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引言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分析并非全新视角。翻译史研究、翻译家研究、翻译思想研究中都会分析副文本,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译者风格研究中往往也考察副文本。这些研究涉及的副文本往往是译者序、译者注等文本制作者副文本,如温秀颖、李兰(2010)、Toledano-Buendía(2013)、Ambrosiani(2016)、金洁、吴平(2016)、许明武、王烟朦(2017)、Haroon(2019)。文本接受者制作的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受到的关注较少。此外,副文本分析中的理论意识也比较薄弱。近些年随着国外翻译研究对副文本的重视,国内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副文本概念和术语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也逐渐增多。殷燕和刘军平通过考察近30年来国内副文本研究的现状,发现“翻译研究逐渐成为国内近五年副文本研究的新兴热点”(殷燕、刘军平,2017:26)。耿强对翻译中的副文本及其研究进行了综述,他指出,副文本翻译研究今后应“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对象”(耿强,2016:110)。
出处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2期215-221,共7页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基金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和而不同:翻译标准之多维度研究”(2015HB0051A)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社科著作重译复译及传播研究:以严复《天演论》与后续汉译本比较为例”(CCNU17A06003)
“《先秦诸子与楚国诸子学》翻译”(CCNU20WY004)
“文化“走出去”:全媒体时代中国对外话语构建”(CCNU19A06044)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1706775069)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方翻译标准认识比较研究”(201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