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非洲性研究
1
作者 周和军 张珈豪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0-88,112,F0003,共11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最后的礼物》讲述了移民家庭的两代人在英国面临的非洲文化失根、记忆创伤、种族歧视和身份问题,反映了古尔纳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非洲性的独特思考。文章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理想维度对《最后的...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最后的礼物》讲述了移民家庭的两代人在英国面临的非洲文化失根、记忆创伤、种族歧视和身份问题,反映了古尔纳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非洲性的独特思考。文章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理想维度对《最后的礼物》中的非洲性进行探讨。在历史维度上,文章挖掘文本蕴含的东非历史文化、农业发展现状与伊斯兰文化,还原东非生活图景;在现实维度上,文章聚焦东非自身的问题、殖民主义的危害和移民身份认同,揭了非洲性面临的复杂现实语境;在理想维度上,古尔纳提出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世界主义精神,试图为解决非洲现实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最后的礼物》 非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来世》中的身份建构与情感共同体追寻
2
作者 黄晖 《英语研究》 2024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古尔纳的小说《来世》借助普通人的人生际遇来审视坦桑尼亚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一段悲惨历史,展现了创伤记忆、身份建构与宏大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以人物的身心创伤为身份认同的载体,以多种形式呈现创伤记忆,治愈战争留下的伤痛... 古尔纳的小说《来世》借助普通人的人生际遇来审视坦桑尼亚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一段悲惨历史,展现了创伤记忆、身份建构与宏大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以人物的身心创伤为身份认同的载体,以多种形式呈现创伤记忆,治愈战争留下的伤痛,鼓励人们勇敢面对过往经历,不再规避自我身份,重拾伦理责任,并同非洲土著社群重建联系。古尔纳还原了历史记忆的真实面目,颠覆了官方书面历史的宏大话语,从而在历史的碎片中实现了伦理身份的建构和情感共同体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来世》 伦理身份 创伤记忆 情感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圣者之路》中的种族操演与身份建构
3
作者 方奕翔 黄晖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朝圣者之路》通过描写主人公达乌德在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经历,展现了后殖民时代种族身份的表演属性。小说以朝圣的消亡与重构为线索,刻画了不同族群所营建的无形壁垒,展示了边缘人挑...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朝圣者之路》通过描写主人公达乌德在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经历,展现了后殖民时代种族身份的表演属性。小说以朝圣的消亡与重构为线索,刻画了不同族群所营建的无形壁垒,展示了边缘人挑战种族规范的操演策略,最终通过人物积极的伦理选择建构了理想的种族交往模式。古尔纳揭示了现代社会文明先进表象下的种族偏见,批判了黑人民族主义潜藏的种族暴力,并试图利用对种族身份的操演与解构消解帝国叙事的权威性,从而实现对人类平等共存的伦理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流动性世界的全新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朝圣者之路》 种族操演 身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文学创作的“广阔世界”数字人文可视化研究
4
作者 卢敏 姚梦婷 《三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4-56,共13页
从数字人文中的文学地图视角出发,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10部小说所展示的“广阔世界”,以“远读”和“近读”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其获奖原因。利用Python数据处理软件和QGIS地理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出10幅标注了与主人公成长和身... 从数字人文中的文学地图视角出发,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10部小说所展示的“广阔世界”,以“远读”和“近读”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其获奖原因。利用Python数据处理软件和QGIS地理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出10幅标注了与主人公成长和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的亲历地点、想象地点、听闻地点的文学地图,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作品地理跨度大和时空关系复杂的特点。以图文互读的方式,从亲历地点与身份探寻、想象地点为全球南方发声、听闻地点与世界知识的构建3个方面,深度挖掘古尔纳在文学创作中表达的世界主义思想和处理跨洲际的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种族、民族、宗教等复杂问题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数字人文 文学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绘斯瓦希里的空间:古尔纳《天堂》中的嗅景书写
