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程本体哲学的根源与架构 被引量:2
1
作者 成中英 杨柱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程氏兄弟建构了关于道和理的本体哲学,这个本体哲学包括理气论、心性论及涵养学说。比较而言,程颢更多的是持态度取向和宏观之道,程颐则倾向于系统取向和微观之理。
关键词 本体哲学 程颢 程颐 生生之道 “道” “理” “性” 理气论 心性论 涵养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统摄天人之道的系统哲学家 被引量:3
2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6,共12页
荀子哲学思想具有整全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将荀子作为一位系统哲学家来探究。为将荀子理解为系统哲学家,首先必须将其视为一位分析哲学家。这一点得益于已故哲学家柯雄文的相关研究。而整合荀子的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以使我们对... 荀子哲学思想具有整全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将荀子作为一位系统哲学家来探究。为将荀子理解为系统哲学家,首先必须将其视为一位分析哲学家。这一点得益于已故哲学家柯雄文的相关研究。而整合荀子的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以使我们对于荀子比以往有更加充分而深入的认识,同时进一步揭示荀子体现在其人性、语言、知识、道德和政治治理五位一体主张中的自然与社会有机统一的宏阔视域,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及当前学界一个颇具启示意义的研究理路。这一研究理路,对于全面、完整、公允地认识和评价传统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相分 天人合- 人性恶 系统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的政治哲学:德化论的发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成中英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5-83,共9页
儒家的天人观,其第一阶段是《易》学宇宙论之认识,第二阶段则将宇宙论发展为天命论、上帝论以及人的德化论,而第三阶段是孔子以后的仁义论。《尚书》的中心思想是德化论,"德化"为政道的起点与理想,治道为达致政道理想与目的... 儒家的天人观,其第一阶段是《易》学宇宙论之认识,第二阶段则将宇宙论发展为天命论、上帝论以及人的德化论,而第三阶段是孔子以后的仁义论。《尚书》的中心思想是德化论,"德化"为政道的起点与理想,治道为达致政道理想与目的的方法与过程,治道过程中"德、政、治、法"是合一的。西方政治哲学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强调的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立场,其政治理论是"契约论",与中国"德化论"并非同一起源,反映了"内在超越"思想与"外在超越"思想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尚书》 德化论 契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语言和本体论批评 被引量:1
4
作者 成中英 郭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9-32,共4页
基于对当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和本体论这一基本问题的评价 ,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语言和本体论及其相互关系是如何构想和理论化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可以被理解成在关于命名之性质、言之性质以及它们和本体论的理解之关系诸问题上的各种不... 基于对当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和本体论这一基本问题的评价 ,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语言和本体论及其相互关系是如何构想和理论化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可以被理解成在关于命名之性质、言之性质以及它们和本体论的理解之关系诸问题上的各种不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 逻辑 语言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上基础及其现代诠释 被引量:3
5
作者 成中英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6-21,共6页
对董仲舒的研究应从对他整合、继承、研究、注解儒学经典的历史哲学成果入手,体察其中心命题。董仲舒的思想不完全依赖汉代政治事实而定,其另有儒学及诸子之学所本。董仲舒在《春秋》经与《公羊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对董仲舒的研究应从对他整合、继承、研究、注解儒学经典的历史哲学成果入手,体察其中心命题。董仲舒的思想不完全依赖汉代政治事实而定,其另有儒学及诸子之学所本。董仲舒在《春秋》经与《公羊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其在儒学内部的思想渊源包括易学、尚书学、春秋公羊学,还综合了先秦的各家学说。同时,西汉进入汉武帝时期,政治变革已然有了现实需求,政府意欲从无为清静转变为有为进取,这是董仲舒思想形成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不但具备形而上学的基础,还有其现代诠释,是具有现代生态化的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政治哲学 形而上学 儒学 天人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变:一条开辟中西方比较哲学新方向的道路 被引量:1
6
作者 安乐哲(Roger T.Ames)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0-21,共2页
