东省人工圈养的不同虎进行肠道菌群测序比较分析和物种注释,探究其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丰度。结果显示:圈养健康虎肠道微生物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广东省人工圈养华南虎肠道微生物菌群较为健康,不同虎种间的肠道菌群结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基于饮食、环境、状态等条件导致菌群结构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别,东北虎和孟加拉虎的肠道菌群具有部分较高丰度的潜在致病菌属,表明本次研究调查的孟加拉虎和东北虎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需要密切关注。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不同虎种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组成结构,对于这一濒危物种的综合保护和合理圈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虎 孟加拉虎 东北虎 16S rDNA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结核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植广林 平晓坤 +4 位作者 陈绚姣 赵琰 梁玉珍 黄勉 贾坤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该病感染宿主广泛,可以交互传染,很难根绝。近年来野外和圈养野生动物的结核病疫情呈现增高的趋势,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野生动物的结核病主要是由...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该病感染宿主广泛,可以交互传染,很难根绝。近年来野外和圈养野生动物的结核病疫情呈现增高的趋势,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野生动物的结核病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和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所引发,其感染宿主谱很广,并具有或潜在具有传播给人类的能力。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结核病检测方法意义重大。现在较为广泛使用的结核病检测方法主要分为3大类,分别是细菌学检测、免疫学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但是这些检测方法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对于野生动物结核病检测迫切需要新的快速、灵敏、特异的动物结核病诊断方法。本文就现行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结核病 分枝杆菌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熊猫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邹洁建 古河祥 +3 位作者 翟俊琼 萨家祺 陈武 杜雪晴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7-444,共8页
为了鉴定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肺源致病菌并研究其耐药性和耐药基因,从死亡小熊猫肺部组织中无菌分离培养致病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及16S rDNA测序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应用PCR法检测分离株的2... 为了鉴定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肺源致病菌并研究其耐药性和耐药基因,从死亡小熊猫肺部组织中无菌分离培养致病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及16S rDNA测序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应用PCR法检测分离株的28种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外膜蛋白D2基因(oprD2)、磺胺耐药基因(qacE△1-sul1)、3种整合子基因(intⅠ1、2、3)和主动外排泵调节基因(mexR)等共40种耐药基因。肺组织样品中分离培养的1株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药敏试验对氯霉素敏感,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和利福霉素等均具有耐药性,小鼠表现与小熊猫相似的症状而死亡。5种耐药基因TEM、aac(3)-Ⅱ、ant(3″)-Ⅰ、qacE△1-sul1、intⅠ1为阳性,其他35种为阴性。该小熊猫肺源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药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与5种耐药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蓝鹇H9N2亚型流感的诊断与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左珂菁 黄勉 +4 位作者 陈绚姣 植广林 谢青梅 梁玉珍 张马龙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2-385,共4页
2016年1月中下旬,华南地区某蓝鹇繁育基地蓝鹇亚成体发生流行性疾病,发病蓝鹇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羽毛蓬松凌乱、眼周水肿等症状。对死亡动物进行剖检,病理变化与流感病理变化相似,如心包积液,心外膜有出血点,肝脏充血、出... 2016年1月中下旬,华南地区某蓝鹇繁育基地蓝鹇亚成体发生流行性疾病,发病蓝鹇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羽毛蓬松凌乱、眼周水肿等症状。对死亡动物进行剖检,病理变化与流感病理变化相似,如心包积液,心外膜有出血点,肝脏充血、出血、肿胀,肺充血、出血,胰腺充血、出血或有白色点状坏死灶,腺胃乳头出血,肌胃角质膜下有出血斑,肾脏充血、出血、肿胀,肠道黏膜充血、出血等。经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和实验室分子生物学诊断(RT-PCR鉴定),确诊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虽及时采取治疗、紧急免疫和环境消毒等措施,死亡率仍高达47.6%。本文详细记录了救治程序和病程,并针对发病原因进行剖析,认为免疫、气候和饲养环境是引起本次该群蓝鹇发病的主要因素,为控制蓝鹇H9N2亚型禽流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鹇 剖检 RT-PCR H9N2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从国内鹦鹉鉴定到鹦鹉博尔纳病毒2型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俊仪 陈武 翟俊琼 《特产研究》 2023年第3期38-41,共4页
