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民事索赔的困境及出路——基于政策文本与案例实践的考察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在政府民事索赔之上。民事索赔虽体现了民事赔偿的合意性且具有充分救济受损生态利益的功能,但有悖于我国法律体系和逻辑上的周延与自洽,面临着三大理论与实践障碍,即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难以成为政府索赔权的依据、将政府索赔磋商解释为民事行为难以对生态环境损害对症规制、政府索赔诉讼直接逾越行政权且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难以协调。通过行政手段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现有法律已有相关规定并具有效率、专业优势,契合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防御责任属性。为此,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应将视角转向为行政追究。按照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式,行政追究包括:柔性追究,即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行政磋商;刚性追究,即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行政强制。
作者 康京涛
出处 《法治论坛》 2019年第2期264-278,共15页 Nomocracy Forum
基金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法体系化发展”(16JJD820012) 中国法学会2018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行政追究机制研究”[CLS(2018)D130]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57

同被引文献39

二级引证文献2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