《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中文版在中国国内出版,可以说正逢其时。该书的议题非常重要,显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关系方面,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田辰山在书中指出,中国对辩证哲学曾做... 《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中文版在中国国内出版,可以说正逢其时。该书的议题非常重要,显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关系方面,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田辰山在书中指出,中国对辩证哲学曾做出的是一种本土的、历史的、符合本国实际的解读。这种解读所得到的意义,在三分之二多的20世纪中对中国文化担当了主导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哲学 中西方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 道路 通变 思想关系 辩证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西方和中国在哲学上共同进步——安乐哲先生访谈录
7
作者 王堃 安乐哲 《当代儒学》 2012年第2期271-278,共8页
安乐哲(RogerT.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现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
关键词 安乐哲 哲学系 东西方 访谈录 夏威夷大学 中国 多伦多 加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的“孝”: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 被引量:32
8
作者 安乐哲 罗斯文 +1 位作者 陈丛兰 敬晓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9,共11页
本文研究"孝"的起点基于以下假设:在《论语》的解释框架之内,关联的、人际的生存状态被视为一个无可争议的、完全经验性的事实。每个人的生活和每件事的发生均在一个至为重要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有鉴于关联的客观性,... 本文研究"孝"的起点基于以下假设:在《论语》的解释框架之内,关联的、人际的生存状态被视为一个无可争议的、完全经验性的事实。每个人的生活和每件事的发生均在一个至为重要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有鉴于关联的客观性,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不过是由关联生活的特定模式所规定了的:母亲和孙子,老师和邻居。当我们将关联性的生活状态视为一个简单事实之时,必须意识到,用以激发并促成人们在家庭、社会以及较为宽泛的文化叙事(即所谓儒家的角色伦理)中的角色生存技艺的"仁"(完美的行为)是一个意义不菲的成就。儒家角色伦理藉由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功能的家族谱系得以延续。因此,借助两个就家庭谱系的连续性而言不可或缺的同源字来理解作为代际传承的"孝"之动力问题,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一个字为"体(體)";另一个字为"礼(禮)"。生命体及其相关生活体验是传输文化语料知识的叙述中转站,而富于生机的文明亦由此而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角色伦理 关联性生活 家族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和谐论的六个层次 被引量:17
9
作者 成中英 赵长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30,共5页
在儒家哲学中,“和”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创造生命、创造新事物的积极力量。依据自然和道德的法则,儒家的和谐概念可以分为太和、义和、中和、人和、协和、共和(大同)等六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概念都代表了自然物之内及自... 在儒家哲学中,“和”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创造生命、创造新事物的积极力量。依据自然和道德的法则,儒家的和谐概念可以分为太和、义和、中和、人和、协和、共和(大同)等六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概念都代表了自然物之内及自然物之间的活动、人的活动、群体的活动,以及国家和世界的活动。和谐具有多维性和多关系性,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儒家和谐论的这六个层次,只有各方的参与、关心和担负责任,全球的和谐(和平)才有可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哲学 和谐论 全球和谐 六个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法”互补:一个儒家—康德式的反思(上) 被引量:11
10
作者 成中英 刘雪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5,共11页
对于儒学而言,德与法同等重要,它体现在由孔子的德性说到孟子的仁政说再到荀子的隐含着法精神的"礼"制说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修正我们对于儒家哲学的某些成见与偏见,即,通过认同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经典思... 对于儒学而言,德与法同等重要,它体现在由孔子的德性说到孟子的仁政说再到荀子的隐含着法精神的"礼"制说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修正我们对于儒家哲学的某些成见与偏见,即,通过认同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经典思想所指向的一致性,来认识儒家德性与法律间的统一。通过批判-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概念在各种语境及文脉中的蕴涵,哲学地反思西方道德、政治或法律学说以汲取某些概念和理论资源,探讨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对道德与政治理论关系问题思考的转变,将能够使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新的思路理解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对于儒家德、法理论的发展,从而赋予现当代语境中德治与法治结合以新的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德性 法律 亚里士多德 康德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之“知”:“知—乐”于濠上 被引量:9
11
作者 安乐哲 崔雅琴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0,31,共13页