5
作者 严萌萌 许庆红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古尔纳在《天堂》中借由嗅觉景观重绘了斯瓦希里的地理和政治空间。地域性的嗅觉景观随着小说中“气味捕手”优素福的不断移动,逐渐演变成标记性的气味坐标,最终绘制成了一幅斯瓦希里嗅觉地图。嗅觉是一种连接场所、社会和情感的空间—... 古尔纳在《天堂》中借由嗅觉景观重绘了斯瓦希里的地理和政治空间。地域性的嗅觉景观随着小说中“气味捕手”优素福的不断移动,逐渐演变成标记性的气味坐标,最终绘制成了一幅斯瓦希里嗅觉地图。嗅觉是一种连接场所、社会和情感的空间—情感媒介,具有串联人、事、物的功能。通过对嗅觉景观的书写,古尔纳呈现了斯瓦希里弥漫气味中的空间地理风貌,投射了隐匿于气味编码之下的微观政治场域,并让嗅觉主体以一种沉默的方式反抗了气味中暗含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古尔纳的这种嗅景书写不仅赋予叙事以空间质感,还揭示了文学如何通过嗅觉媒介探索并挑战社会政治权力的复杂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嗅觉景观 空间 气味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作品与西方经典文学的互文性
6
作者 曾静 《外国语言文学》 2024年第1期91-99,135,136,共11页
非洲裔诺奖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随处可见西方经典文学文本的嵌入、改写和隐喻,莎士比亚、荷马、席勒、海涅、赫尔曼·麦尔维尔等数不清的西方经典文学文本贯穿于古尔纳作品的血肉脉络。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仅是古... 非洲裔诺奖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随处可见西方经典文学文本的嵌入、改写和隐喻,莎士比亚、荷马、席勒、海涅、赫尔曼·麦尔维尔等数不清的西方经典文学文本贯穿于古尔纳作品的血肉脉络。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仅是古尔纳作为英语教授的身份使然,更是一种表现后殖民世界文化生态的绝妙文学策略。古尔纳不认同完全不顾历史的、与西方文化割断的非洲民族主义,他追求一种正视西方文化给殖民地带来的影响,批判性地予以保留和融入的世界主义理想。通过与西方经典文本的互文实践,作家创造性地对西方文化的叙事传统进行了颠覆和改写,同时巧妙地完成了对西方经典文本的致敬和对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西方经典 互文性 改写
原文传递
《来世》中的双重叙事进程研究
7
作者 张玉婷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2-115,123,共5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最新作品《来世》展现了他对非洲殖民和难民问题的最新思考,并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修辞性叙事学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揭示了小说在探讨难民身份认...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最新作品《来世》展现了他对非洲殖民和难民问题的最新思考,并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修辞性叙事学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揭示了小说在探讨难民身份认同问题的同时,展现了理想的家庭生活和歌颂非洲群体积极向上的生存力量。作品表达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乐观态度,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作品的巨大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来世》 双重叙事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的改写与主体的重构——诺奖作家古尔纳小说《多蒂》创作论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振武 苏文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52-63,158,共13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古尔纳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多蒂》以出生在英国的黑人女孩多蒂为主人公,讲述其在伦敦艰难谋生、自强奋斗的立志故事,但文本的深处却是对殖民问题及其后果的深切关怀。小说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古尔纳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多蒂》以出生在英国的黑人女孩多蒂为主人公,讲述其在伦敦艰难谋生、自强奋斗的立志故事,但文本的深处却是对殖民问题及其后果的深切关怀。小说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继承并改写了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经典成长小说传统,同时又重构了以非洲人为主体的成长小说,进而完成了帝国叙事的后殖民逆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多蒂》 成长小说 改写与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朝圣者之路》中的身份流变与创伤修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兮颖 刘晨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5期57-67,共11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的身份流变,基本对应其治疗创伤中逃避过往、创伤叙事、创伤复原的阶段。