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学模型在HPV疫苗经济学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方亚 宋晓彬 +1 位作者 周鼒 赵勤俭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8-351,356,共5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感染引起宫颈癌、肛门癌和生殖器疣等多种HPV相关疾病。其中,宫颈癌和生殖器疣已严重威胁到人群的生命健康,其防治工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性HPV疫苗已经被证明可...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感染引起宫颈癌、肛门癌和生殖器疣等多种HPV相关疾病。其中,宫颈癌和生殖器疣已严重威胁到人群的生命健康,其防治工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性HPV疫苗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阻断HPV感染和降低人群宫颈癌和生殖器疣发病率,并且其已在多个国家获得了使用许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疫苗 经济学评估 数学模型 人乳头状瘤病毒 生殖器疣 公共卫生问题 HPV感染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大学生HPV疫苗认知及接种意愿调查 被引量:18
2
作者 宋巧巧 张月婧 +6 位作者 杨超祺 方嘉玉 常金凤 黎思鹏 卫飞雪 苏迎盈 吴婷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05-710,共6页
目的了解厦门市大学生对HPV疫苗的认知和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2—4月,采用分层抽样、自编式问卷面对面调查厦门市6所学校1760名大学生的人口学、性行为、性态度及对HPV疫苗认知和接种意愿等信息。结果HPV疫苗知晓率为24.2%(... 目的了解厦门市大学生对HPV疫苗的认知和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2—4月,采用分层抽样、自编式问卷面对面调查厦门市6所学校1760名大学生的人口学、性行为、性态度及对HPV疫苗认知和接种意愿等信息。结果HPV疫苗知晓率为24.2%(426/1760),女性高于男性(26.2%vs.22.1%,P=0.045)。城市、医学专业、初次性行为年龄<18岁的男大学生及城市、本科学校、医学专业、个人月消费≥2000元、吸烟的女大学生对HPV疫苗的知晓率较高。知晓HPV疫苗的大学生中,HPV疫苗愿意接种率为73.0%(311/426),女性高于男性(85.0%vs.58.5%,P<0.001)。城市、发生过性行为的男大学生及性知识水平高的女大学生更愿意接种HPV疫苗。获知HPV疫苗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电视或报刊,接种HPV疫苗主要考虑因素为预防效果、不良反应、价格。结论厦门市大学生对HPV疫苗的知晓率较低,但知晓HPV疫苗者的接种意愿较高。应加强对HPV相关知识的教育,以提高人群HPV疫苗知晓率和接种率,从而预防HPV感染及相关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乳头瘤病毒 疫苗 认知 接种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8年宜昌市学校与非学校肺结核传播动力学模型研究
3
作者 刘乔 张皓 +6 位作者 陈秋萍 赵昀康 瞿会敏 Roger Frutos Laurent Gavotte 刘建华 陈田木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7-817,共11页
目的利用数学模型量化学校和非学校不同场所之间的结核病传播能力,为学校肺结核暴发疫情防控提供定量的循证依据。方法基于宜昌市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通过调查收集结核病自然史参数和病例信息,将人口和报告的病例划分为学校和非学校两... 目的利用数学模型量化学校和非学校不同场所之间的结核病传播能力,为学校肺结核暴发疫情防控提供定量的循证依据。方法基于宜昌市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通过调查收集结核病自然史参数和病例信息,将人口和报告的病例划分为学校和非学校两种场所,建立季节性和无季节性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有效再生数(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R_(eff))评估学校和非学校两种场所结核病传播能力。结果在研究期间,收集了来自湖北省宜昌市的43485例结核病病例的数据,其中学校结核病患者占3.39%。拟合优度分析表明,季节性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P<0.001)。季节性模型估计的结核病平均R_(eff)在宜昌市为0.21(IQR:0.16~2.92)。非学校结核病患者的平均R_(eff)是学校结核病患者的13倍。结论在该研究地区,结核病的传播性仍然不容忽视。非学校结核病患者相较于学校结核病患者传播能力更强。而结核病从非学校结核病患者到学校结核病患者的传播能力,对学校结核病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应严格采取具体的干预措施,如结核病筛查,以控制和预防学校结核病患者之间的结核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动力学模型 基本再生数 学校 结核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铬(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郭东北 唐晨 +5 位作者 张敏 范春 岳紫钰 李佳瑶 陈群 赵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3-1008,共6页
目的:研究从厦门近岸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的芽孢八叠球菌属菌株SporosarcinasaromensisM52在含不同浓度六价铬[Cr(Ⅵ)]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定位Cr(Ⅵ)还原酶,探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Cr(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 目的:研究从厦门近岸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的芽孢八叠球菌属菌株SporosarcinasaromensisM52在含不同浓度六价铬[Cr(Ⅵ)]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定位Cr(Ⅵ)还原酶,探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Cr(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M52菌株的种子液接种于含不同浓度(0~600mg·L^-1)Cr(Ⅵ)LB培养基中,培养0~48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600nm处M52菌液的吸光度(A)值,观察M52菌株在含0、50、100、200、400和600mg·L^-1Cr(Ⅵ)的LB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将M52菌液超声破碎前、破碎后后离心所得胞内和胞外活性物质与对照组M52菌液在37℃、pH7.5条件下培养0、12、24和48h,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溶液中Cr(Ⅵ)的浓度,计算各时间点胞内和胞外活性物质中Cr(Ⅵ)的还原率。在LB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2mmol·L^-1的Mn2+、Fe2+和Cu2+,1mmol·L^-1SDS、1% TritonX-100 和吐温80作为处理组,以未作处理的LB液体培养基为对照组,将种子液以4%浓度接种于处理组和对照组,计算M52菌株在0、6、12、24、36和48h对Cr(Ⅵ)的还原率,分析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处理组中M52菌株对Cr(Ⅵ)还原率的变化。