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黔南地区泡制酸菜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1
作者 全昌彬 刘丽萍 +2 位作者 龙应霞 莫光友 张明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108,共6页
从黔南地区非盐渍泡制酸菜中筛选出6株酵母菌,通过耐受试验、发酵特性分析等,分析其在黔南地区非盐渍泡制酸菜发酵及存储中的作用,并通过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SH2、SH3能耐受pH 3.0,且在白菜汁培养基... 从黔南地区非盐渍泡制酸菜中筛选出6株酵母菌,通过耐受试验、发酵特性分析等,分析其在黔南地区非盐渍泡制酸菜发酵及存储中的作用,并通过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SH2、SH3能耐受pH 3.0,且在白菜汁培养基和非盐渍泡制酸菜发酵液中形成白膜。菌株SH5、SH6还原糖消耗多,产乙醇能力强,能耐受pH 2.5和50 g/L NaCl,菌株SH6能降低白菜汁培养基的腐胺、尸胺、精胺含量。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SH1、SH2属毕赤酵母属(Pichia),SH3属地霉属酵母(Geotrichum),SH4、SH5、SH6属哈萨克斯坦酵母(Kazachstania)。结果表明,菌株SH5、SH6可适用于非盐渍泡制酸菜的发酵,菌株SH2、SH3对非盐渍泡制酸菜发酵及存储危害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盐渍泡制酸菜 酵母菌 菌株鉴定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辣椒的泡制
2
作者 张萍 《云南农业科技》 2011年第3期38-38,共1页
酸辣椒是中国传统的发酵蔬菜制品之一,具有鲜酸可口,质地脆嫩,风味独特等特点,深受广大城乡人民喜爱。现将其泡制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 泡制方法 酸辣椒 蔬菜 城乡人民 硬化处理 泡制工艺 鲜辣椒 脆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辣椒的泡制与保鲜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熊善柏 赵山 +1 位作者 杨军 赵学慧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5-28,共4页
文中对酸辣椒的泡制与保鲜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青椒经洗净、沥干、(切分)、硬化处理和加盐厌氧发酵等制成酸辣椒,再采用带汁抑菌包装处理,可较好地保持产品质地和风味。在泡菜盐水中添加0.03%的苯甲酸钠和0.02%的脱氯乙酸... 文中对酸辣椒的泡制与保鲜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青椒经洗净、沥干、(切分)、硬化处理和加盐厌氧发酵等制成酸辣椒,再采用带汁抑菌包装处理,可较好地保持产品质地和风味。在泡菜盐水中添加0.03%的苯甲酸钠和0.02%的脱氯乙酸钠后,与泡好的辣椒一同装袋并真空包装,成品贮藏6个月后仍有较好的脆性和口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泡制 保鲜 酸辣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温泡制后的生大黄在急性胰腺炎肠麻痹病人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苏洁 黄娟娟 +3 位作者 周莹 韩娟 李小红 徐中芹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7年第8期2994-299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水温泡制后的生大黄保留灌肠在急性胰腺炎肠麻痹病人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等量生大黄分别加入100℃、80℃、40℃(加恒温器)、20℃(加恒温器)水中浸泡30min后进行药理分析,4组发挥泻下作用的大黄酸含量分别为13... [目的]观察不同水温泡制后的生大黄保留灌肠在急性胰腺炎肠麻痹病人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等量生大黄分别加入100℃、80℃、40℃(加恒温器)、20℃(加恒温器)水中浸泡30min后进行药理分析,4组发挥泻下作用的大黄酸含量分别为13.62μg/g、37.14μg/g、51.46μg/g、26.35μg/g;将60例急性胰腺炎肠麻痹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取临床常用的100℃沸水及40℃恒温水浸泡生大黄30min后行保留灌肠,比较两组腹痛、肠鸣音、排气、排便及综合肠麻痹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排气、排便及综合肠麻痹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生大黄经40℃恒温水泡制后行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麻痹疗效更为快速、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大黄 泡制 水温 保留灌肠 急性胰腺炎 肠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制辣椒脆度影响因素的初探 被引量:4
5
作者 蒋纬 谭书明 胡颖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58,共4页
通过控制辣椒泡制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如泡制时间、环境温度、食盐浓度、钙盐添加量、烫漂时间和温度等,利用质构仪对泡制辣椒的脆度进行测定,旨在探讨环境条件对泡制辣椒脆度的影响,为泡椒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 辣椒 泡制 脆度 质构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腌制和泡制蔬菜中亚硝酸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闽子 席建议 +2 位作者 周艳萍 高丽华 乔玉卿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02-1403,1406,共3页