阅读中国古典文本,我们需要努力从其自身出发。阅读《庄子》亦当如是。过程的优先性和彻底的情境化构成了我们阅读《庄子》的解释情境。道家所理解的世界秩序接近于怀特海所讲的美学秩序。唐君毅提出"一多不分观",认为这是中... 阅读中国古典文本,我们需要努力从其自身出发。阅读《庄子》亦当如是。过程的优先性和彻底的情境化构成了我们阅读《庄子》的解释情境。道家所理解的世界秩序接近于怀特海所讲的美学秩序。唐君毅提出"一多不分观",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特质。彻底的情境化也可以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性得到印证。道家尊重每种情境的绝对独特性,使我们的关注之域尽可能宽广,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与一切存在者——人类及非人类——的关系直至物化。道家还用"符"或"契"表达"无为"。通过濠梁之辩,庄子告诉我们,知属于经验共享的世界,其中知者与被知者相互交织;知是协作性的,而且从根本上说永远处于彻底的情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濠梁之辩 彻底的情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孙龙《指物论》中的逻辑和本体论 被引量:6
12
作者 成中英 理查德.斯万 胡星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公孙龙的《指物论》是一篇研究指称性质和功能的文章。《指物论》中的"指"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称行为,二是指称对象。"物"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混沌),二是指具体有形之物。公孙... 公孙龙的《指物论》是一篇研究指称性质和功能的文章。《指物论》中的"指"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称行为,二是指称对象。"物"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混沌),二是指具体有形之物。公孙龙又进一步区分了指称行为的两个方面: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与作为不可观察的分殊行为。当我们指向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被指的那个域就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成为具体有形之物,这便是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很显然,凡具体有形之物,都是指称对象。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不是指称对象,而是具体有形之物成为可能的条件。但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的指称行为却是指称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指物论》 指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超融性 被引量:15
13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共7页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和追溯中西哲学的Logos与道,能够进一步展现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五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可以探求如何实现超融、如何从诠释的方法看待本体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的本体论 本体发生诠释学 外在性 内在性 超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极性的转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观 被引量:5
14
作者 安乐哲 彭国翔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4年第3期33-40,共8页
一、死的非真实性 一种常见的思考死亡的方式是去否定它.在西方文化的叙事中,关于这种对死亡的否定存在着严重的紧张.在大家"所接受的"柏拉图的思想中,①我们是从一个有关永恒不变的秩序--理型的世界--的假定开始的.然后,通... 一、死的非真实性 一种常见的思考死亡的方式是去否定它.在西方文化的叙事中,关于这种对死亡的否定存在着严重的紧张.在大家"所接受的"柏拉图的思想中,①我们是从一个有关永恒不变的秩序--理型的世界--的假定开始的.然后,通过将其界定为一种变化从而限定了死亡,并且,那种变化是仅仅关注于现象世界内部的物质性方面的.在这种柏拉图式的模式中,人的持久性的同一性(persisting identi-ty)--不朽的灵魂,由于和真实世界的亲和性从而获得了保证.特定的个人或许会在遭受偶然变故的意义上"死亡",但其本质的"人性"(human nature)则由人的不变的理型而获得担保.并且,这种"人性"与教父们所诠释的超越原则的关系也就成为创造的神明.在"生"独立于"死"而不受死的影响这样一种意义上,这种世界观将生死建立为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类比,生与死的关系就如同上帝和世界的关系,后者是前者暂时和不完美的反映.通过诸如不朽的灵魂以及超越的世界这样一些形上学和超自然的假定,人类经验被固化并提供了一种文化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道家 死亡观 柏拉图式 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被引量:17
15
作者 成中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27-32,共6页
人类历史发展方向是走向共和共通的世界。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理性主义、超越主义、意志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主义、包容主义 ,应该彼此更好地组合 ,需要进一步沟通、了解和协力。而且 ,在世界... 人类历史发展方向是走向共和共通的世界。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理性主义、超越主义、意志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主义、包容主义 ,应该彼此更好地组合 ,需要进一步沟通、了解和协力。而且 ,在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文化应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融合的、创造新文明的角色 ,这是中西文化研究、中西文化相互理解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理性主义 超越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谭延庚(译) 刘梁剑(审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8,184,共14页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叙事性的,人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不是"现成的人",而是"生成中的人",儒家伦理学是一种重榜样而轻原则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儒家之"人"同时是"焦点"(focus)和围绕焦点展开的"场域"(field),有利于在关系和角色中的人成长的就是道德的。