作品刻画英国非裔移民遭遇种族歧视的窘境,削弱了殖民教育将前殖民地人民移民英国视为“朝圣”的权威性;进而在后殖民语境中赋予朝圣叙事以新含义:个体层面上的移民修复创伤、重构身份,文化层面上的少数族裔文化与英国主流文化的交流融合。古尔纳对“移民-朝圣者”这一混杂性身份的建构为英国非裔移民寻求身份认同指明了方向;同时,他洞悉移民融入主流文化仍仰赖于东道主国家的接纳,因而提倡包容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展望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圣者之路》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身份流变 创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交混语境下的身份重建——古尔纳小说中的记忆书写
10
作者 王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150,共7页
记忆书写几乎贯穿了非裔英国作家古尔纳的创作生涯。早年的成长环境和流散异邦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受文化归属的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危机。古尔纳在故乡和异国的重叠语境中,将个体的记忆与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经由模仿和誊写,... 记忆书写几乎贯穿了非裔英国作家古尔纳的创作生涯。早年的成长环境和流散异邦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受文化归属的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危机。古尔纳在故乡和异国的重叠语境中,将个体的记忆与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经由模仿和誊写,在作品中构建起多元文化交混的文本空间,为读者展示了东非地区复杂多层的文化地貌,挑战着西方文学针对东非地区和族裔或隐或显的刻板印象,也形成了颠覆殖民主义话语和思想操控的力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书写 古尔纳 流散族裔 后殖民 斯瓦希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小说《遗弃》中的边缘性叙事与身份重构
11
作者 黄晖 陈虹霏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83,共9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小说《遗弃》以娴熟的叙事技巧呈现了人物拉希德对家族传闻的编撰行为及其个人生活经历。古尔纳认为“遗弃”意味着越来越远离归属感的中心,这恰与他相异于主流的边缘性声音同构。小说不仅从多种叙述话...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小说《遗弃》以娴熟的叙事技巧呈现了人物拉希德对家族传闻的编撰行为及其个人生活经历。古尔纳认为“遗弃”意味着越来越远离归属感的中心,这恰与他相异于主流的边缘性声音同构。小说不仅从多种叙述话语中展现出了反帝国主义的思想表征,也从叙事策略上背离帝国叙事。拉希德的不可靠叙述行为和缔造家族新神话的文体创新,都抗衡了主流叙事方式。在此基础上,古尔纳表达出边缘性叙事的美学意图。他既在文学创作中追寻真实,也以剥离身份属性的态度探索了移民的生存方式,对后殖民世界中移民的身份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遗弃》 叙述声音 边缘性 身份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为家:古尔纳《海边》的记忆书写与身份建构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夏 黄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64-74,158,共12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深切关注桑给巴尔命运和非洲难民境遇的作家,其代表作《海边》正是以萨利赫·奥马尔和拉蒂夫·马哈茂德的双重叙述视角,层层揭开遮蔽在个体记忆之下的社会剧变,从文化的源...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深切关注桑给巴尔命运和非洲难民境遇的作家,其代表作《海边》正是以萨利赫·奥马尔和拉蒂夫·马哈茂德的双重叙述视角,层层揭开遮蔽在个体记忆之下的社会剧变,从文化的源头追问非洲难民的归宿问题。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萨利赫从阿拉伯商人到政治罪犯再到非洲难民的身份转变,再现了桑给巴尔乃至整个非洲大陆所遭遇的殖民政治、种族暴力等历史记忆与时代创伤。《海边》的记忆书写寄寓古尔纳对美好家园的期许,以此寻求苦难历史的和解与创伤记忆的疗愈,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逐步实现文化融合与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边》 古尔纳 非洲难民 记忆 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6
13
