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敬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
1
作者 李晓明 孟员 +1 位作者 阳芷晴 刘小丹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本研究通过客观操纵个体的敬畏情绪状态以探究敬畏情绪(积极与消极敬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有效干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提供建议。结果发现:(1)敬畏(尤其是积极敬畏)以及良好的同伴关... 本研究通过客观操纵个体的敬畏情绪状态以探究敬畏情绪(积极与消极敬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有效干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提供建议。结果发现:(1)敬畏(尤其是积极敬畏)以及良好的同伴关系可有效抑制青少年的攻击行为;(2)同伴关系可调节积极敬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相比于同伴关系良好者,积极敬畏对同伴关系不良者的攻击行为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该研究表明对于存在社会适应问题的青少年而言,敬畏感培育应格外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 攻击行为 同伴关系 青少年
原文传递
父亲童年不可预测性对其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影响:教养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协同教养一致行为的调节作用
2
作者 邹盛奇 张佳捷 姚振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探究幼儿父亲童年不可预测性与其民主型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在生命史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环境不可预测性测量问卷、父亲教养压力量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和协同教养问卷对607名3-6岁幼儿的父亲... 为探究幼儿父亲童年不可预测性与其民主型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在生命史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环境不可预测性测量问卷、父亲教养压力量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和协同教养问卷对607名3-6岁幼儿的父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幼儿父亲童年不可预测性显著负向预测其民主型教养方式;2)教养压力在父亲童年不可预测性与其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父亲协同教养一致行为在教养压力与其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随着父亲协同教养一致行为水平的提高,教养压力对其民主型教养方式的负向预测作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不可预测性 民主型教养方式 教养压力 协同教养一致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社会行为的疾病回避功能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爽 李郴 吴奇 《心理学进展》 2015年第10期593-603,共11页
面对进化历程中疾病提出的生存威胁,人类进化出了行为免疫系统以抵御疾病的传播。本文首先对行为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行为免疫系统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已有的研究显示,行为免疫系统主要从两个层面... 面对进化历程中疾病提出的生存威胁,人类进化出了行为免疫系统以抵御疾病的传播。本文首先对行为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行为免疫系统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已有的研究显示,行为免疫系统主要从两个层面——回避疾病威胁和服从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分别表现为:1) 行为免疫系统对异常身体特征偏见态度的影响;2) 对群际偏差的影响;3) 对从众行为的影响;以及4) 对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最后,本文对行为免疫系统对社会行为影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未来的研究应当更多地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行为免疫系统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进一步细分行为免疫系统在情绪上产生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威胁 进化 行为免疫系统 威胁回避 社会服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恶意创造性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4
作者 史滋福 周志豪 +3 位作者 许磊 陈火红 管锦亮 刘承珍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815,共8页
本研究基于创造性行为的互动主义模型和一般压力理论,考察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恶意创造性行为的关系,并检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长沙市三所高校的9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消极... 本研究基于创造性行为的互动主义模型和一般压力理论,考察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恶意创造性行为的关系,并检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长沙市三所高校的9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恶意创造性行为;(2)道德推脱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和恶意创造性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道德推脱→恶意创造性行为”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具体而言,相较于女生,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对男生道德推脱水平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父母消极教养方式 道德推脱 恶意创造性行为
原文传递
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认知共情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颜志强 周可 +3 位作者 曾晓 徐惠 朱晓倩 张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797,共10页
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执行功能密切相关,而共情则可能是二者产生联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研究1)及其子成分(研究2)与其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 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执行功能密切相关,而共情则可能是二者产生联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研究1)及其子成分(研究2)与其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显著负相关,认知共情分别在攻击性行为与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是其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器,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起主要作用;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通过促进认知共情从而抑制其攻击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期儿童 执行功能 攻击性行为 共情 中介作用
原文传递
为了谁,幼儿更可能说谎?不同受益者对5~6岁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
6
作者 张文洁 黄子君 +2 位作者 谭佩霞 范伟 钟毅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3,共8页