结果:当Cr(Ⅵ)浓度低于100mg·L^-1时,随浓度增加菌株生长加快;当100 mg·L^-1≤Cr(Ⅵ)浓度<600mg·L^-1时,随浓度增加菌株生长受到抑制;当Cr(Ⅵ)浓度高于600mg·L^-1时,M52菌株几乎不生长。与对照组比较,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在细胞内外均升高(P<0.05),胞内Cr(Ⅵ)的还原率最高。与对照组比较,Cu2+和Fe2+存在情况下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升高(P<0.05),且Cu2+>Fe2+,Mn2+存在情况下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分子物质SDS、TritonX-100和吐温80存在时,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降低(P<0.05),且SDS>TritonX-100>吐温80。结论:低浓度Cr(Ⅵ)可以促进M52菌株生长,高浓度Cr(Ⅵ)则会抑制菌株生长,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主要发生在胞内,Cu2+和Fe2+可促进M52菌株还原Cr(Ⅵ),吐温80、TritonX-100和SDS可抑制M52菌株还原Cr(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八叠球菌M52 六价铬 还原酶 小分子物质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新冠奥密克戎BA.2和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传播动力学分析及防控效果评估
5
作者 叶雯婧 吴生根 +8 位作者 詹美蓉 黄峥强 蔡少健 陈武 欧剑鸣 黄杰锋 陈田木 邓艳琴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相关信息,建构带有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冠病毒感染的SEIA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asymptomatic-removed,SEIAR)模型,分析2起本土疫情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并评估防控效果。结果BA.2疫情的潜伏期为3 d(1~9 d),代间距为3 d(1~5 d),起始R t为3.0(95%CI:2.7~3.3),发病3170例;BA.5.2疫情的潜伏期为2 d(1~6 d),代间距为1 d(0~2 d),起始R t为1.9(95%CI:1.7~2.1),发病1540例;模型拟合BA.2和BA.5.2疫情的预测和实际发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_(BA.2)^(2)=31.53、χ_(BA.5.2)^(2)=27.88,P>0.05);如未启动应急响应,BA.2疫情将于4月7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38035例;而BA.5.2疫情将于11月14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85940例;BA.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25.73%,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79.56%,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3.72%;BA.5.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35.04%,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92.47%,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9.75%。结论2起本土疫情处置的指导思想和防控措施优化迭代,落实“四早”措施可有效降低疫情规模,且时机越早,控制成效越明显,这为防控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病积累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感染 传播动力学模型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 防控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苗的开发和展望
6
作者 王岱 汤岩松 +1 位作者 李云鹤 欧阳谭亮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5,466,共10页
[背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感染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还未有针对EHEC的有效预防控制手段.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提供对EHEC感染的免疫保护.[进展]本文主要介绍EHEC相关疫苗的研... [背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感染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还未有针对EHEC的有效预防控制手段.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提供对EHEC感染的免疫保护.[进展]本文主要介绍EHEC相关疫苗的研发进展及可用于评估各种免疫策略的动物模型.EHEC疫苗开发策略主要针对志贺毒素及黏附相关毒力因子,通过特异性抗原激活机体免疫达到预防控制效果.进而讨论EHEC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疫苗的制备方式及其作为多抗原疫苗平台的应用潜力.[展望]对EHEC抗原的筛选以及OMVs疫苗平台的设计,将有助于人们更充分掌握EHEC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开发出针对更多血清型的EHEC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志贺毒素 Ⅲ型分泌系统 外膜囊泡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生长抑素受体SSTR2的新型白蛋白亲和放射性碘标记分子探针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晓茹 方建阳 +2 位作者 李靖超 郭志德 张现忠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4,共9页
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在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多种心血管疾病中高表达,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靶点.基于铜介导下放射性碘离子与苯硼酸底物发生氧化偶联反应的方法,构建了靶向SSTR2的新型放射性碘标记分子探针[^(131)I]IPBA-TATE和[^(131)... 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在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多种心血管疾病中高表达,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靶点.基于铜介导下放射性碘离子与苯硼酸底物发生氧化偶联反应的方法,构建了靶向SSTR2的新型放射性碘标记分子探针[^(131)I]IPBA-TATE和[^(131)I]IBA-TATE(对照),并在体外评价了其理化性质及白蛋白结合特性.在BALB/c小鼠中测定其血液末端清除半衰期,并在正常小鼠和AR42J肿瘤模型小鼠中研究其生物分布特性(以每克组织中摄取注射剂量的百分率(%ID/g)为单位).结果表明:[^(131)I]IPBA-TATE的放射性化学产率为(64.0±4.2)%(n=3),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蛋白亲和性;相比于[^(131)I]IBA-TATE,[^(131)I]IPBA-TATE的血液末端清除半衰期延长了60%,为(25.50±3.35)h.在给药后4 h,[^(131)I]IPBA-TATE在AR42J肿瘤中的摄取为(1.21±0.67)%ID/g,具有较高的瘤/肉比(5.30±2.07).