作者 姜雪珊 孙妮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66-69,共4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他结合自身经历,以非洲人的视角书写殖民历史,其作品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等主题,获得了国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对于格尔纳的评论呈现多... 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他结合自身经历,以非洲人的视角书写殖民历史,其作品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等主题,获得了国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对于格尔纳的评论呈现多元性,国内对格尔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对迄今国内外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 后殖民作家 述评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的非洲流散书写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雅乐 朱振武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第4期14-20,共7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毕生执着于非洲流散族群书写,探索殖民主义影响下非洲流散群体的命运与未来。古尔纳的流散书写源自其生活经历,得益于他身为作家和学者的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他的流...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毕生执着于非洲流散族群书写,探索殖民主义影响下非洲流散群体的命运与未来。古尔纳的流散书写源自其生活经历,得益于他身为作家和学者的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他的流散书写可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在这三个阶段呈现出主题、视角、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转型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非洲文学 流散 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来世》的叙事策略与殖民身份困境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丹阳 王卓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第4期21-29,共9页
古尔纳2020年新作《来世》聚焦于欧洲殖民史中长期被忽视的德国在东非的殖民问题。古尔纳以多重叙事策略再现了非洲人的殖民身份困境,这一策略集中体现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伊利亚斯身上。其中,自传叙事再现了伊利亚斯在“德国文明使命”... 古尔纳2020年新作《来世》聚焦于欧洲殖民史中长期被忽视的德国在东非的殖民问题。古尔纳以多重叙事策略再现了非洲人的殖民身份困境,这一策略集中体现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伊利亚斯身上。其中,自传叙事再现了伊利亚斯在“德国文明使命”影响下“自我殖民”身份建构过程,第三人称叙事明确了伊利亚斯的“模仿者”身份,而历史叙事则通过德国官方档案对伊利亚斯身份的扭曲,揭示了非洲人在德国社会“黑人他者”的身份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来世》 叙事策略 自我殖民 身份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模糊性看古尔纳《天堂》中的非洲文化表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玉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5期81-91,共11页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射了非洲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社会形态。首先,模糊的语言载体展现了动荡时期非洲人民对生存环境的模糊认知过程和身份流散的文化现实,欧洲语言与非洲语言并置的书写策略,反映了非洲流散作家试图在“寻根”与“流散”中赋予非洲文学以更旷阔的世界和民族属性的文学创作趋势。其次,古尔纳描写了非洲反天堂的本质,通过对天堂意象进行多重释义和认知,真实地描写非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及阶级固化分层、多种宗教混杂的格局,从阶级和宗教等维度展现了非洲文化的混杂特性。此外,古尔纳刻画两组充满内在张力的矛盾主体存在,通过展现花园中“享受与剥削”和“自由与奴役”并存的矛盾现实,展现了非洲人民的生存困境和非洲被殖民前后的矛盾与冲突,揭露了非洲内部自身的脆弱性和欧洲殖民者虚伪的面纱,从社会主体层面表现了非洲文化在经济与制度中的矛盾性。由此,通过语言载体、文化意象及社会主体三个维度的模糊性书写,小说分别从语言与文学、阶级与宗教、商业与奴隶制层面展现了非洲本土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了非洲文化流散性、混杂性和矛盾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模糊性 流散性 天堂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朝圣者之路》的空间书写与身份协商
17
作者 高添 黄晖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146,共8页