提出了一种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腌制和泡制蔬菜中亚硝酸盐的方法。采用蒸馏水将亚硝酸盐从试样中提取分出,在pH3.0的硫酸介质中,亚硝酸盐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锰沉淀,再加入6.0mol·L^(-1)硫酸溶液溶解二氧化锰,通过用原子... 提出了一种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腌制和泡制蔬菜中亚硝酸盐的方法。采用蒸馏水将亚硝酸盐从试样中提取分出,在pH3.0的硫酸介质中,亚硝酸盐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锰沉淀,再加入6.0mol·L^(-1)硫酸溶液溶解二氧化锰,通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反应中定量释出的锰量,间接换算成亚硝酸盐含量。锰的质量浓度在0.10~4.0mg·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在0.20mg·g^(-1)标准加入水平下,于试样溶液中加入标准溶液并按所述方法进行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所得回收率在94.5%~105.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10)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光谱法 亚硝酸盐 泡制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制对白萝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蒙佳 周强 林丽航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3-56,共4页
文章以白萝卜为原料,在20℃恒温下泡制发酵。研究白萝卜中水分含量、酸度、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亚硝酸盐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制的白萝卜中水分含量、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酸度与贮藏时间呈负相关,亚硝酸盐在第... 文章以白萝卜为原料,在20℃恒温下泡制发酵。研究白萝卜中水分含量、酸度、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亚硝酸盐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制的白萝卜中水分含量、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酸度与贮藏时间呈负相关,亚硝酸盐在第三天出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制 白萝卜 品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荟泡制酒对小鼠血中铁、锌、铜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孙维琦 李坦 王雪艳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17-218,共2页
目的探讨芦荟泡制酒对小鼠血中铁、锌、铜含量的影响,为研究芦荟的药理作用及开发芦荟的药物及保健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中、低三个芦荟泡制酒剂量组,连续灌胃21 d,断头、取血,用WYX-402B火焰... 目的探讨芦荟泡制酒对小鼠血中铁、锌、铜含量的影响,为研究芦荟的药理作用及开发芦荟的药物及保健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中、低三个芦荟泡制酒剂量组,连续灌胃21 d,断头、取血,用WYX-402B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小鼠血中铁、辞、铜的含量.结果实验各组铁、锌、铜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芦荟泡制酒可以增加小鼠血中铁、锌、铜等微量元素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泡制 小鼠 铁锌 药理作用 微量元素 血液测定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仔姜贮藏与泡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颜强 侯颖辉 +1 位作者 陈静忠 李德文 《保鲜与加工》 CAS 2021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仔姜作为常见的辛香料作物,也是我国中部、南部多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因其风味独特、口感清脆而深受西南地区人民喜爱。但是由于仔姜外皮薄弱易损伤,存在不耐贮藏、易软化、萎蔫、褐变等问题,从而影响品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仔姜的贮藏... 仔姜作为常见的辛香料作物,也是我国中部、南部多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因其风味独特、口感清脆而深受西南地区人民喜爱。但是由于仔姜外皮薄弱易损伤,存在不耐贮藏、易软化、萎蔫、褐变等问题,从而影响品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仔姜的贮藏和泡制发酵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以期为其贮藏及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姜 贮藏 泡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辣椒与黄瓜、芥菜混合泡制中某些品质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隋益虎 张子学 +1 位作者 胡能兵 王霞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33-37,共5页
为了检测紫色辣椒新品种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以绿色辣椒为对照,分别与黄瓜、芥菜等配料进行6个处理组合的泡制试验,测定各处理卤汁的pH值变化及各组份的原花青素、VC、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各处理卤汁pH先降低后趋向稳定;各... 为了检测紫色辣椒新品种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以绿色辣椒为对照,分别与黄瓜、芥菜等配料进行6个处理组合的泡制试验,测定各处理卤汁的pH值变化及各组份的原花青素、VC、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各处理卤汁pH先降低后趋向稳定;各组份间原花青素、VC含量达(极)显著差异;硝酸盐含量随泡制时间持续下降,亚硝酸盐先升高,后下降。具有紫色辣椒组份的处理,其pH略大于绿色辣椒;其辣椒、黄瓜及芥菜的原花青素、VC含量都高于绿色辣椒,而硝态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绿色辣椒。具有紫色辣椒组份的处理,其黄瓜或芥菜的营养品质及风味有了一定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黄瓜 芥菜 泡制 品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袋泡茶泡制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4391-4392,共2页
