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生命3.0”:人工智能奇点与风险叙事的本体论转向
1
作者
姜淑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8-64,共7页
对于何谓智能学界通常沿循“认知—模拟—建构”的哲学认识论线索进行框定。泰格马克的“生命3.0”将智能颠覆性地界定为实现复杂目标的能力,从而在目标论叙事的基础上将通常被视为“他者”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予以“同框”讨论,把人...
对于何谓智能学界通常沿循“认知—模拟—建构”的哲学认识论线索进行框定。泰格马克的“生命3.0”将智能颠覆性地界定为实现复杂目标的能力,从而在目标论叙事的基础上将通常被视为“他者”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予以“同框”讨论,把人工智能奇点界定及其风险轮廓置诸本体论地基之上,敞开了考察人工智能奇点及其可能风险的新视野。“生命3.0”阶段的道德秩序和复杂局面难以预测,社会规制既应该直接触及现实问题的核心,又应该关注人类存在的未来,创新性地形成“历史—现实—未来”一体化的规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3.0
强人工智能
目标论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对生命3.0的质疑
被引量:
13
2
作者
蔡曙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9,共17页
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以后,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神话已成为现实,2017年泰格马克的奇书《生命3.0》对人工智能赋予生命,2018年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警告: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这些“大问题”应该从生命进化、人类心...
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以后,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神话已成为现实,2017年泰格马克的奇书《生命3.0》对人工智能赋予生命,2018年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警告: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这些“大问题”应该从生命进化、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答案。在达尔文物种进化论和现代综合进化论(基因进化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本文创立心智进化论,对生命3.0提出质疑,最后得出结论:生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造生命违背了自然法则;心智和意识是生命的唯一标准,不存在其他的标准和定义;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永远不能也不可能充当上帝,更不可能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命3.0
生命
进化
人类心智
心智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认知增强技术新探:迈向生命3.0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童玮
陈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第8期504-512,共9页
会聚科学研究的复兴推动人类在重塑生命形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迈向生命3.0的尝试,认知增强集成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基于神经可塑性对人的大脑进行干预或改造。根据认知增强的作用形式,可以将其划...
会聚科学研究的复兴推动人类在重塑生命形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迈向生命3.0的尝试,认知增强集成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基于神经可塑性对人的大脑进行干预或改造。根据认知增强的作用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药理增强、基因增强、神经刺激增强和赛博格增强这四条技术路径。每条路径分别拥有夯实的研究基础和多样的应用场景。新兴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二元人-技关系发起挑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逐渐从“离散”发展为“共生”。未来,奇点的到来将会宣告我们正式步入生命3.0,开启人-技关系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3.0
认知增强
会聚科学
神经可塑性
人-技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虚拟永生问题思考
被引量:
2
4
作者
和鸿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4-17,共4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虚拟永生成为一种可能的技术化永生方式,虚拟永生的核心就在于对人类情感和意识的数字化存储、复制以及模拟,所以虚拟永生也就是数字化永生。从技术层面解读了读取意识、存储意识和再现意识的可能性,以及从社会...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虚拟永生成为一种可能的技术化永生方式,虚拟永生的核心就在于对人类情感和意识的数字化存储、复制以及模拟,所以虚拟永生也就是数字化永生。从技术层面解读了读取意识、存储意识和再现意识的可能性,以及从社会层面探讨了虚拟化社会空间的现实探索,指出了完全虚拟化的在线乌托邦已通过游戏方式实现。最后基于泰格马克提出的生命3.0概念,指出身体不再为虚拟生命所必须,并讨论了虚拟生命可能带来的公平性、虚拟人死亡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永生
人工智能
元宇宙
生命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伊卡洛斯重返苍穹:幼儿与社会机器人的具身互动
5
作者
高奇扬
魏佳锋
+1 位作者
董达
陈巍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77-84,共8页
人机互动时代涌现的互动主义主张以互动者之间的具身互动来理解社会认知,以实现不同人称视角的转换以及对互动过程动态性的强调。该理论阐发了在生命2.0阶段幼儿与社会机器人在言语、凝视、手势等方面发生多模态具身互动的可能性。而在...
