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传统发酵调味品微生物指标设置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传统发酵调味品的生产和使用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产品具有品种多样、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特点。我国传统发酵调味品主要分为酱油、食醋、酱类、腐乳、豆豉5类。该类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催化,霉菌、酵母菌、乳酸菌、醋酸杆菌是其发酵过程的主要菌类,能否将这些微生物利用好,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作者
代晓航
杨定清
雷绍荣
机构地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出处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第4期50-51,共2页
Sichu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发酵调味品
微生物利用
指标设置
传统
理性
生产过程
营养丰富
发酵过程
分类号
TS264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1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61
1
张鉴平.
味噌生产工艺要点分析[J]
.发酵科技通讯,2012,41(3):23-25.
被引量:2
2
王小花,洪枫,朱利民,陆大年.
米曲霉产胞外脂肪酶培养条件的优化[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4):25-28.
被引量:13
3
周如金,农兰平,彭燕,林培喜,宁正祥.
反丁烯二酸蔗糖甲酯的功能特性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5):144-148.
被引量:13
4
宋钢.
日本米酱中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及其来源[J]
.中国酿造,2005,24(8):47-50.
被引量:1
5
李森.
天然发酵酱新旧工艺的比较[J]
.江苏调味副食品,2005,22(5):29-30.
被引量:1
6
周长海,孙琳,于洪梅.
粟米酱米曲霉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J]
.中国酿造,2006,25(1):30-34.
被引量:6
7
赵龙飞,徐亚军.
米曲霉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2006,25(3):8-10.
被引量:62
8
杨寿清.
新型食品防腐剂及其在调味品中的应用[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6,17(C00):244-254.
被引量:2
9
汤鸣强,卞矛,李琼华.
米曲霉固体发酵生产果胶酶的研究[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24(2):31-35.
被引量:12
10
高士昌,李文军.
酱醅色的剖析(二)[J]
.中国酿造,2006,25(4):68-7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6
1
万红梅,万凤英,黄琼,廖敏,周路明.
德阳市调味品微生物检测结果与分析[J]
.中国调味品,2011,36(4):87-88.
被引量:4
2
陶忠,陈书霖,翁武银.
低盐鱼露在保存中的性质变化[J]
.中国调味品,2013,38(1):24-27.
被引量:3
3
周显青,陈志芳,崔岩珂.
中国传统米酱的生产技术现状与展望[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3):92-97.
被引量:4
4
王檬,姚池璇,侯丽华.
调味品微生物防治新方法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酿造,2014,33(7):1-4.
被引量:3
5
李雅丽.
浅析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
.现代化农业,2018(9):38-39.
被引量:3
6
吕志超.
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措施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2020(6):62-6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黄振娥,侯婵娟.
贮存时间对酿造酱油中菌落总数的影响[J]
.中国酿造,2014,33(12):126-128.
被引量:2
2
冯劲,陶宏兵,孙廷丽,施庆珊,胡文峰.
番茄沙司和烧烤汁中腐败菌的分离鉴定与性质研究[J]
.工业微生物,2015,45(5):50-54.
被引量:2
3
周民生,袁超,于海漫.
酱类食品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酿造,2015,34(10):1-4.
被引量:8
4
周敏,袁美兰,陈丽丽,赵利,吴朝朝,金达丽.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低盐鱼露生化特性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2017,42(1):18-22.
被引量:5
5
周民生,袁超,路志芳,刘慧.
酱类食品研究进展[J]
.中国调味品,2017,42(1):167-172.
被引量:10
6
孙金玲,甘忠宏,陈瑜珠,高向阳.
电渗析脱盐对鱼露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2017,33(10):133-141.
被引量:7
7
李雅丽.
浅析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
.现代化农业,2018(9):38-39.
被引量:3
8
潘玉宁,孙彦敏,颜春荣,林慧,徐春祥.
调味品产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添加水平调查[J]
.现代食品,2018,3(17):127-131.
被引量:5
9
陈怡,范茹茹,蒋立文,胡立东.
中华老字号玉和醋发展历史及现状[J]
.中国酿造,2019,38(5):18-22.
被引量:1
10
陈艳,颜一雪,雷圆圆.
乐山地区市售调味品质量调查分析[J]
.食品与发酵科技,2019,55(5):112-116.
被引量:1
1
郑海燕.
传统发酵调味品的二次开发[J]
.中国调味品,2002,27(1):3-5.
被引量:7
2
朱新贵.
传统发酵调味品与冷冻食品加工[J]
.中外食品,2010(11):40-42.
3
滕葳,柳琪.
关于《绿色食品 花生(果、仁)》标准的探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23(5):76-77.
4
孙国勇,曾庆孝,江津津.
鱼露中N-亚硝基化合物及其前体物的研究现状[J]
.中国酿造,2007,26(12):5-8.
被引量:5
5
韦公远.
蚕豆瓣辣酱的生产工艺[J]
.江苏调味副食品,2003,20(5):30-31.
6
赵德安.
思维方式与传统发酵调味品生产工艺[J]
.中国调味品,2011,36(2):17-20.
被引量:3
7
赵德安.
论传统发酵调味品生产工艺[J]
.中国调味品,2003(9):3-8.
被引量:9
8
我国食品安全指标将兼顾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J]
.化学分析计量,2014,23(4):16-16.
9
大鹏.
食品安全标准,是框框更是动力[J]
.中国食品工业,2014(5):1-1.
10
杨春林,李佳峻,胡强,吴蔚,吕小艇,李超豪,刘昊.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发酵调味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方法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2013,38(2):79-83.
被引量:10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