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气孔密度水稻的光合特征及Rubisco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单提波 赵明辉 +1 位作者 武静莲 徐正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2-1148,共7页
以籼粳杂交后代(F13)中具有高、中、低气孔密度叶片的品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品系对光强和CO2浓度处理下的光合特征以及Rubisco酶活性,以期揭示气孔性状对光强和CO2浓度响应机制以及与Rubisco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光响应中,高气... 以籼粳杂交后代(F13)中具有高、中、低气孔密度叶片的品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品系对光强和CO2浓度处理下的光合特征以及Rubisco酶活性,以期揭示气孔性状对光强和CO2浓度响应机制以及与Rubisco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光响应中,高气孔密度水稻的最大光合速率为24.6μmol·m-2·s-1,比中、低气孔密度水稻分别高4.3%和19.6%。在CO2响应中,高气孔密度水稻的最大光合速率为30.8μmol·m-2·s-1,比中、低气孔密度水稻分别高4.6%和9.5%。此外,不同气孔密度水稻的Rubisco酶活性与气孔密度变化相一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2,P<0.01)。因此叶片气孔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光能和CO2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从籼粳交后代中选育高光效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孔密度 光响应 CO2响应 rubisco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片失绿过程中Rubisco酶活性与其蛋白亚基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田红英 邵继荣 孙敬三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本研究应用14C放射技术对1,5一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进行了测定,并通过 SDS-PAGE不连续电泳凝胶技术对其蛋白亚基进行分离研究.结果发现:Rubisco的大亚基(LS)和小亚基(SS... 本研究应用14C放射技术对1,5一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进行了测定,并通过 SDS-PAGE不连续电泳凝胶技术对其蛋白亚基进行分离研究.结果发现:Rubisco的大亚基(LS)和小亚基(SS)在水稻叶片失绿过程中相对稳定,而其活性却有明显不同.说明 Rubisco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活性,除与自身的分子结构稳定性有关外,还与叶绿体中其他调节蛋白的存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叶片 失绿过程 rubisco 活性 蛋白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蚯蚓粪对酸性稻作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张薇 荣飞龙 +3 位作者 朱洪妤 曹放波 陈佳娜 陈法霖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5-623,共9页
为探索蚯蚓粪在改善酸性稻田生产力应用中的潜力,选择不同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和准两优608)开展蚯蚓粪添加(纯土壤对照,80%土壤+20%蚯蚓粪)的盆栽试验,分析蚯蚓粪添加对抽穗和收获期稻作土壤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两品种两... 为探索蚯蚓粪在改善酸性稻田生产力应用中的潜力,选择不同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和准两优608)开展蚯蚓粪添加(纯土壤对照,80%土壤+20%蚯蚓粪)的盆栽试验,分析蚯蚓粪添加对抽穗和收获期稻作土壤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两品种两时期的表现,与纯土壤对照相比,添加蚯蚓粪后土壤pH值平均由5.87提升至7.48;蚯蚓粪添加显著提高两品种抽穗期土壤总氮、硝态氮、总磷、总钾及收获期硝态氮含量,深两优5814抽穗期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准两优608收获期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添加蚯蚓粪后,两品种两时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下降,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上升;深两优5814两时期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另外,添加蚯蚓粪显著增加深两优5814抽穗期土壤脲酶和收获期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准两优608收获期土壤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准两优608抽穗期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pH值及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添加蚯蚓粪可降低酸性稻作土壤的酸度,调控碳、氮、磷转化相关酶活性,进而提高土壤肥力。本研究结果为蚯蚓粪在酸性稻作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水稻土 土壤肥力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辣椒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对微生物菌剂的响应
4