人机互动时代涌现的互动主义主张以互动者之间的具身互动来理解社会认知,以实现不同人称视角的转换以及对互动过程动态性的强调。该理论阐发了在生命2.0阶段幼儿与社会机器人在言语、凝视、手势等方面发生多模态具身互动的可能性。而在生命3.0阶段,幼儿可借助增强现实、人工芯片与脑机接口等技术而初步拥有机器身体,社会机器人也将拥有自动升级软硬件系统的能力。两者作为一种人-机具身二元体在互动中协同发展,既有可能为学前教育提供新型教学互动模式,同时也存在诸多伦理风险。如何规避“伊卡洛斯之翼”悲剧重演,助力上述人-机具身二元体“重返苍穹”,需要人工智能、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神经科学、材料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互动主义
社会机器人
生命3.0
具身二元体
原文传递
题名
“生命3.0”:人工智能奇点与风险叙事的本体论转向
1
作者
姜淑娟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8-64,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数字文明建设的数字资本风险防范研究”(23BKS134)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我国数字文明建设中的数字资本风险防范研究”(GD23YMK06)。
文摘
对于何谓智能学界通常沿循“认知—模拟—建构”的哲学认识论线索进行框定。泰格马克的“生命3.0”将智能颠覆性地界定为实现复杂目标的能力,从而在目标论叙事的基础上将通常被视为“他者”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予以“同框”讨论,把人工智能奇点界定及其风险轮廓置诸本体论地基之上,敞开了考察人工智能奇点及其可能风险的新视野。“生命3.0”阶段的道德秩序和复杂局面难以预测,社会规制既应该直接触及现实问题的核心,又应该关注人类存在的未来,创新性地形成“历史—现实—未来”一体化的规制逻辑。
关键词
生命3.0
强人工智能
目标论
本体论
Keywords
life
3.0
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oal theory
ontology
分类号
B15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对生命3.0的质疑
被引量:
13
2
作者
蔡曙山
机构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9,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15ZDB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非字面大脑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14ZDB154)。
文摘
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以后,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神话已成为现实,2017年泰格马克的奇书《生命3.0》对人工智能赋予生命,2018年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警告: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这些“大问题”应该从生命进化、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答案。在达尔文物种进化论和现代综合进化论(基因进化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本文创立心智进化论,对生命3.0提出质疑,最后得出结论:生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造生命违背了自然法则;心智和意识是生命的唯一标准,不存在其他的标准和定义;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永远不能也不可能充当上帝,更不可能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命3.0
生命
进化
人类心智
心智进化论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fe
3.0
evolution of life
human mind
theory of mental evolution
分类号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认知增强技术新探:迈向生命3.0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童玮
陈巍
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心理学系
出处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第8期504-512,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20ZD045)。
文摘
会聚科学研究的复兴推动人类在重塑生命形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迈向生命3.0的尝试,认知增强集成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基于神经可塑性对人的大脑进行干预或改造。根据认知增强的作用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药理增强、基因增强、神经刺激增强和赛博格增强这四条技术路径。每条路径分别拥有夯实的研究基础和多样的应用场景。新兴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二元人-技关系发起挑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逐渐从“离散”发展为“共生”。未来,奇点的到来将会宣告我们正式步入生命3.0,开启人-技关系的新篇章。
关键词
生命3.0
认知增强
会聚科学
神经可塑性
人-技关系
Keywords
life
3.0
cognitive enhancement
convergence science
neuroplasticity
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hip
分类号
B842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虚拟永生问题思考
被引量:
2
4
作者
和鸿鹏
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出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4-17,共4页
文摘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虚拟永生成为一种可能的技术化永生方式,虚拟永生的核心就在于对人类情感和意识的数字化存储、复制以及模拟,所以虚拟永生也就是数字化永生。从技术层面解读了读取意识、存储意识和再现意识的可能性,以及从社会层面探讨了虚拟化社会空间的现实探索,指出了完全虚拟化的在线乌托邦已通过游戏方式实现。最后基于泰格马克提出的生命3.0概念,指出身体不再为虚拟生命所必须,并讨论了虚拟生命可能带来的公平性、虚拟人死亡等问题。
关键词
虚拟永生
人工智能
元宇宙
生命3.0
Keywords
virtual immortali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averse
life
3.0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伊卡洛斯重返苍穹:幼儿与社会机器人的具身互动
5
作者
高奇扬
魏佳锋
董达
陈巍
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心理学系
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77-84,共8页
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新兴交叉学科重大扶持项目“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经哲学基础与实验研究”(21XXJC05ZD)的部分成果。
文摘
人机互动时代涌现的互动主义主张以互动者之间的具身互动来理解社会认知,以实现不同人称视角的转换以及对互动过程动态性的强调。该理论阐发了在生命2.0阶段幼儿与社会机器人在言语、凝视、手势等方面发生多模态具身互动的可能性。而在生命3.0阶段,幼儿可借助增强现实、人工芯片与脑机接口等技术而初步拥有机器身体,社会机器人也将拥有自动升级软硬件系统的能力。两者作为一种人-机具身二元体在互动中协同发展,既有可能为学前教育提供新型教学互动模式,同时也存在诸多伦理风险。如何规避“伊卡洛斯之翼”悲剧重演,助力上述人-机具身二元体“重返苍穹”,需要人工智能、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神经科学、材料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
关键词
幼儿
互动主义
社会机器人
生命3.0
具身二元体
Keywords
children
social robots
interactionism
Life
3.0
embodied dyad
分类号
G612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G43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生命3.0”:人工智能奇点与风险叙事的本体论转向
姜淑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对生命3.0的质疑
蔡曙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认知增强技术新探:迈向生命3.0
刘童玮
陈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虚拟永生问题思考
和鸿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伊卡洛斯重返苍穹:幼儿与社会机器人的具身互动
高奇扬
魏佳锋
董达
陈巍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