为探究一例非洲灰鹦鹉死亡原因。本研究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分子检测等方法对一例非洲灰鹦鹉的死因进行了分析诊断。该鹦鹉生前即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和呕吐等症状,死后剖检观察到腺胃扩张且胃内有未消化食物并伴酸臭味,胃壁... 为探究一例非洲灰鹦鹉死亡原因。本研究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分子检测等方法对一例非洲灰鹦鹉的死因进行了分析诊断。该鹦鹉生前即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和呕吐等症状,死后剖检观察到腺胃扩张且胃内有未消化食物并伴酸臭味,胃壁变薄,脑部充血等现象,通过病理切片及分子诊断显示,该鹦鹉感染了博尔纳病毒。通过测序及进化树分析表明,该鹦鹉感染的博尔纳病毒为鹦鹉博尔纳病毒2型,为国内首次发现。本研究为该病毒的诊断提供了依据,并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 博尔纳病毒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动物园保护教育探索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志宏 陈足金 胡明毅 《广东园林》 2018年第5期42-44,共3页
开展面向公众的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是动物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结合广州动物园应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科普实践进行探索,认为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能为动物园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的宣传推广、报名、和评估... 开展面向公众的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是动物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结合广州动物园应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科普实践进行探索,认为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能为动物园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的宣传推广、报名、和评估等互动环节提供很多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园 保护教育 互联网 新媒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宿主源弓形虫ROP 16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14
作者 黄勉 冯伟利 +6 位作者 植广林 杨子鹏 左珂菁 杨晓颖 陈绚姣 袁浩 袁子国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7-123,共7页
为研究不同分离株弓形虫棒状体蛋白ROP 16基因的遗传变异,扩增9种不同来源的弓形虫样品的ROP 16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比对及构建进化树的分析。结果表明,弓形虫不同分离株ROP 16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0%以上,但存在限制性位点多态性;用弓形... 为研究不同分离株弓形虫棒状体蛋白ROP 16基因的遗传变异,扩增9种不同来源的弓形虫样品的ROP 16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比对及构建进化树的分析。结果表明,弓形虫不同分离株ROP 16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0%以上,但存在限制性位点多态性;用弓形虫ROP 16作为PCR-RFLP的标记分子,未能鉴别出传统的弓形虫Ⅰ型、Ⅱ型、Ⅲ型,却鉴定出一株特殊的猪源弓形虫分离株。弓形虫ROP 16基因的株间保守性提示其是一个用于预防弓形虫病的潜在疫苗候选分子,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ROP 16 遗传变异 序列分析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白犀牛镇静的药效学比较
15
作者 植广林 张马龙 +10 位作者 左珂菁 黄勉 梁玉珍 陈谭子芃 萨家祺 谢伟骏 彭仕明 陈绚姣 黎绘宏 文研 代军威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本试验使用4种不同剂量[5~20μg/(kg·bw)]的布托啡诺对雌性白犀牛进行镇静,对不同时间进行的各种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镇静后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如X线、超声波、内窥镜检查、采血和输液。在局麻的配... 本试验使用4种不同剂量[5~20μg/(kg·bw)]的布托啡诺对雌性白犀牛进行镇静,对不同时间进行的各种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镇静后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如X线、超声波、内窥镜检查、采血和输液。在局麻的配合下,进行第3眼睑缝合结扎、角基外科螺钉植入等手术治疗。结果表明布托啡诺镇静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拮抗剂(纳洛酮)可安全快速的使动物恢复,可满足白犀牛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本试验是国内首次使用布托啡诺镇静白犀牛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白犀牛 镇静 局部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动物园常态化科普——“动物课堂”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足金 许建琳 莫嘉琪 《广东园林》 2018年第5期29-32,共4页
公众教育是动物园的一项基本职能,科普活动是动物园公众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传统的动物园科普活动以临时主题式的科学普及、宣传活动为主,难以达到诱发兴趣、植入理念、引导行为的教育目标。广州动物园整理总结以往近十年科普活动工作... 公众教育是动物园的一项基本职能,科普活动是动物园公众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传统的动物园科普活动以临时主题式的科学普及、宣传活动为主,难以达到诱发兴趣、植入理念、引导行为的教育目标。广州动物园整理总结以往近十年科普活动工作经验,开设"动物课堂"科普项目,以"激励公众参与保护"为最终目标,以常态化、持续开展为形式保障,根据不同年龄层、不同受众群开发相应课堂内容,注重与动物园各项动物保护工作的结合,为参与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感和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园 受众群 常态化 科普活动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动物园科研工作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武 吴其锐 代军威 《广东园林》 2018年第3期85-89,共5页