作者 高晶霞 张风宝 +3 位作者 许旺旺 席维娜 裴红霞 谢华 《北方园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以辣椒为研究对象,以5种微生物菌剂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土壤改良效果,筛选出能够缓解辣椒连作障碍及合适的微生物菌剂,以期得到当地最优的微生物菌剂,为宁南连作辣椒改良技术集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加微生物菌... 以辣椒为研究对象,以5种微生物菌剂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土壤改良效果,筛选出能够缓解辣椒连作障碍及合适的微生物菌剂,以期得到当地最优的微生物菌剂,为宁南连作辣椒改良技术集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加微生物菌剂处理影响各生育期连作辣椒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微生物菌剂处理下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各生育期变化不大,但显著影响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对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全磷含量影响程度不同。综上所述,施加微生物菌剂均对缓解辣椒连作障碍表现出积极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剂 辣椒 土壤活性 土壤理化性状
原文传递
几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李平 聂浩 +3 位作者 郎漫 施明杨 杨彬妍 罗小三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9-609,共11页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耕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可能会对土壤养分状况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以铜(Cu)、镉(Cd)污染水稻土为对象,开展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施用0.1%...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耕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可能会对土壤养分状况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以铜(Cu)、镉(Cd)污染水稻土为对象,开展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施用0.1%和0.4%(质量比)的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和腐殖酸(HA)这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后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与酶活性的变化,并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对照(CK)处理相比,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7.4%~22.7%、4.9%~68.9%、5.3%~20.7%和5.1%~108.5%,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量越高,各养分含量增幅越大。施用0.1%和0.4%的PAA后收获期水稻根中全磷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8.8%和90.6%,其余处理水稻根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则分别降低了11.6%~41.7%、26.4%~70.6%和18.3%~58.7%;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水稻秸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14.0%~87.1%、62.0%~524.2%和6.4%~31.9%;施用0.1%和0.4%的PAM后稻米全氮含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15.1%和12.2%,而施用PAA、PVA和HA后稻米全氮含量增加了6.1%~23.1%,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后稻米全磷和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3%~21.1%和2.4%~20.1%。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17.8%~94.3%、18.5%~163.0%和2.0%~22.0%,施用PAA和HA后土壤脲酶活性较CK处理降低了3.3%~5.0%,而施用PAM和PVA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CK处理增加了3.8%~71.0%。综上,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能够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养分有效性及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利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保持,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过程中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改良剂 重金属污染 养分有效性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功能材料MFC对镉污染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曾微 王强 +3 位作者 江湘婷 万灿 张立志 黎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以磁性纳米Fe 3O 4和磷酸盐为主要原料,制备出超顺磁性纳米功能材料[magnetic nano-Fe 3O 4@Ca(H 2PO 4)2 functionalized materials,MFC],利用MFC对镉污染稻田进行大田原位磁选修复后进行水稻栽培试验,研究MFC磁选修复镉污染稻田对水... 以磁性纳米Fe 3O 4和磷酸盐为主要原料,制备出超顺磁性纳米功能材料[magnetic nano-Fe 3O 4@Ca(H 2PO 4)2 functionalized materials,MFC],利用MFC对镉污染稻田进行大田原位磁选修复后进行水稻栽培试验,研究MFC磁选修复镉污染稻田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MFC修复镉污染稻田,可有效降低土壤总镉和有效镉含量,投加0.5%和1.0%MFC,土壤总镉分别降低22.14%和24.08%,有效镉分别降低2.29%和12.21%;施加MFC的处理组,3个时期的土壤Shannon指数与Chao1指数均高于该时期对照组,表明提高了水稻生长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对照组相比,抽穗期处理组土壤的Ascomycota丰度占比提升,成熟期处理组土壤的Rozellomycota丰度占比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同时,提高了水稻生长期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其中,成熟期Y-0.5%处理组的土壤脲酶活性提升达到55.40%,抽穗期和成熟期Y-0.5%处理组的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4.40%和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纳米功能材料 土壤 土壤微生物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林药套种模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周国清 杜拾平 +1 位作者 张荣洋 杜洋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11,共5页