美德伦理学主张德性(virtue)与早期儒家之"德"相对应,而仁的整体性、叙事性则使儒家伦理与角色伦理相通。评价角色的标准不应是独立于角色的德性,而是所有的复杂性综合起来的关系,角色在关系中的成长才是主要的。借助杜威的直觉经验论,我们确认了经验就是它所是的东西,并且它是真实的。主体的同一性并不在事先,因此,我们主张用"全息焦点"(Holographic Focus)来代替"主体"概念。我们是所有关系的综合,在关系中构成自身,而关系本身是内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中的人 关系 叙事 焦点—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论“人心”与“道心”——从心的主体化与主宰性到道德心的实践 被引量:5
17
作者 成中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1,共5页
在人之为人的心、性、情、意的本体序列中,我们可以就朱子的理路而将此一本体序列动态的整合与深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相较于同乎理的性,心更合乎理气相即而不相分的天地太极本体,更具有原始的创化力,因而更具有朱子所说的主宰性。由... 在人之为人的心、性、情、意的本体序列中,我们可以就朱子的理路而将此一本体序列动态的整合与深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相较于同乎理的性,心更合乎理气相即而不相分的天地太极本体,更具有原始的创化力,因而更具有朱子所说的主宰性。由此,我们可以更彻底地理解"心统性情"之说。基于这种认识,才能判断何为"道心"与何为"人心"。又如何能克服"人心"的三层问题,以达致"道心",而这又如何与心的主宰力相关联。通过以上的整合与梳理,我们看出朱子讨论心性问题的得失以及心性本体的真实何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主宰性 诚正 道心 人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与共生性: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发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成中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14-22,共9页
本文作者以其独创的“整体性和共生性原则”,解释了东亚社会经济发展的起因、动力以及儒家道德伦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有机的整体性原则和动态的共生性原则,是所有创造性形成与转化的能量和协同作用的系统动力原则,能够解释和预... 本文作者以其独创的“整体性和共生性原则”,解释了东亚社会经济发展的起因、动力以及儒家道德伦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有机的整体性原则和动态的共生性原则,是所有创造性形成与转化的能量和协同作用的系统动力原则,能够解释和预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经济发展。东亚是一个非基督教地区,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的新教伦理解释东亚的发展,也不能将东亚的经济增长简单地归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经营。文章认为,为了创造性地使用儒家思想为现代化服务,必须择其精者转化为适应现代生活的一套新的价值体系。文章阐述了转化的过程,并从七个方面列举了“经过转化的儒家伦理因素”对于东亚社会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 共生性 儒家伦理 东亚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场视域的主体--论儒家角色伦理的博大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6,共12页
儒家角色伦理不诉诸抽象的主体、行为、动机、理性、选择、结果、人格特征等等,而是植根于对人更为整体和多变的叙述性理解。因此,儒家角色伦理不是作为另一种伦理理论而被提出,而是赋予道德生活的一种更加广阔而独特的视角,这种道德生... 儒家角色伦理不诉诸抽象的主体、行为、动机、理性、选择、结果、人格特征等等,而是植根于对人更为整体和多变的叙述性理解。因此,儒家角色伦理不是作为另一种伦理理论而被提出,而是赋予道德生活的一种更加广阔而独特的视角,这种道德生活始于在相对直接的人类经验中寻求保证。生活的开始,是由浅薄到复杂的生理和社会关系网,而发展为独特而一致的个人认同。为获得这个中心,只有生活在我们所处的关系和角色中,并逐渐生成我们的叙述方式,中心的问题才能在场域中得到解决。主体是这样一种表达,在天道的承袭中,自然与文化的遗产通过"仁"的持续获得而被继承,仁如同一个特殊的中心,在经验场域的无限展开中不断敞显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角色伦理 心场视域 博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美国的“东方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安乐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9-13,17,共6页
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共成中,西方的“东方化”过程将变得日益重要。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儒家传统中含有许多与桑德尔所开药方相通的一致之处。儒家“礼”的学说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必然导致“无我”... 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共成中,西方的“东方化”过程将变得日益重要。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儒家传统中含有许多与桑德尔所开药方相通的一致之处。儒家“礼”的学说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必然导致“无我”的结果。在美国,我们只能把我们脆弱的自由主义民主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更深厚的社群观念调和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化” 文化共生共成 “礼”的学说 社群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