本研究采用“你藏我找”范式,将自我受益作为基线条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不同自我相关性受益者和不同群体受益者对5~6岁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于高自我相关者和低自我相关者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 本研究采用“你藏我找”范式,将自我受益作为基线条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不同自我相关性受益者和不同群体受益者对5~6岁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于高自我相关者和低自我相关者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而相比于低自我相关者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高自我相关者的利益而说谎(实验1);(2)相比于内群体和外群体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而相比于外群体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内群体的利益而说谎(实验2)。以上结果表明,5~6岁幼儿的说谎行为存在强烈的利己倾向,为自己获得利益而说谎的可能性最大;而5~6岁幼儿的亲社会说谎行为在个体层面存在自我相关性偏好,在群体层面存在内群体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6岁幼儿说谎行为 受益者 利己倾向 自我相关性偏好 内群体偏好
原文传递
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与行为适应: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范兴华 朱素平 +2 位作者 黄亚丹 徐婕妤 方晓义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采用问卷法对2436名四至九年级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歧视知觉与行为适应(亲社会行为、不良行为)的关系以及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歧视知觉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不良行为;在此关系中,个人成长主动性有中介作... 采用问卷法对2436名四至九年级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歧视知觉与行为适应(亲社会行为、不良行为)的关系以及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歧视知觉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不良行为;在此关系中,个人成长主动性有中介作用,歧视知觉部分通过削弱个人成长主动性进而影响行为适应;个人成长主动性也有调节作用,随着个人成长主动性水平的提升,歧视知觉对亲社会行为的抑制作用加强、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效应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歧视知觉 个人成长主动性 行为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城乡差异的调节作用
8
作者 赵纤 胡义秋 黎志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99-1511,共13页
激发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为了考察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这一内生动力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以及城乡差异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847名脱贫家庭青少年(平均年龄11.38±2.30岁,... 激发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为了考察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这一内生动力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以及城乡差异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847名脱贫家庭青少年(平均年龄11.38±2.30岁,女生57%)进行了为期2年共3次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1)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呈上升趋势,而亲社会行为则呈下降趋势。(2)社会流动信念的初始水平能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并负向预测其下降速度,而社会流动信念的上升趋势能显著减缓亲社会行为的下降速度。(3)城乡差异调节了社会流动信念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与城市脱贫家庭青少年相比,农村脱贫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流动信念初始水平越高,其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也越高,下降速度越慢;此外,农村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的增长速度越快,其亲社会行为的下降速度减缓越明显。结果提示,我国的脱贫政策不仅增强了脱贫家庭青少年对社会流动的主观预期和信心,而且还有效遏制了农村脱贫家庭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家庭青少年 社会流动信念 亲社会行为 城乡差异 纵向发展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生认知与情感幸福感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向燕辉 马丽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5-657,共13页
围绕初中生认知和情感幸福感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以483名初中生为调查群体,进行3次追踪测查。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幸福感和积极情感均呈线性增长趋势,消极情感呈线性下降趋势;(2)性别显著预测认知幸福感和情感幸福感的初始水平,主观... 围绕初中生认知和情感幸福感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以483名初中生为调查群体,进行3次追踪测查。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幸福感和积极情感均呈线性增长趋势,消极情感呈线性下降趋势;(2)性别显著预测认知幸福感和情感幸福感的初始水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预测积极情感和认知幸福感的初始水平和增长速率,学业成绩显著预测认知幸福感和情感幸福感的初始水平及情感幸福感的增长速率;(3)家庭支持对认知幸福感和情感幸福感均存在显著影响,而朋友支持倾向于影响认知幸福感,他人支持倾向于影响积极情感和认知幸福感。该研究促进了对我国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发展趋势的理解,并为基于认知和情感的视角提升该群体的幸福感提供重要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初中生 人口学变量 学业成绩 社会支持
原文传递
职业认同与初中教师工作投入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和教师元认知的作用
10
作者 谢云天 史滋福 《心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528-536,共9页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职业认同与初中教师工作投入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教师元认知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职业认同、工作投入、自我效能感以及教师元认知两两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2)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之间起部...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职业认同与初中教师工作投入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教师元认知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职业认同、工作投入、自我效能感以及教师元认知两两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2)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教师元认知调节了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关系的中介效应。