可见[^(131)I]IPBA-TATE是一种基于奥曲肽的新型碘标记白蛋白亲和探针,有望用于SSTR2阳性肿瘤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及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 奥曲肽衍生物 放射性碘标记 白蛋白亲和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豆豆 邱棋 +3 位作者 林文珍 刘基嫣 黄雅丽 赵庆亮 《光散射学报》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随着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图像处理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模态的医学影像技术正向一体化、多模态及跨尺度影像技术进行革命性转变。多模态影像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同一生物体进行多角度、多参数及分子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综合特征信息... 随着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图像处理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模态的医学影像技术正向一体化、多模态及跨尺度影像技术进行革命性转变。多模态影像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同一生物体进行多角度、多参数及分子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综合特征信息的提取,而且可以弥补单一模式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从而提高疾病早期检测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精准有效的诊疗方案,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重点阐述目前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以及脑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及新进展,系统讨论了该双模态融合技术在未来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 多模态成像 生物医学 脑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感染诱导宿主炎性损伤的毒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车琳 兰尤 +1 位作者 林锦贤 林育纯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共13页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CoV-2的传播、致病机制、疫苗研发等成为当前研究焦点,其感染可诱导宿主靶细胞中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CoV-2的传播、致病机制、疫苗研发等成为当前研究焦点,其感染可诱导宿主靶细胞中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激活、介导细胞器损伤和细胞毒性作用,并通过诱发级联免疫炎症反应介导组织器官的损伤等,该过程的毒理学机制和生物标志亟待阐明.该文从SARS-CoV-2进入宿主、作用于不同靶细胞出发,聚焦于信号通路分子、细胞器、细胞和靶器官等毒性通路的级联作用模式,总结SARS-CoV-2感染诱导毒性作用效应的研究进展,为探索环境生物因素暴露(如冠状病毒感染)诱导机体毒性损伤的靶点筛查、靶向干预及其应用于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毒性作用 毒理学机制 炎性损伤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性T细胞在外源化学物诱导肾脏免疫毒性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阮锋凯 张永兴 何承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0-810,共11页
肾脏是外源化学物暴露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肾脏中固有细胞和免疫细胞构成复杂的免疫微环境,其中辅助性T细胞可通过调控先天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和抗原呈递作用参与宿主防御,还可通过释放炎症因子或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间接参与外源化学... 肾脏是外源化学物暴露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肾脏中固有细胞和免疫细胞构成复杂的免疫微环境,其中辅助性T细胞可通过调控先天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和抗原呈递作用参与宿主防御,还可通过释放炎症因子或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间接参与外源化学物诱导的肾脏免疫损伤.本文探讨不同类型的辅助性T细胞在参与肾脏免疫毒性损伤中发挥的作用,阐释外源化学物诱导肾脏免疫损伤的免疫毒性机制,为筛查肾脏免疫损伤生物标志物和靶向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 肾脏免疫损伤 外源化学物 免疫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定位追踪体内微纳米机器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梓乔 孙祥 鄢晓晖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0-373,共4页
微纳米机器人是特征尺度为微米或纳米级的小型化机器人,可通过精准导航到达现有医疗器械难以企及的人体区域,在靶向递送、微创手术、健康监测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实时高分辨率影像学定位追踪是完成微纳米机器人体内精准导航的先... 微纳米机器人是特征尺度为微米或纳米级的小型化机器人,可通过精准导航到达现有医疗器械难以企及的人体区域,在靶向递送、微创手术、健康监测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实时高分辨率影像学定位追踪是完成微纳米机器人体内精准导航的先决条件。本文对影像学定位追踪体内微纳米机器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机器人 医学成像 精准导航 体内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在消化系统中医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朋 胡涛 +1 位作者 韩志伟 许零 《胃肠病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63-568,共6页
氢气的医学应用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氢气在多种疾病中被证实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如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氢医学的生物学效应主要为抗氧化、抗炎、抗凋亡作用,此外亦包括调节能量... 氢气的医学应用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氢气在多种疾病中被证实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如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氢医学的生物学效应主要为抗氧化、抗炎、抗凋亡作用,此外亦包括调节能量代谢、改善肠道菌群、调节信号通路等。富氢水和富氢生理盐水为主要的氢气干预方式,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相关的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本文就氢气在消化系统中医学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氢气在口腔疾病、肠道屏障损伤、炎症性肠病、胰腺炎、肝脏疾病以及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抗氧化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少伟 王致萍 +5 位作者 池鑫 陈洁 李婷婷 顾颖 张军 夏宁邵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0-305,共16页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广泛感染人类,能够导致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HPV疫苗能够有效阻止HPV感染及其导致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实施全球消除宫颈癌的计划.