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3.0”:人工智能奇点与风险叙事的本体论转向
1
作者 姜淑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8-64,共7页
对于何谓智能学界通常沿循“认知—模拟—建构”的哲学认识论线索进行框定。泰格马克的“生命3.0”将智能颠覆性地界定为实现复杂目标的能力,从而在目标论叙事的基础上将通常被视为“他者”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予以“同框”讨论,把人... 对于何谓智能学界通常沿循“认知—模拟—建构”的哲学认识论线索进行框定。泰格马克的“生命3.0”将智能颠覆性地界定为实现复杂目标的能力,从而在目标论叙事的基础上将通常被视为“他者”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予以“同框”讨论,把人工智能奇点界定及其风险轮廓置诸本体论地基之上,敞开了考察人工智能奇点及其可能风险的新视野。“生命3.0”阶段的道德秩序和复杂局面难以预测,社会规制既应该直接触及现实问题的核心,又应该关注人类存在的未来,创新性地形成“历史—现实—未来”一体化的规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3.0 强人工智能 目标论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对生命3.0的质疑 被引量:13
2
作者 蔡曙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9,共17页
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以后,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神话已成为现实,2017年泰格马克的奇书《生命3.0》对人工智能赋予生命,2018年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警告: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这些“大问题”应该从生命进化、人类心... 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以后,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神话已成为现实,2017年泰格马克的奇书《生命3.0》对人工智能赋予生命,2018年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警告: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这些“大问题”应该从生命进化、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答案。在达尔文物种进化论和现代综合进化论(基因进化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本文创立心智进化论,对生命3.0提出质疑,最后得出结论:生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造生命违背了自然法则;心智和意识是生命的唯一标准,不存在其他的标准和定义;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永远不能也不可能充当上帝,更不可能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命3.0 生命进化 人类心智 心智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增强技术新探:迈向生命3.0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童玮 陈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第8期504-512,共9页
会聚科学研究的复兴推动人类在重塑生命形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迈向生命3.0的尝试,认知增强集成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基于神经可塑性对人的大脑进行干预或改造。根据认知增强的作用形式,可以将其划... 会聚科学研究的复兴推动人类在重塑生命形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迈向生命3.0的尝试,认知增强集成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基于神经可塑性对人的大脑进行干预或改造。根据认知增强的作用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药理增强、基因增强、神经刺激增强和赛博格增强这四条技术路径。每条路径分别拥有夯实的研究基础和多样的应用场景。新兴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二元人-技关系发起挑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逐渐从“离散”发展为“共生”。未来,奇点的到来将会宣告我们正式步入生命3.0,开启人-技关系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3.0 认知增强 会聚科学 神经可塑性 人-技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虚拟永生问题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和鸿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4-17,共4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虚拟永生成为一种可能的技术化永生方式,虚拟永生的核心就在于对人类情感和意识的数字化存储、复制以及模拟,所以虚拟永生也就是数字化永生。从技术层面解读了读取意识、存储意识和再现意识的可能性,以及从社会...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虚拟永生成为一种可能的技术化永生方式,虚拟永生的核心就在于对人类情感和意识的数字化存储、复制以及模拟,所以虚拟永生也就是数字化永生。从技术层面解读了读取意识、存储意识和再现意识的可能性,以及从社会层面探讨了虚拟化社会空间的现实探索,指出了完全虚拟化的在线乌托邦已通过游戏方式实现。最后基于泰格马克提出的生命3.0概念,指出身体不再为虚拟生命所必须,并讨论了虚拟生命可能带来的公平性、虚拟人死亡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永生 人工智能 元宇宙 生命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卡洛斯重返苍穹:幼儿与社会机器人的具身互动
5
作者 高奇扬 魏佳锋 +1 位作者 董达 陈巍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77-84,共8页
人机互动时代涌现的互动主义主张以互动者之间的具身互动来理解社会认知,以实现不同人称视角的转换以及对互动过程动态性的强调。该理论阐发了在生命2.0阶段幼儿与社会机器人在言语、凝视、手势等方面发生多模态具身互动的可能性。而在... 人机互动时代涌现的互动主义主张以互动者之间的具身互动来理解社会认知,以实现不同人称视角的转换以及对互动过程动态性的强调。该理论阐发了在生命2.0阶段幼儿与社会机器人在言语、凝视、手势等方面发生多模态具身互动的可能性。而在生命3.0阶段,幼儿可借助增强现实、人工芯片与脑机接口等技术而初步拥有机器身体,社会机器人也将拥有自动升级软硬件系统的能力。两者作为一种人-机具身二元体在互动中协同发展,既有可能为学前教育提供新型教学互动模式,同时也存在诸多伦理风险。如何规避“伊卡洛斯之翼”悲剧重演,助力上述人-机具身二元体“重返苍穹”,需要人工智能、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神经科学、材料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互动主义 社会机器人 生命3.0 具身二元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