与低元认知水平的教师相比,高元认知水平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增加。除教师元认知体验外,教师元认知其他维度的调节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或边缘显著水平。因此,为了促进初中教师的工作投入,不仅需要提升其职业认同水平,还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教师元认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投入 职业认同 自我效能感 教师元认知 初中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范伟 钟毅平 +3 位作者 李慧云 孟楚熠 游畅 傅小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45-856,共12页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和团队的长远利益。采用行为学实验从两种视角下考察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材料评定的方法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状况对欺骗判断的...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和团队的长远利益。采用行为学实验从两种视角下考察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材料评定的方法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对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2采用颜色Stroop任务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时,在评价他人为自己利益去欺骗、为他人利益去欺骗以及在特定情境中欺骗倾向上,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实验3采用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欺骗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对比高自我控制组,低自我控制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4采用颜色Stroop任务和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对比控制组,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欺骗判断时,相比自我控制资源状况,个体会优先识别他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欺骗动机或欺骗倾向。在欺骗行为中,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抑制自私动机,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出于自身利益去欺骗的可能性会更小;自我控制资源充足的个体,更有可能会经得住诱惑,自私自利的欺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资源 自我控制失败 欺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观点采择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2
12
作者 钟毅平 杨子鹿 范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0-1057,共8页
自我–他人重叠(self-other overlap)是指交往关系中的个体不同程度地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观念、资源,从而出现自我和他人信息表征的重叠现象。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的作用。实验1采用情境启... 自我–他人重叠(self-other overlap)是指交往关系中的个体不同程度地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观念、资源,从而出现自我和他人信息表征的重叠现象。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的作用。实验1采用情境启动法,探讨高、低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重叠程度差异显著,重叠程度越高,助人行为越明显。实验2采用语义启动和情境启动法,考察观点采择在自我–他人重叠影响助人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观点采择和重叠程度的主效应显著,观点采择与重叠程度的交互效应显著,与控制组相比,观点采择条件下,助人行为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越高,助人行为越明显,而且观点采择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观点采择 自我–他人重叠 助人行为 意愿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创造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情绪社会建构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国猛 孙吴信宜 +1 位作者 郑全全 赵曙明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基于情绪社会建构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分析708组配对数据,探讨情绪创造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情绪创造力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造性角色认同在其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员工情绪创造力与领导激励创造性... 基于情绪社会建构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分析708组配对数据,探讨情绪创造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情绪创造力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造性角色认同在其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员工情绪创造力与领导激励创造性的交互作用通过员工创造性角色认同为中介,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从而表现出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创造力 领导激励创造性 创造性角色认同 创新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自我惩罚功能:源于内疚感还是羞耻感?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玉龙 陈慧玲 +1 位作者 覃雅兰 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26,共8页
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感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 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感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行为实验的结果显示,内疚感和羞耻感均能有效诱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而自伤行为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内疚感和羞耻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自伤与内疚感有明显的负相关,与羞耻感有明显的正相关。因此,维持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是羞耻感,而非内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自我惩罚 内疚感 羞耻感 青少年
原文传递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作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范伟 任梦梦 +3 位作者 肖俊泽 简增郸 杜晓明 傅小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92-1006,共15页