本文结合厦门大学在HPV疫苗研发中取...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广泛感染人类,能够导致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HPV疫苗能够有效阻止HPV感染及其导致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实施全球消除宫颈癌的计划.本文结合厦门大学在HPV疫苗研发中取得的研究成果,综述了HPV及其疫苗研究领域的进展,包括HPV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基于结构的新一代多价疫苗设计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等,阐述我国HPV疫苗研发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研究历程,并展望未来HPV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病毒样颗粒 预防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与耐药机制及其相互影响
14
作者 聂子涵 肖丽生 +1 位作者 赵西林 牛建军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4,共9页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病原体,常见于社区和医院感染,可引发肺炎、眼内炎和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可分为经典型和高毒力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毒力因子,能够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最初认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对...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病原体,常见于社区和医院感染,可引发肺炎、眼内炎和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可分为经典型和高毒力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毒力因子,能够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最初认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治疗较为敏感,但随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滥用抗生素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出现了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细菌获得耐药性通常包括以下两种途径:耐药基因决定簇的水平转移和自身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缺失。这种获得耐药性的途径通常伴随细菌致病性的变化。本综述主要介绍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和耐药机制,并综合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为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毒力因子 耐药机制 致病机理 耐药进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的相互影响与调控机制
15
作者 张雪 张昕阳 +4 位作者 汪波文 苏洁 薛云新 赵西林 朱伟伟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4,共14页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抗感染的巨大阻力,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耐药性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寻求降低抗生素用量的抗感染方案。本文梳理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的关系:发现不同抗生素可直接影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功能,也可以通过调节肠...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抗感染的巨大阻力,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耐药性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寻求降低抗生素用量的抗感染方案。本文梳理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的关系:发现不同抗生素可直接影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功能,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等间接影响宿主免疫;而补体系统和细菌特异性抗体往往可以促进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总结认为:抗生素对宿主免疫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激活宿主自身免疫将有助于对抗细菌感染,同时会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进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有效利用宿主免疫也是应对耐药细菌的积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宿主免疫 抗感染 相互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百年校庆专辑)回顾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少伟 王致萍 +5 位作者 池鑫 陈洁 李婷婷 顾颖 张军 夏宁邵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6-376,共1页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广泛感染人类,能够导致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HPV疫苗能够有效阻止HPV感染及其导致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实施全球消除宫颈癌的计划.本文结合厦门大学在HPV疫苗研发中取...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广泛感染人类,能够导致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HPV疫苗能够有效阻止HPV感染及其导致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实施全球消除宫颈癌的计划.本文结合厦门大学在HPV疫苗研发中取得的研究成果,综述了HPV及其疫苗研究领域的进展,包括HPV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基于结构的新一代多价疫苗设计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等,阐述我国HPV疫苗研发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研究历程,并展望未来HPV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疫苗 预防性疫苗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百年校庆 治疗性疫苗 疫苗研究 展望未来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毒剂促进细菌抗菌药物耐受性/耐药性产生和传播机制研究进展
