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构建了数学基础扎实、理工融合的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践表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
谢海英
杨韧
机构地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数学学院
出处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第11期192-193,共2页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基金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改项目(编号:Y200969)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7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6
1
梁小林,高纯一,谢永钦,鲁大庆,胡健.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
.数学理论与应用,2002,22(4):47-48.
被引量:14
2
许峰,方贤文,许志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7(4):70-73.
被引量:20
3
娄联堂.
浅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J]
.科教文汇,2006(2X):159-160.
被引量:3
4
茹少峰,康宝生,邢志栋,张书玲,曹建荣.
调整课程体系 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合格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
.高等理科教育,2002(5):50-53.
被引量:13
5
李相朋.
关于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8):85-88.
被引量:4
6
龚日朝.
“以特色取胜”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新型思路与实践[J]
.大学数学,2004,20(3):12-15.
被引量:29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李林,曹晓东,吴春霞.
一般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理工高教研究,2003,22(4):127-128.
被引量:15
2
任晓敏,王建坤.
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2000(1):20-22.
被引量:19
3
戴祖旭,刘吉定,张彦铎,江世宏.
谈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识[J]
.大学数学,2004,20(6):1-3.
被引量:10
4
高雷阜.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架构[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5-97.
被引量:4
5
李柏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财经特色研究[J]
.大学数学,2005,21(6):4-6.
被引量:10
6
西北大学数学系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7
王柯敏.
对“十五”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1(9):12-14.
被引量:17
8
茹少峰,康宝生,邢志栋,张书玲,曹建荣.
调整课程体系 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合格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
.高等理科教育,2002(5):50-53.
被引量:13
9
梁小林,高纯一,谢永钦,鲁大庆,胡健.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
.数学理论与应用,2002,22(4):47-48.
被引量:14
10
白峰杉.
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思考及建议[J]
.中国大学教学,2003(3):12-13.
被引量:23
共引文献
70
1
贾建,康宝生,李浩荣.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面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J]
.高等理科教育,2004(5):67-69.
被引量:14
2
杨禄源,汪新凡.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研究[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1):111-114.
被引量:6
3
李学勇,钟家兴,谭义红,李彬.
从学科内涵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J]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2):94-96.
被引量:4
4
常新功.
进化图数据挖掘算法及其在信息学科建设中的应用[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16(6):32-35.
5
陈伟.
地方院校数学系实验室的建设[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9):19-21.
被引量:2
6
许峰,方贤文,许志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7(4):70-73.
被引量:20
7
戴祖旭,江世宏,娄联堂,伍建华,付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链建设思路[J]
.科教文汇,2007(10Z):28-29.
被引量:3
8
葛仁东,孙雪莲,刘满.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科体系改革的探讨[J]
.数学教育学报,2008,17(1):99-102.
被引量:10
9
吴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探讨[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3):55-57.
被引量:1
10
夏静波,张四兰.
农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2008,5(27):145-145.
同被引文献
26
1
王永钢.
“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47-50.
被引量:6
2
吴爱弟,何文章,赵小山.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8(B12):96-98.
被引量:5
3
闵祥伟,刘春惠.
“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方法论基础浅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0-53.
被引量:5
4
肖井华,张雨田.
“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9-62.
被引量:5
5
任晓敏,王建坤.
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2000(1):20-22.
被引量:19
6
王家军,张香云.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6):118-119.
被引量:7
7
李相朋.
关于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8):85-88.
被引量:4
8
方贤文,许志才,许峰.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滁州学院学报,2006,8(3):44-46.
被引量:10
9
李军,谭海军.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109-111.
被引量:5
10
盛梅波,王宁.
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初探[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B12):86-8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
1
刘浩武.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6(13):211-212.
2
蔺素珍,杨风暴,王肖霞,李大威,王志社.
本科教学中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方法[J]
.新课程研究(中旬),2014(4):4-6.
被引量:6
3
张双双.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研究[J]
.青春岁月,2011,0(10):170-170.
4
谢海英.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30):204-205.
二级引证文献
6
1
杨风暴,牛涛,王肖霞,蔺素珍.
理工融合型课程“红外物理与技术”教学效果调查分析[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1):4-7.
2
田普建,葛正浩,张昌松.
融合性专业课程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6(11):117-117.
被引量:2
3
田普建,葛正浩.
职教师资培养中立体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为例[J]
.职教通讯,2017(6):1-3.
被引量:1
4
田普建,葛正浩,樊小蒲.
工科专业课系统化教学素材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7(16):161-162.
被引量:1
5
田普建,葛正浩,赵雪妮.
融合性教学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5):156-157.
被引量:1
6
徐承杰,张国华.
基于理工融合理念下的高校工科数学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39(5):21-25.
被引量:4
1
肖井华,张雨田.
“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9-62.
被引量:5
2
李大威,杨风暴,王肖霞,蔺素珍.
理工融合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践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2):18-20.
被引量:7
3
朱启红,夏红霞,李强,丁武泉,曹优明,谢志刚,谢云成.
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12(2):24-25.
被引量:3
4
杨屹,陈咏梅,白守礼,许家喜,李蕾,李保山.
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13(7):15-17.
被引量:18
5
任晓敏,王建坤.
关于理工融合教育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0(7):29-31.
被引量:11
6
王葵如,刘春惠,刘杰.
亦理亦工专业试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5-67.
被引量:8
7
梁国业,孙立民,王守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9):125-126.
被引量:1
8
任晓敏,王建坤.
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2000(1):20-22.
被引量:19
9
闵祥伟,牛少彰.
理工融合 理势工发[J]
.中国高教论丛,2002,24(1):143-145.
10
韩玉芬,纪越峰.
创新实验——理工融合的实践教育模式[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75-76.
被引量:3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