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信仰与洪洞乡村社会——兼及大槐树移民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6
出处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32,共8页
Historical Archives
参考文献4
-
1孙奂仑修《洪洞县志》卷七,民国六年铅印本,舆地志.
-
2《赵城县志》卷三十七,清道光七年刻本.
-
3《洪洞文史资料》第13辑.
-
4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山西大学“首届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2004年8月.
同被引文献130
-
1陈履生,刘汝醴,温肇桐,林树中.汉代神画中两对主神的形象系统与模糊性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5(3):19-32. 被引量:3
-
2张仁玺.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6):82-84. 被引量:7
-
3刘士岭.“大槐树移民”与明初的垦荒政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36-38. 被引量:1
-
4王子今,周苏平.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J].世界宗教研究,1999(2):114-122. 被引量:40
-
5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J].中州学刊,1997(3). 被引量:4
-
6杨安祥.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迁民历史地位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1(3):44-48. 被引量:6
-
7周静.两汉时期的西王母信仰[J].四川文物,1998(6):14-19. 被引量:8
-
8贺西林.东汉钱树的图像及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3):20-31. 被引量:26
-
9韦启光.黔滇川边区苗族信仰基督教试析[J].贵州社会科学,1981(4):64-73. 被引量:6
-
10颜勇.历史上石门坎苗族教育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1994,14(3):124-13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6
-
1李秋香.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10,25(3):115-119. 被引量:1
-
2阙维民,赵蕃蕃.山西省洪洞大槐树遗址保护规划的建议[J].中国园林,2010,26(10):80-83. 被引量:2
-
3蔡礼彬,余登魁.中国三大寻根旅游区区域整合研究[J].旅游论坛,2011,4(3):31-35. 被引量:6
-
4袁振杰,朱竑.跨地方对话与地方重构——从“炼狱”到“天堂”的石门坎[J].人文地理,2013,28(2):53-60. 被引量:13
-
5乔美华,宋鹏飞,张世杰.洪洞大槐树景区形象感知研究--基于网络文本的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9(1):29-35. 被引量:1
-
6王晓晨.“非遗热”背景下洪洞大槐树景区改进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2022(10):95-97.
二级引证文献23
-
1居灵,是丽娜.寻根旅游深度开发探析[J].艺术科技,2019,32(15):120-120. 被引量:3
-
2权新宇,蒲向明.白马藏族的白马老爷信仰及其地域文化认同功能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2,23(3):101-105. 被引量:3
-
3王军,牛建忠.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35-39. 被引量:3
-
4曾国军,刘梅,刘博,蔡晓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J].地理研究,2013,32(12):2366-2376. 被引量:62
-
5周尚意,戴俊骋.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J].地理学报,2014,69(10):1521-1532. 被引量:71
-
6刘荣.河南省寻根旅游深度开发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5):49-52. 被引量:1
-
7蔡晓梅,何瀚林.广州市高星级酒店地方与无地方的建构及协商[J].地理学报,2016,71(2):322-337. 被引量:20
-
8袁振杰,高权,黄文炜.城镇化背景下村落神圣空间政治性的建构——以广州A村宗祠为例[J].人文地理,2016,31(5):71-79. 被引量:11
-
9郑诗琳,薛熙明,朱竑.新生的旅游地: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例[J].旅游学刊,2017,32(5):59-70. 被引量:18
-
10郭传燕.传统与现代:苗族村寨芭蕉箐体育文化的人类学考察[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1):85-87.
-
1王白鸽.浅析洪洞民俗 ——以大槐树文化与走亲习俗为例[J].北方文学(中),2016,0(3):190-191.
-
2魏伯河.莫让我们的民族蒙羞[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07(8):25-25.
-
3杨安祥.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迁民历史地位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1(3):44-48. 被引量:6
-
4杨安祥.洪洞古大槐树处移民分布考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3(2):84-87. 被引量:11
-
5乔全生.洪洞话的代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9(2):86-90. 被引量:8
-
6薛耀厚,薛宝堂,高凤林.“大槐树”之说 大槐树之行——方志资料调查访问记[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2).
-
7华夏儿女祭祖园[J].山西旅游,2010(4):34-35.
-
8安介生,葛剑雄.洪洞大槐树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J].寻根,1997,0(6):12-14. 被引量:3
-
9雷镇闾.一本有特色的宗教研究专著——评《宗教概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1(2):63-67.
-
10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四年总目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1(4):99-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