17
作者 崔润博 陈渺渺 +3 位作者 洪守强 李嘉豪 杨琼 赵西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消毒剂有效地帮助人类杀灭有害微生物,在防止新型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染过程中,消毒剂的使用量激增。消毒剂的过量使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更为隐蔽的一个后果是促进细菌抗菌药物耐受性/耐药性的产... 消毒剂有效地帮助人类杀灭有害微生物,在防止新型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染过程中,消毒剂的使用量激增。消毒剂的过量使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更为隐蔽的一个后果是促进细菌抗菌药物耐受性/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又一大挑战。目前的研究证明,基因突变与水平转移、外排泵编码基因表达上调和孔蛋白编码基因表达下调、生物膜和应激反应是消毒剂促进细菌抗菌药物耐受性/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本文总结了近些年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主要的消毒剂促进病原菌耐药机制,并列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以此来延缓消毒剂介导的细菌抗菌药物耐受性/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为更好地进行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剂 抗菌药物耐受性 抗菌药物耐药性 促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病毒的致炎机制研究进展及疫苗研发特点 被引量:8
18
作者 吕鹏 李登峰 刘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7-353,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OVID-19)疫情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该文综述了冠状病毒感染介导肺部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从病毒的复制感染和抗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的产生两方面阐释其可能诱发的炎症反应;进而讨论了当前SARS...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OVID-19)疫情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该文综述了冠状病毒感染介导肺部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从病毒的复制感染和抗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的产生两方面阐释其可能诱发的炎症反应;进而讨论了当前SARS-CoV-2疫苗的研发特点,对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4条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介绍,以期为COVID-19疫情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的应用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永兴 林默 王蕾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6,共13页
[背景]纳米氧化铜(CuO-nanoparticles,CuO-NPs)是一种工程纳米材料,具有价廉易得、稳定性强、导电性高的特点,同时具有高比容量、高表面能和大比表面积,在电化学、光电、能源技术、催化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对CuO-... [背景]纳米氧化铜(CuO-nanoparticles,CuO-NPs)是一种工程纳米材料,具有价廉易得、稳定性强、导电性高的特点,同时具有高比容量、高表面能和大比表面积,在电化学、光电、能源技术、催化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对CuO-NPs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铜依赖毒性机制“铜死亡”的发现,其环境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问题备受关注.[进展]本文主要介绍近5年来CuO-NPs的应用进展及环境命运,并阐述其环境危害、健康危害以及毒性机制研究进展.在工业生产中,CuO-NPs主要在超导、催化、玻璃陶瓷染色和农药领域被广泛应用,在电极材料、光电元件、抗菌剂、生物传感和肿瘤治疗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CuO-NPs对生态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其毒性主要依赖于氧化还原电位、颗粒摄取、细胞内释放及铜离子溶出.最新发现的“铜死亡”机制为研究CuO-NPs的生物相容性提供了新视野.[展望]未来在CuO-NPs暴露条件下的表征、低浓度CuO-NPs作用下的长期和慢性影响、与实际环境相符的风险评估,以及不同毒性机制相互作用和稳态调节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充分了解CuO-NPs的生态毒性及相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生态毒性 毒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乳链球菌的致病因子及其防治策略
20
作者 王岱 韩锦萍 +3 位作者 郭颖竹 祝垚 薛云新 林新祝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3,共12页
[背景]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条件致病菌,能引起新生儿、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感染致病甚至死亡,对其致病因子的研究可提供新的防治思路.[进展]无乳链球菌能产生毒素、胞外多糖、黏附蛋白等来帮助自身在宿主中定植... [背景]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条件致病菌,能引起新生儿、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感染致病甚至死亡,对其致病因子的研究可提供新的防治思路.[进展]无乳链球菌能产生毒素、胞外多糖、黏附蛋白等来帮助自身在宿主中定植,逃避免疫杀伤,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针对无乳链球菌的防治主要是抗生素干预,但滥用抗生素带来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不容忽视,对该菌的检测方法也受到检测速度、灵敏度、成本等限制,因此目前针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防治方法依然有限.现阶段针对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及其耐药性的研究已被大量报道,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无乳链球菌防治方法的新探索及其进展.[展望]上述进展为科研人员后续深入研究无乳链球菌并开发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目前对无乳链球菌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在检测手段上还缺乏高效、灵敏的方法.未来对无乳链球菌与宿主的作用靶点、检测方法开展深入研究,有望找到特异性防治无乳链球菌感染的药物,降低无乳链球菌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致病因子 耐药性 临床检测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