为筛选出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幼林期适宜的林药套种模式,以5年生薄壳山核桃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薄壳山核桃-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薄壳山核桃-射干(Blackberry lily)和薄壳山核桃-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对林地土... 为筛选出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幼林期适宜的林药套种模式,以5年生薄壳山核桃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薄壳山核桃-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薄壳山核桃-射干(Blackberry lily)和薄壳山核桃-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对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果园套种丹参、射干和桔梗对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变化;与11月未套种的对照组相比,套种丹参和射干后土壤水解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套种后有效磷含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同,11月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套种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所升高,蔗糖酶活性降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综合可知,在薄壳山核桃果园套种丹参或射干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增强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套种 土壤养分 活性 丹参 射干 桔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
8
作者 李富 董道旭 +2 位作者 郑大劲 李维刚 葛宜元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三江平原水稻秸秆腐解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本研究采用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实验设定A(-10~10℃)和B(-20~20℃)两种冻融幅度,1(150%)、2(200%)两种土壤持水量,以及3(3 cm)、5(5 cm)和10(10 cm)三种秸秆长度。试验设定...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三江平原水稻秸秆腐解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本研究采用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实验设定A(-10~10℃)和B(-20~20℃)两种冻融幅度,1(150%)、2(200%)两种土壤持水量,以及3(3 cm)、5(5 cm)和10(10 cm)三种秸秆长度。试验设定冻24小时后融24小时为一次冻融循环(Freeze-thaw cycle,FTC)过程,15 d取一次样,共设置6次取样(90 d)后常温培养(30 d),总时长为120 d的室内冻融模拟,在每次冻融结束后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相关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施加菌剂提升了秸秆腐解速率,秸秆配施菌剂还田显著降低冻融期三江平原土壤容重与0.5~1 mm粒径的团聚体数量,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且在大幅度冻融循环表现最为明显。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TOC)、总磷(TP)、总钾(TK),但土壤全氮显著降低,不同冻融幅度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配施菌剂显著提高了冻融期土壤淀粉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而不同冻融幅度与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酶活性均产生影响,且随着冻融时长的增加而减弱。不同冻融幅度和不同的持水量对土壤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配施菌剂对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秸秆还田配施菌剂对于三江平原冻融期土壤提升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菌剂 土壤理化性质 冻融期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活性氧与乳酸脱氢酶同工酶X在精子线粒体膜电位改变中的作用研究
9