《朝圣者之路》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其第一部以流散地为背景书写非裔移民个体生存境况和身份困境的作品。古尔纳以主人公达乌德在英国城镇的空间感知和身体漫游来建构地域空间,... 《朝圣者之路》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其第一部以流散地为背景书写非裔移民个体生存境况和身份困境的作品。古尔纳以主人公达乌德在英国城镇的空间感知和身体漫游来建构地域空间,勾连达乌德幻想中对种族话语的抵抗及其对本土民族暴力历史的回忆集合成为精神空间,并以不同族群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的对话激荡建构起社会空间,分别呈现了达乌德边缘化的存在样态、身份含混的困惑焦虑以及主体身份协商的艰难历程。古尔纳以“朝圣”的空间隐喻为核心,依据地域、精神、社会三种空间形态的建构指涉达乌德帝国朝圣的破产、对帝国以东非传教粉饰殖民罪恶的讽刺,以及通过反叛的朝圣解构帝国信仰假面和种族话语来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积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朝圣者之路》 空间 身份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法登岛的“文化难民”——从《离别的记忆》到《砾石之心》跨越三十年的文化认同困境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秉文 邵玉琢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92-99,共8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创作的两部小说《离别的记忆》(1987)和《砾石之心》(2017)的发表时间相隔三十年之久,但它们在故事背景、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等方面有高度相似之处。作为两部小说原型地的桑给巴尔,先后经历过葡萄牙、阿曼、...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创作的两部小说《离别的记忆》(1987)和《砾石之心》(2017)的发表时间相隔三十年之久,但它们在故事背景、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等方面有高度相似之处。作为两部小说原型地的桑给巴尔,先后经历过葡萄牙、阿曼、德国和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地。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从小接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育和非洲文化熏陶,但他们对父亲的鄙弃和母亲的抛弃折射出其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非洲文化认同的抗拒。他们身上穆斯林和非洲人的文化标签成为了其无法融入英国社会的主要障碍。古尔纳作为出生在桑给巴尔的阿拉伯裔后代,将自己对移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的思考揉进小说中,讲述了兼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和西方文化背景的移民在努力融入西方社会过程中的艰难经历。三种文化之间的缝隙是“文化难民”生存状态的直观反映,多重文化建构下的身份困境只是表象,文化碰撞中的歧视才是造成其无法登岛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桑给巴尔 文化认同 殖民主义 《离别的记忆》 《砾石之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尔纳《赞美沉默》的讽刺艺术
19
作者 陈虹霏 黄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00-108,共9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赞美沉默》是一部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进行叙述的小说,它以无名叙述者的讲述勾勒了非洲流散者在英国的生存状况,其讲述中包含了大量的讽刺话语。在讽刺的呈现方式上,叙述者通过言语反讽对英国文明进行嘲...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赞美沉默》是一部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进行叙述的小说,它以无名叙述者的讲述勾勒了非洲流散者在英国的生存状况,其讲述中包含了大量的讽刺话语。在讽刺的呈现方式上,叙述者通过言语反讽对英国文明进行嘲讽,并运用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显示了爱玛话语的功能障碍与疏漏;叙述者也对刻板印象及帝国叙事进行戏仿,揭示其虚假本质;同时,叙述者既以悖论语言获得文本的讽刺效果,又在历史维度展现了悖谬特征。这三种技巧在运用的过程中相互交织,隐含着叙述者与英国社会在文明与话语上的疏离。在含蓄的戏谑背后,蕴藏着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透过其精湛的讽刺艺术,可以窥见这部小说中古尔纳独特的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赞美沉默》 反讽 戏仿 悖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作品中的意识流语言特色和翻译
20
作者 童玙霖 卢敏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2年第3期170-177,共8页
意识流语言特色是现代主义作家为更好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而对规范语体做出的挑战与创新,古尔纳善于从第一人称视角入手,在人物直接、间接的内心独白中打破常规的语言限制,通过词汇、语法、语义和语域四方面的语言变异细腻地还原了人物... 意识流语言特色是现代主义作家为更好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而对规范语体做出的挑战与创新,古尔纳善于从第一人称视角入手,在人物直接、间接的内心独白中打破常规的语言限制,通过词汇、语法、语义和语域四方面的语言变异细腻地还原了人物复杂混乱的意识活动状态,具有明显的意识流语言特色,也是其作品艺术性的主要来源之一。保留古尔纳原作品中的意识流语言变异特点,是翻译其作品的难点之一,关注平衡连贯、语言形式和历史人文等多方面因素,是解决意识流语言细节翻译难点的重要途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意识流语言特色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