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刑事审判对象的实践与制度 被引量:4

The Practice and System of Criminal Trial Object in China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近现代相对合理的三角结构刑事诉讼中,审判对象的存在,将控、辩、审的诉讼活动组织起来,演绎出一幅紧紧围绕审判对象的控辩对抗与法官判定的诉讼图景,实践一种控制权力、保障权利的程序逻辑。中国刑事审判对象的制度植根于控审配合为基调的强职权主义构造,呈现以案件事实为审判对象的特征,强调控审权力行使、忽略防御权利保障,可被定义为"案件事实制度"。该制度存在弊病,运行效果欠佳。除了制度建设落后和实践消极因素的影响,更是由于追究权力的扩张、诉讼结构的失衡和诉讼程序失当等深层病理。现行制度的完善,有赖于从理念、结构和程序的根本层面寻求基础资源,构建一种遵循被告人主体性的诉讼理念、以控审分离为基调的正三角结构的诉讼构造、蕴含审判对象问题意识的程序装置,进而合理借鉴诉因制度和公诉事实制度的有益因素,以完善审判对象赖以运行的各环节。
作者 谢进杰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法学院
出处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09年第2期499-519,共21页 Peking University Law Review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谢进杰.审判对象的运行规律[J].法学研究,2007,29(4):96-115. 被引量:16
  • 2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编,苗生明.检察机关公诉人办案规范手册[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 3(日)田口守一著,刘迪等.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2000.
  • 4顾昂然.新中国的诉讼、仲裁和国家赔偿制度[M]法律出版社,1996.

二级参考文献25

  •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24页.
  • 2[美]约翰·罗尔斯 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 3[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 顾培东 杨正平译.《大陆法系》[M].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 4[德]克劳思·罗科信 吴丽琪译.《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68-69页.
  • 5[日]河合弘之.《律师职业》[M].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74-75页.
  • 6[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 南希·弗兰克著 陈卫东 徐美君.《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M].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7[日]小野清一郎著 王泰译.《犯罪构成要件理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 8[德]拉伦茨 陈爱娥 译.《法学方法论》[M].商务印刷馆,2003年版.第59页.
  • 9[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2页、863页.
  • 10[意]贝卡里亚著 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第92页.第357页.

共引文献15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