作者 张晓霞 李如瑶 +1 位作者 余亮亮 周俊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活性氧(ROS)与乳酸脱氢酶同工酶X(LDH-X)在精索静脉曲张(VC)不育患者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MP)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生育组、非VC不育组和VC不育组。采用精子质量分析系统分析精液常规参数,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精浆及精... 目的:探讨活性氧(ROS)与乳酸脱氢酶同工酶X(LDH-X)在精索静脉曲张(VC)不育患者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MP)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生育组、非VC不育组和VC不育组。采用精子质量分析系统分析精液常规参数,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精浆及精子LDH-X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精浆丙二醛(MDA)的含量,JC-1法检测精子MMP,RT-PCR检测精子LDH-X mRNA表达水平。结果:生育组、非VC不育组和VC不育组的年龄、精液pH值、精液体积、精子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VC不育组和非VC不育组的精子活动率[(52.36±12.48)%vs(34.74±15.23)%vs(25.76±13.73)%,P<0.05]、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42.54±13.58)%vs(29.10±14.17)%vs(20.95±12.33)%,P<0.05]、精子LDH-X[(16.46±5.47)mU/10^(6)精子vs(13.63±4.50)mU/10^(6)精子vs(10.18±3.00)mU/10^(6)精子,P<0.05]、精子MMP[(48.04±11.62)%vs(40.86±12.69)%vs(34.41±13.93)%,P<0.05]和精子LDH-X mRNA(P<0.05)明显低于生育组。VC不育组和非VC不育组的精浆LDH-X[(935.36±229.48)U/L vs(1241.05±337.07)U/L vs(1425.08±469.35)U/L,P<0.05]、精浆/全精子LDH-X[(1.06±0.35)vs(1.40±0.34)vs(1.63±0.66),P<0.05]和精浆MDA[(1.10±0.19)nmol/ml vs(1.59±0.27)nmol/ml vs(2.00±0.22)nmol/ml,P<0.05]明显高于生育组。结论:VC不育患者生殖系统过量的ROS可使MMP降低,同时LDH-X从精子细胞溢出到细胞外,精子LDH-X的降低可能与MMP降低是伴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索静脉曲张不育 活性 乳酸脱氢同工X 精子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ive-PAGE检测线粒体复合体酶I活性实验设计
10
作者 李莲 王居锋 赖德华 《实验室科学》 2025年第1期29-32,共4页
生物氧化是生物化学代谢部分的重要内容,因其复杂性和抽象性不易被学生理解。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Native-PAGE)构建了适用于本科实验教学的“线粒体复合体酶I活性方法”。从锥虫... 生物氧化是生物化学代谢部分的重要内容,因其复杂性和抽象性不易被学生理解。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Native-PAGE)构建了适用于本科实验教学的“线粒体复合体酶I活性方法”。从锥虫中提取线粒体粗体物,以10μg/孔样品蛋白上样量,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NADH脱氢酶酶促反应时间为30分钟,可得到分辨率高、条带清晰的特异性酶活性条带。将Native-PAGE方法应用到本科生化实验中,可有效拓展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紧密联系科研,对本科生化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生物氧化 线粒体复合体I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地蕨属药用植物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核质协同进化研究
11
作者 曾宇灵 朱明玉 +4 位作者 李伟 刘义飞 张景景 雷笛 森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7,共14页
目的为深入探究药用阴地蕨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子鉴定方法和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进化规律,采集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和蕨萁(Botrychium virginianum(L.)Sw.)开展序列测定和数据挖掘。方法本研究结合二代短... 目的为深入探究药用阴地蕨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子鉴定方法和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进化规律,采集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和蕨萁(Botrychium virginianum(L.)Sw.)开展序列测定和数据挖掘。方法本研究结合二代短读长和三代长读长数据完整测定并混合组装了阴地蕨和蕨萁的叶绿体基因组。利用组装结果、GenBank库和SRA库中的公开数据,提取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区和核基因rbcS编码区分别重建了18种蕨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随后开展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大小亚基编码序列rbcL和rbcS的适应性进化及共进化分析。结果两种叶绿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39063 bp(NC_060644)和139372 bp(OR609363),物种之间有很高的共线性关系,物种内的反向重复区的共线性显著;分别蕴含着92个和78个cpSSR位点,具备作为分子标记的潜力。叶绿体基因组组装结果中的rbcL基因与转录组测序结果重建所得rbcS基因共进化分析表明:(1)蕨类植物中rbcL与rbcS基因存在显著的共进化网络;(2)RBCL、RBCS亚基中存在受到正选择的位点;(3)其中来自RBCL的位点11与RBCS的位点106既存在正选择又显示共进化,揭示蕨类植物的RuBisCO酶存在来自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的协同进化。结论本研究为药用阴地蕨属植物及近缘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子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还为探索阴地蕨属植物RuBisCO酶的适应性进化与共进化提供了新视角,诠释了蕨类植物在长期适应地球环境变化中的细胞器与细胞核相互协同的进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isco 阴地蕨属 叶绿体基因组 rbcS基因 共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酶辅助提取的多花黄精根茎成分及活性研究
12
作者 黄芳燕 麦迪乃·萨比尔 +5 位作者 李悦 牛小敏 赖丹妮 刘京晶 斯金平 张新凤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3-783,共11页