科学研究工作是动物园的主要职能,广州动物园在20世纪60年已开展濒危野生动物人工辅助繁育技术的研究,取得"大熊猫营养腹水症的研究"等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现已形成20多人的学术研究团队。但与先进动物园相比,广州动物园在科... 科学研究工作是动物园的主要职能,广州动物园在20世纪60年已开展濒危野生动物人工辅助繁育技术的研究,取得"大熊猫营养腹水症的研究"等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现已形成20多人的学术研究团队。但与先进动物园相比,广州动物园在科研人才数量、实验室的建设、科研投入和特色动物种群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广州动物园需要正视差距,着重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开放性研究平台,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作用,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 野生动物保护 生态文明 广州动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Biolog-ECO板分析动物笼舍环境微生物
18
作者 王兴金 萨家祺 +2 位作者 李冠惠 黎绘宏 成世清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5-762,共8页
为了解动物园动物笼舍环境微生物活性及其影响因素,采集了5种灵长动物(Primates)、3种爬行动物(Reptilia)笼舍的3种不同类型的环境样本共15个,采用Biolog-ECO板进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15个样本的微生物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为了解动物园动物笼舍环境微生物活性及其影响因素,采集了5种灵长动物(Primates)、3种爬行动物(Reptilia)笼舍的3种不同类型的环境样本共15个,采用Biolog-ECO板进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15个样本的微生物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主要表现为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胺类等3类碳源的利用上(P<0.01),对羧酸、多聚物、酚酸类等碳源的利用差异不显著(P>0.05);同种动物、笼舍环境相似、日常管理相同,环境微生物活性也比较一致;笼舍内的垫材类型相比动物种类而言,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更大,微生物活性自高到低的垫材类型依次为垫材A、垫材B、垫材C。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笼舍样本(S1)与其他样本存在比较明显的分异现象外,其他样本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规律可遁。推测S1样本中微生物活性的分异现象主要由消毒引起。动物笼舍环境微生物的组成比较复杂,可能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微生物 动物笼舍 Biolog-ECO微平板 野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金丝猴肝硬化并发多脏器感染病例
19
作者 王兴金 黄勉 +1 位作者 萨家褀 植广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4-1147,共4页
一亚成体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围增大、精神沉郁和运动无力;影像学检查提示胃、肠道有大量内容物和腹腔积液;血液检查血清蛋白偏低,天门冬氨转移酶偏高,白细胞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见肺、胰腺、胃肠... 一亚成体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围增大、精神沉郁和运动无力;影像学检查提示胃、肠道有大量内容物和腹腔积液;血液检查血清蛋白偏低,天门冬氨转移酶偏高,白细胞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见肺、胰腺、胃肠道及脾脏均呈现炎性病变,肝脏脂肪变性、纤维化、胆色素沉着;从腹腔积液中培养到1株专性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在普通血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呈β溶血,与该菌株相似度较高的为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I-P16),全基因相似度为95.92%;从肝组织培养到1株革兰氏阴性好氧杆菌,经16S rRNA基因比对,与弗格森埃希菌(Escherichia fergusonii)和大肠杆菌(E.coli)的染色体全基因相似度均为99.89%,经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为大肠杆菌。诊断为肝硬化并发多脏器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肝硬化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蟒蛇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出血性口腔肺炎并发线虫感染的报告
20
作者 植广林 左珂菁 +2 位作者 陈绚姣 陈谭子芃 张马龙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1期16-18,共3页
蟒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经过冬眠后苏醒,或者保温不冬眠,在开春回暖后,因为抵抗力下降,通风不佳,温差大且温度骤变等原因而引起条件致病菌感染,常发口腔肺炎,常见的是嗜水气单胞菌。临床可见不喜运动,食欲减退甚至废食,口流黏液性或血性... 蟒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经过冬眠后苏醒,或者保温不冬眠,在开春回暖后,因为抵抗力下降,通风不佳,温差大且温度骤变等原因而引起条件致病菌感染,常发口腔肺炎,常见的是嗜水气单胞菌。临床可见不喜运动,食欲减退甚至废食,口流黏液性或血性分泌物,X线下可见本应菲薄的肺囊壁增厚,有大量分泌物的影像。该文治疗上要隔离饲养发病动物,改善通风保温条件,给予抗生素和中成药的雾化治疗等措施即可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后,肺囊炎症未完全消失,治疗和护理条件要坚持,否则可能复发甚至突发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蟒蛇 出血性口腔肺炎 雾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