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三间隙引流术对高位肛周脓肿病人肛门功能、创面愈合及血清激活素A(ACTA)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西北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48例高位肛周脓肿病人,依照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病人行传统...目的探究三间隙引流术对高位肛周脓肿病人肛门功能、创面愈合及血清激活素A(ACTA)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西北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48例高位肛周脓肿病人,依照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病人行传统切开引流术,研究组行三间隙引流术。比较两组病人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肛门功能;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疼痛因子及ACTA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术后创口愈合时间[(18.25±2.36)d比(22.25±3.12)d]、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研究组术后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协方差主体间效应检验显示,研究组病人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术后7 d研究组Wexner量表评分[(7.07±0.97)分比(9.47±1.49)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CTA[(8.07±1.07)μg/L比(13.08±1.07)μg/L]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间隙引流术创面小,可有效缓解病人疼痛,减轻炎症反应,降低ACTA水平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保留肛门功能,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为研究热电池激活过程的内部温度变化及激活时间,考虑到热源点火间隔及放热反应区的移动对激活性能的影响,运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UDF)编写相应热源函数程序来模拟激活过程中点火头、引燃条和加热片的顺序燃烧和热释...为研究热电池激活过程的内部温度变化及激活时间,考虑到热源点火间隔及放热反应区的移动对激活性能的影响,运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UDF)编写相应热源函数程序来模拟激活过程中点火头、引燃条和加热片的顺序燃烧和热释放,对激活时间及开路电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忽略热源点火间隔时,各层电解质温度达到熔点的时间近乎相同;考虑热源点火时间间隔时,随着电解质层数的增加,各层电解质达到熔点的时间逐渐增加,热电池的激活时间由底层电解质达到熔点的时间决定;开路电压达到峰值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相较于忽略热源点火间隔,考虑热源点火时间间隔更符合实际情况。模型和仿真方法能够体现点火头、引燃条和加热片释放热量与热传导过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三间隙引流术对高位肛周脓肿病人肛门功能、创面愈合及血清激活素A(ACTA)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西北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48例高位肛周脓肿病人,依照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病人行传统切开引流术,研究组行三间隙引流术。比较两组病人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肛门功能;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疼痛因子及ACTA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术后创口愈合时间[(18.25±2.36)d比(22.25±3.12)d]、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研究组术后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协方差主体间效应检验显示,研究组病人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术后7 d研究组Wexner量表评分[(7.07±0.97)分比(9.47±1.49)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CTA[(8.07±1.07)μg/L比(13.08±1.07)μg/L]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间隙引流术创面小,可有效缓解病人疼痛,减轻炎症反应,降低ACTA水平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保留肛门功能,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文摘为研究热电池激活过程的内部温度变化及激活时间,考虑到热源点火间隔及放热反应区的移动对激活性能的影响,运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UDF)编写相应热源函数程序来模拟激活过程中点火头、引燃条和加热片的顺序燃烧和热释放,对激活时间及开路电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忽略热源点火间隔时,各层电解质温度达到熔点的时间近乎相同;考虑热源点火时间间隔时,随着电解质层数的增加,各层电解质达到熔点的时间逐渐增加,热电池的激活时间由底层电解质达到熔点的时间决定;开路电压达到峰值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相较于忽略热源点火间隔,考虑热源点火时间间隔更符合实际情况。模型和仿真方法能够体现点火头、引燃条和加热片释放热量与热传导过程。
文摘目的 探讨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EASIX)与脓毒症病程和生存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收治的符合脓毒症3.0(Sepsis-3)定义的197例患者,根据病程进展和生存结局分组。脓毒症严重程度采用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 Ⅱ)系统。EASIX评分由乳酸脱氢酶、血小板和肌酐组成。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ASIX,SOFA和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程和30天死亡的预测价值,并根据EASIX最佳截断值对患者分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与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休克组EASIX(2.55±0.54 vs 2.30±0.49)、APACHEⅡ评分(16.47±4.10 vs 11.81±4.89)、SOFA评分(8.66±3.00 vs 5.48±3.9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93,-7.255,-6.431,均P<0.001),且EASIX随病程进展而显著升高。脓毒症组(n=92)和脓毒症休克组(n=105)的30天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1.96%(11/92)和29.52%(31/105)。EASIX与SOFA,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r=0.662,0.425,均P<0.05),并随病程进展而显著升高(t=3.293,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EASIX升高是脓毒症休克组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282(1.135~1.44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ASIX对脓毒症患者30天死亡的预测性能与APACHE Ⅱ,SOFA评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8,0.538,P=0.227,0.59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ASIX>2.43脓毒症患者30天病死率显著高于EASIX≤2.43患者(Log-Rankχ^(2)=18.76,P<0.001)。结论 EASIX是预测脓毒症短期预后不良的潜在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