为探讨酶水解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根茎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半纤维素酶)对多花黄精根茎进行水解,根据其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含量以及酚类组成的变化确定... 为探讨酶水解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根茎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半纤维素酶)对多花黄精根茎进行水解,根据其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含量以及酚类组成的变化确定复合酶组成,测定复合酶水解后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筛选主要差异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寻潜在活性成分。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能够促进多花黄精根茎中酚类和皂苷类的高效释放,复合酶(木瓜蛋白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3∶2∶1)水解可显著提高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P<0.001),筛选得到13种酚类物质、1种皂苷类物质与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降血糖活性密切相关,其含量在复合酶水解后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证实了酶水解对多花黄精根茎的成分释放及活性表现的改善效果,为黄精提取优化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根茎 水解 成分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BP3依赖其GTP酶活性负向调控HTLV-1病毒复制
13
作者 刘燕子 赵鑫 +5 位作者 秦潇 黄雨璐 杨曦 范晴晴 杨波 王洁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GBP3对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TLV-1)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TLV-1感染的HeLa细胞和THP1细胞中GBP3的表达量;在THP1和HeLa细胞中通过siRNA沉默GBP3,Western blot验证GBP3敲低效率;过表达GBP3或敲减GBP3... 目的:探讨GBP3对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TLV-1)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TLV-1感染的HeLa细胞和THP1细胞中GBP3的表达量;在THP1和HeLa细胞中通过siRNA沉默GBP3,Western blot验证GBP3敲低效率;过表达GBP3或敲减GBP3后,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LV-1感染细胞中前病毒转录本Tax、px、HBZ、Gag、ENV、5´UTR和病毒蛋白Tax和p19蛋白的表达量;构建失去GTP酶活性的GBP3的突变体GBP3K51A,检测GBP3对HTLV-1感染的调控是否依赖于GBP3的GTP酶活性。结果:HTLV-1感染的HeLa和THP1细胞中GBP3表达上升;GBP3过表达可导致HTLV-1的前病毒转录本和病毒蛋白表达量下降,siRNA敲减GBP3则具有相反的效果,GBP3K51A过表达可导致HTLV-1前病毒转录本和病毒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HTLV-1病毒感染可诱导GBP3表达;GBP3过表达抑制病毒复制,可能依赖GTP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P3 HTLV-1 抗病毒 GTP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小麦土壤三大菌群和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胡冬平 唐江华 +4 位作者 徐文修 房彦飞 罗晓颖 王怀港 王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1,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氮肥配施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冬小麦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施肥(0 kg·hm^(-2)尿素,F1)、单施氮肥(150 kg·hm^(-2)尿素,F2)、单...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氮肥配施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冬小麦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施肥(0 kg·hm^(-2)尿素,F1)、单施氮肥(150 kg·hm^(-2)尿素,F2)、单施有机肥(30 t·hm^(-2)有机肥,F3)、氮肥配施有机肥(150 kg·hm^(-2)尿素+30 t·hm^(-2)有机肥,F4)4个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产量及其相关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细菌数量(26.24%~85.82%)和放线菌数量(13.94%~47.60%),减少真菌数量(26.39%~52.78%),并提高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3.92%~30.49%、42.06%~133.71%、12.38%~26.34%、173.6%~284.21%)。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2 516.43 kg·hm^(-2),比未施肥处理增产55.51%,比单施氮肥和单施有机肥平均增产16.20%。[结论]氮肥配施有机肥更有利于增加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土壤微生物数量 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郭勇 文丽 +6 位作者 石丽红 李超 程凯凯 罗浛方 李海容 周国栋 唐海明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根际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M和RF处理较MF和CK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水稻产量。