本文通过4个实验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存在的条件及其机制。实验1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羞耻组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2将羞耻分为道德失范和能力不足两种情景,考察羞耻对... 本文通过4个实验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存在的条件及其机制。实验1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羞耻组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2将羞耻分为道德失范和能力不足两种情景,考察羞耻对欺骗产生影响的条件,结果发现,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实验3a考察道德失范所引发的羞耻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结果发现,羞耻情绪诱发组的自我控制任务成绩显著高于未诱发组。实验3b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的羞耻情绪由道德失范而诱发时,会遏制其欺骗行为的产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机制可能是:感受到羞耻的个体,为恢复和保护受损的道德自我,通过调集更多自我控制资源的方法影响欺骗行为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耻情绪 自我控制资源 欺骗行为 影响机制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契约对核心员工建设性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国猛 刘迎春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0-687,733,共9页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422名核心员工的纵向问卷调查,从员工与组织关系的视角,探讨个性化契约通过组织认同对核心员工建设性偏差行为的影响过程,以及同事获得个性化契约的机会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契约对核心员工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422名核心员工的纵向问卷调查,从员工与组织关系的视角,探讨个性化契约通过组织认同对核心员工建设性偏差行为的影响过程,以及同事获得个性化契约的机会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契约对核心员工建设性偏差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认同在个性化契约与核心员工建设性偏差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同事获得个性化契约的机会在个性化契约与核心员工组织认同之间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同事获得个性化契约的机会调节了个性化契约通过组织认同对核心员工建设性偏差行为影响的中介过程,从而表现出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契约 同事获得个性化契约的机会 组织认同 建设性偏差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及图形表征对健康行为的助推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晓明 戴婷 彭运石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5-1431,共7页
本研究旨在从信息表征的角度探讨红色及图形表征对健康行为的助推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星号图和直条图,通过操纵图形颜色或装有实验材料的信封颜色,以探讨数量信息表征方式(图形vs.数字)及颜色(红vs.蓝、黑或白)对健康风险回避行... 本研究旨在从信息表征的角度探讨红色及图形表征对健康行为的助推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星号图和直条图,通过操纵图形颜色或装有实验材料的信封颜色,以探讨数量信息表征方式(图形vs.数字)及颜色(红vs.蓝、黑或白)对健康风险回避行为的影响。实验3将采用更加形象的人物杆形图探讨在不同决策框架下红色及图形能否有效助推宫颈癌疫苗的接种意愿。结果发现,在损失及收益框架下,红色及图形均能稳定助推健康行为,但当用信封操纵颜色背景时,红色的作用会降低。结果表明,红色及图形均可有效助推健康行为,与通常的黑色数字相比,二者相结合可使这一助推效果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效应 图形框架效应 红色心理效应 健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逐利而追名”:社会观察和社会距离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毅平 李梅 +3 位作者 李琎 谭敏 范伟 李慧娥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8-1406,共9页
研究采用绿色消费范式考察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距离的作用。实验1探讨有、无互惠的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无互惠的社会观察未对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而有互惠的社会观察条件下的亲环境行为大于无观察条件... 研究采用绿色消费范式考察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距离的作用。实验1探讨有、无互惠的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无互惠的社会观察未对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而有互惠的社会观察条件下的亲环境行为大于无观察条件(控制条件)。实验2探讨社会距离和有互惠的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环境结果的承担者指向熟人和陌生人时,有互惠的社会观察条件下的亲环境行为大于控制条件,而当环境结果的承担者指向密友时无此差异。这些结果说明,社会观察情境下人们为了在将来获益,会出于名誉的策略考虑而做出更多的亲环境行为,而社会距离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观察 社会距离 亲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康丹 郭炀炀 +3 位作者 陈杰 蔡术 张颖杰 曹诗悦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9-616,共8页
为了考察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向儿童呈现合作和竞争两种分配情境,对150名4~6岁儿童在合作和竞争情境中面向不同分配对象的分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5~6岁儿童比4~5岁儿童能够主动分配给他人更多... 为了考察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向儿童呈现合作和竞争两种分配情境,对150名4~6岁儿童在合作和竞争情境中面向不同分配对象的分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5~6岁儿童比4~5岁儿童能够主动分配给他人更多的资源;(2)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分配情境和分配对象具有交互效应,即相比竞争情境,儿童在合作情境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朋友偏向效应;(4)在不同的分配情境中,儿童的分配行为理由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行为 合作 竞争 分配对象
原文传递
动作自主性与社会距离对主动控制感的影响: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毅平 牛娜娜 +2 位作者 范伟 任梦梦 李梅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32-1948,共17页
本文通过2个实验,考察动作自主性与社会距离对主动控制感的影响,以厘清不道德事件下主动控制感降低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1采用时间估计法,在行为层面上考察动作自主性对主动控制感的影响以及社会距离的调节作用,实验2采用事件相关电位... 本文通过2个实验,考察动作自主性与社会距离对主动控制感的影响,以厘清不道德事件下主动控制感降低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1采用时间估计法,在行为层面上考察动作自主性对主动控制感的影响以及社会距离的调节作用,实验2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进一步探究动作自主性与社会距离如何交互影响主动控制感,并试图检验外显主动控制感的结果稳健性。结果发现,服从命令时,相较于电击陌生人,电击朋友的决策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且音调反馈时诱发了更负的N1波幅,内隐主动控制感更强;在外显主动控制感上,仅发现自由选择时控制感和责任感评分比服从命令时更高。结果表明社会距离自下而上地调节了自主性对内隐主动控制感的影响,而外显主动控制感上个体有意识地产生了道德推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控制感 动作自主性 社会距离 时间间隔估计 事件相关电位(ER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