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被引量: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近几年也不断上升,且所犯“罪行”越来越严重,大案要案不断出现,趋向成人化犯罪。解决低龄化犯罪最重要的是应当降低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作者
吴家林
机构地区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10,共4页
Journal of Ningde Teachers'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年龄
降低
分类号
D924.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80
同被引文献
91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112
参考文献
2
1
陈兴良.
刑罚目的新论[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3):3-9.
被引量:81
2
[5][意]加洛法洛(耿伟,王新译).犯罪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6.
二级参考文献
22
1
.《晋书·刑法志》[M].中华书局,1974年版..
2
[美]约翰·罗尔斯 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3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 何怀宏 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22页,第532页.
4
[德]包尔生 何怀宏 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199页.
5
[德]黑格尔 贺辟译.《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9-100页.
6
[日]大冢仁 冯军译.《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7
[美]戴维.切萨雷·贝卡里亚是功利主义者还是报应主义者[J].法学译丛,1985,(5).
8
[德]康德 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5页.
9
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台湾1998年版,第570—571页.
10
[英]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共引文献
80
1
桂亚胜.
我国“从重处罚”的规定及其适用[J]
.刑法论丛,2019,5(2):29-53.
2
徐宗胜.
量刑基准与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J]
.刑法论丛,2019,5(2):1-28.
被引量:3
3
朱锡平.
基于适用缓刑降格量刑裁量现象的实证分析[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33-36.
4
张莉.
报应之刑与预防之刑的价值思考[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6):46-49.
被引量:1
5
高铭暄,赵秉志,许成磊.
2001年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法学家,2002(1):32-40.
6
徐秀勇.
论刑罚的目的[J]
.南京农专学报,2003,19(3):78-83.
被引量:1
7
陆诗忠.
“惩罚犯罪”不应成为我国刑罚之目的[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5,20(5):73-77.
被引量:1
8
程恩富,管文杰.
法律追诉时效制度的经济分析——挑战中外法学界主流观点[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70-81.
被引量:8
9
屈耀伦.
预防与报应:刑罚目的的二元构建[J]
.法学评论,2006,24(1):33-37.
被引量:16
10
李永升,陈伟.
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89-94.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91
1
周炳宇.
别再让“年龄”成为“过错”的理由——试述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弹性实施[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31-34.
被引量:3
2
陈兴良.
刑事责任能力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1999(6):68-74.
被引量:25
3
卢浚.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值得深入研究[J]
.云南学术探索,1994(2):42-46.
被引量:6
4
王慧玲,谭细龙.
矫治罪错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重要途径[J]
.中国教育学刊,2004(10):36-39.
被引量:6
5
刘强,戴海琼,林宇虹.
我国应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6):55-60.
被引量:11
6
牛忠志,姚桂芳.
中外少年刑法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
.政法论丛,2004(6):48-54.
被引量:23
7
莫洪宪.
论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J]
.法学论坛,2002,17(4):95-100.
被引量:24
8
梁桂英.
治安管理工作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优势[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4):44-46.
被引量:1
9
林维.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国内法和国际法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决议》解读[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4(2):1-7.
被引量:29
10
赵幼鸣.
刑事责任年龄上限问题初探[J]
.湖南社会科学,2006(2):74-7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3
1
刘嘉梅,王锋,曾舒锐,陈秋菊.
浙江省青少年校园欺凌现状及其防治探究——基于H市的实证调查[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348-350.
2
何萍,陈松然.
论“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价值及本土化途径[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20(3):22-32.
被引量:22
3
张寒玉,王英.
应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之制度建构与完善[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1):13-27.
被引量:80
4
吴允锋,纪康.
降低行政拘留执行年龄的解读与反思[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3):55-61.
被引量:5
5
张建伟.
浅析我国刑事责任最低年龄[J]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8,0(10):126-127.
6
甄嵘嵘,刘宇驰.
降低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标准的可行性初析——从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升高的现状谈起[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8):246-247.
被引量:2
7
覃春记.
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刍议[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0(13):125-126.
被引量:1
8
王丽芳.
浅谈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完善[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25):24-25.
被引量:1
9
洪宇澄.
论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9,0(13):249-250.
10
唐琳.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是应对“坏孩子”的明智之举[J]
.犯罪与改造研究,2020(8):24-29.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112
1
何挺,刘颖琪.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核准追诉“情节恶劣”要件的思考[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1(2):12-20.
被引量:19
2
何显兵.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刑罚根据分析及其司法适用[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1(2):4-11.
被引量:7
3
王永茜.
“散墨原理”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以脑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最新发展为切入点[J]
.刑事法评论,2022(1):377-401.
被引量:1
4
邱子芮.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分析与法律的完善[J]
.现代交际,2020(14):43-44.
被引量:1
5
自正法,付丽萍.
可以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吗?——基于1010份调查问卷的实证考察[J]
.人权研究(辑刊),2020(1):285-313.
被引量:5
6
于跃.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之设置及相关制度完善[J]
.青少年学刊,2020(4):22-29.
被引量:1
7
张颖鸿.
论触法未成年人的处遇与管教[J]
.青年探索,2020(2):74-86.
被引量:7
8
田汉族,王超.
我国校园欺凌现象及其治理研究:回溯与展望[J]
.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21(2):153-178.
被引量:1
9
焦士凌.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辨析[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20,32(1):82-90.
被引量:1
10
陈禹衡,陈洪兵.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司法适用的法教义学分析——基于刑法解释论、刑事立法论和共犯论的视角[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20(3):14-21.
被引量:6
1
储春平.
刍议不满14周岁的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4):40-41.
被引量:2
2
殷定华.
贪官与秘书蜕变“链条”种种[J]
.秘书之友,2005(4):40-42.
3
张文华.
试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2(5):117-118.
4
朱江东,史良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研究[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105-109.
被引量:1
5
林惠辰.
关于“青少年犯罪”是否法律概念问题的探讨——与丛文辉同志商榷[J]
.青年研究,1985(3):49-53.
被引量:1
6
莫洪宪.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若干问题探讨[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5):40-44.
被引量:16
7
丛文辉.
再谈“青少年犯罪”不是法律概念——答林惠辰同志[J]
.青年研究,1985(11):52-56.
被引量:2
8
正红.
越来越多女生涉黄涉黑[J]
.法律与生活,2004(20):45-46.
9
康树华.
青少年犯罪低年龄化提出的新课题[J]
.青年研究,1984(11):53-57.
被引量:2
10
奚边草.
感恩爸爸[J]
.家庭教育(中小学版),2014,0(12):17-17.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