OM和RF处理根际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RF处理根际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最大,分别比CK、MF和OM处理增加了21.7%,13.0%,8.7%;OM处理根际土壤蛋白酶、固氮酶、硝酸还原酶和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最大,较M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0.0%,26.1%,426.1%,26.7%;CK处理稻田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MF、RF和OM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固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脲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化学特性、产量与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第一排序轴能解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93.34%,土壤硝态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长期采用有机物料(有机肥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通过改善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促进土壤氮循环酶活性,达到培肥稻田土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活性 氮循环 产量 长期施肥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多糖酶解工艺优化、结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16
作者 胡云飞 周德 +3 位作者 曾青兰 和劲松 赵明 唐卿雁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多糖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但天然多糖往往分子量较高,导致其低溶解率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利用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以还原糖生成量为指标优化酶解工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酶解天麻多糖,并对酶解前后天麻多糖的溶解度、单... 多糖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但天然多糖往往分子量较高,导致其低溶解率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利用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以还原糖生成量为指标优化酶解工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酶解天麻多糖,并对酶解前后天麻多糖的溶解度、单糖组成、相对分子量、官能团、微观结构进行考察。此外,体外检测了酶解前后天麻多糖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酶添加量460 U/g、酶解时间100 min、酶解温度60℃、酶解pH5.4,在最佳工艺下,天麻多糖酶解后的还原糖生成量为0.441 mg/mL。酶解后天麻多糖的溶解率从81.28%提高至93.57%,单糖组成和官能团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两个多糖组分的分子量都显著降低(P<0.05),天麻多糖的网状结构被破坏,变为片状结构。此外,酶处理后天麻多糖抗氧化活性得到显著提升(P<0.05)。该研究为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多糖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砧木对‘克瑞森无核’葡萄酚类物质含量及其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秦睆雪 钟海霞 +9 位作者 张付春 吴久赟 周晓明 张雯 韩守安 王敏 乔江霞 潘明启 伍新宇 曾斌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以不同砧木嫁接的‘克瑞森无核’葡萄为试材,自根苗为对照,研究其果皮色泽、酚类物质含量以及其合成相关酶活性,以期通过砧木嫁接提高‘克瑞森无核’酚类物质含量,改善着色不均,进而提高果实品质。研究结果表明,砧木嫁接的成熟‘克瑞森... 以不同砧木嫁接的‘克瑞森无核’葡萄为试材,自根苗为对照,研究其果皮色泽、酚类物质含量以及其合成相关酶活性,以期通过砧木嫁接提高‘克瑞森无核’酚类物质含量,改善着色不均,进而提高果实品质。研究结果表明,砧木嫁接的成熟‘克瑞森无核’葡萄呈红色,砧木101-14、110R嫁接及自嫁接均降低L^(*)、b^(*),增加a^(*),而砧木SO4降低L^(*)、b^(*),同时砧木101-14、110R嫁接显著促进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降低其可滴定酸含量。砧木嫁接在不同程度上能促进‘克瑞森无核’葡萄的酚类物质的积累,成熟时砧木101-14、110R、SO4嫁接和自嫁接均能提高总酚、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其中砧木101-14嫁接的‘克瑞森无核’的总酚、类黄酮和花色苷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50.88%、52.00%和74.13%,促进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砧木101-14嫁接最有利于提高‘克瑞森无核’葡萄的酚类物质各合成相关酶活性,而砧木SO4嫁接对提高DFR和UFGT活性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砧木嫁接苗果皮中酚类物质与DGR和UFGT活性相关性较高,其共同作用影响酚类物质的变化。研究发现,砧木嫁接促进‘克瑞森无核’葡萄果皮着色,砧木101-14、110R、SO4嫁接和自嫁接均能通过促进DFR和UFGT的活性,提高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并以砧木101-14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砧木 ‘克瑞森无核’ 酚类物质 活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对宁夏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8
作者 李子森 周童晖 +4 位作者 苏德伟 谢晶 刘斌 林占熺 林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目的】探究种植巨菌草后中度盐碱地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利用巨菌草改良宁夏中度盐碱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种植巨菌草后,... 【目的】探究种植巨菌草后中度盐碱地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利用巨菌草改良宁夏中度盐碱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种植巨菌草后,土壤容重下降8.96%,含盐量下降71.90%,有机质含量上升35.25%,碱解氮含量下降56.20%,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上升81.97%和2.51%,改良后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上升16.87%和6.14%,种植巨菌草后土壤真菌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群落结构方面,种植巨菌草增加了绿弯菌门、粘菌门、疣微菌门、担子菌门、霉菌门、芽枝霉门、毛霉门、油壶菌门和罗兹菌门的相对丰度。微生物群落OTU数上,种植巨菌草后细菌OTU数比CK增加了0.74%,真菌OTU数比CK减少了42.24%。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差异分析表明,试验组和CK之间细菌和真菌门的类别差异较大。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土壤碱性酶活性、有效磷含量和水溶性盐质量分数是引起种植巨菌草后根际土壤环境改变的主要因子。【结论】种植巨菌草可以提高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中度盐碱地 土壤活性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3-脱氧花青素对糖苷水解酶活性的抑制机制
19
作者 张旭 宋爽 +2 位作者 王璐璐 仵雁北 王静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1,共13页
高粱3-脱氧花青素(3-DAS)对α-淀粉酶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考察了不同高粱品种间3-DAS的酶抑制活性差异,以确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最强的高粱3-DAS提取物;采用多种光谱学技术及酶动... 高粱3-脱氧花青素(3-DAS)对α-淀粉酶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考察了不同高粱品种间3-DAS的酶抑制活性差异,以确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最强的高粱3-DAS提取物;采用多种光谱学技术及酶动力学分析法,进一步探究3-DAS与两种糖苷水解酶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红茅粱6号提取物中的3-DAS含量最高且对酶的活性抑制作用最强,但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特性略有不同,3-DAS以非竞争性方式抑制α-淀粉酶,而以竞争性为主的混合型方式抑制α-葡萄糖苷酶。高粱3-DAS与酶结合后,可导致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在200 nm附近的蛋白质骨架特征吸收峰发生红移,同时引起两种酶的内在荧光分别发生静态猝灭和静态-动态混合猝灭,并使酶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周围环境的疏水性升高。高粱3-DAS能减少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α-螺旋结构含量,从而改变酶构象。高粱3-DAS与两种糖苷水解酶间的相互作用力均以静电作用力为主,结合过程为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高粱3-DAS具有作为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在价值,研究结果旨在为高粱及其副产物的高值化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3-脱氧花青素 Α-淀粉 Α-葡萄糖苷 活性 抑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对大口黑鲈幼鱼不同组织结构及SOD、AKP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巩佳乐 李胜杰 +4 位作者 连总强 王旭军 王彩雯 吴旭东 刘哲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4,共10页
为研究用Cu^(2+)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消毒所造成其组织结构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使用不同Cu^(2+)浓度(0、0.13、0.25、0.50、0.70、1.00 mg/L)的水饲养平均体质量为(3.3±0.2)g大口黑鲈幼鱼28 d,再在清水中... 为研究用Cu^(2+)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消毒所造成其组织结构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使用不同Cu^(2+)浓度(0、0.13、0.25、0.50、0.70、1.00 mg/L)的水饲养平均体质量为(3.3±0.2)g大口黑鲈幼鱼28 d,再在清水中恢复28 d。通过HE染色观察恢复前后幼鱼的肝、肠、鳃和肌肉组织的结构变化,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肠、鳃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显示:饲养第28 d时,0.70mg/L和1.00 mg/L组幼鱼的大部分肝细胞出现空泡,细胞排列紊乱,肝脏局部细胞坏死;同时发现幼鱼鳃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大量鳃小片呼吸上皮细胞脱落,部分鳃小片毛细血管肿胀充血、出血;肠道和肌肉组织结构基本无影响。恢复28 d后,1.00 mg/L组幼鱼肝脏仍存在细胞空泡化和坏死现象;0.70 mg/L和1.00 mg/L组鳃组织有所恢复,但还存在小片呼吸上皮细胞脱落,部分鳃小片毛细血管肿胀充血、出血。恢复第7 d时,1.00 mg/L组肝脏和肠道中SOD活性显著降低,第14 d时0.70 mg/L组肝脏SOD活性显著降低,1.00 mg/L组幼鱼肝脏AKP活性也显著降低,恢复21 d时,1.00 mg/L组幼鱼鳃SOD活性和肠道AKP活性均显著降低,恢复28 d后,除1.00 mg/L组幼鱼鳃、肝、肠和肌肉组织SOD活性未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其余处理组的SOD和AKP活性基本均恢复到对照水平。综上,低浓度(0~0.50 mg/L)的Cu^(2+)在短期内导致幼鱼肝、肠、鳃和肌肉中的SOD、AKP活性升高,高浓度(0.70和1.00 mg/L)的Cu^(2+)会对大口黑鲈幼鱼的鳃和肝脏造成组织损伤且28 d内不能恢复,抑制肝和鳃中SOD、AKP活性,恢复28 d肝和鳃中SOD、AKP活性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使用0.5 mg/L Cu^(2+)对大口黑鲈幼鱼进行消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铜离子 活性 组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