用山楂、枸杞子、红茶混合制成的袋泡茶,既具有山楂、枸杞的保健功效,又具有红茶的香气。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复方袋泡茶的最佳泡制条件,将成品用350 ml 100℃的水冲泡10 min,产品的色泽、香气、滋味均较为理想。
关键词 复方袋 温度 时间 泡制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科学栽培及工艺泡制技术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修堂 王晓明 王别山 《广西热作科技》 2001年第2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何首乌 栽培 工艺泡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制型柿子酒的生产工艺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同阳 《酿酒》 CAS 2005年第5期95-96,共2页
柿子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鲜果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介绍了泡制型柿子酒的生产工艺,该产品不仅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关键词 柿子酒 泡制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青叶泡制酒的研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志明 吴海舟 +1 位作者 耿婵娟 李晓彤 《农产品加工》 2015年第3期7-9,13,共4页
以干大青叶和白酒为原料研制大青叶泡制酒,增加白酒中的药物保健功能。由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室温下大青叶泡制酒优化条件为白酒50%(V/V),大青叶粉添加量2.0 g/100 m L,泡制时间72 h。所得泡制酒呈淡棕色至深棕色,有大青叶的清香味... 以干大青叶和白酒为原料研制大青叶泡制酒,增加白酒中的药物保健功能。由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室温下大青叶泡制酒优化条件为白酒50%(V/V),大青叶粉添加量2.0 g/100 m L,泡制时间72 h。所得泡制酒呈淡棕色至深棕色,有大青叶的清香味,其绵软度和厚重感均强于原白酒,靛玉红与靛蓝质量浓度分别为4.484,3.122μg/m L,增加了保健药物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叶 白酒 泡制 靛玉红 靛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制、泡制加工型辣椒新品种——艳椒425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任中 吕中华 黄启中 《辣椒杂志》 2008年第4期18-18,共1页
目前我国加工型辣椒种植面积约50万hm^2,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工型辣椒产业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由重庆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出的适宜干制、泡制的杂一代新品种艳椒425,于2008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 目前我国加工型辣椒种植面积约50万hm^2,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工型辣椒产业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由重庆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出的适宜干制、泡制的杂一代新品种艳椒425,于2008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在重庆、四川、云南等辣椒产区推广种植1000余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产业 加工型 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泡制 蔬菜花卉研究所 农村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尾泡制工艺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黎姝华 邵伟 《肉类工业》 2001年第11期27-28,共2页
以新鲜猪尾为原料 ,经过泡制加工 ,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得到了口感独特的泡制猪尾 。
关键词 猪尾 泡制工艺 乳酸菌 成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木耳泡制加工工艺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伟 周缓 望丽莉 《农牧产品开发》 2001年第4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黑木耳 泡制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繁泡菜的泡制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8
作者 庄名扬 张玲英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9-14,共6页
对新繁泡菜的泡制原理以及各种外因条件对其质量的影响进行论述,并提出改进措施,在生产中逐步实施。
关键词 新繁 泡制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制休闲蔬菜生产技术
19
作者 斯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8-88,105,共2页
泡制休闲蔬菜是一个新兴行业,这是未来休闲吃法的一大突破,也是蔬菜制品不断发展的必然。多种蔬菜均可以做成休闲蔬菜食品,含水食用也是奇迹,在部分地区流行之久,不断被消费者广为流传,这方面最新技术不断得到实现是一大趋势。
关键词 泡制 蔬菜 休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鲜叶泡制发酵制品品质形成的动态变化
20
作者 刘聪 张文杰 黄友谊 《云南科技管理》 2015年第6期62-65,共4页
酸茶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茶叶制品,但一直缺乏相关的研究。文章中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探讨了茶树鲜叶在泡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成分变化规律。在11 d的发酵过程中,p H值、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内含成分的含量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在... 酸茶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茶叶制品,但一直缺乏相关的研究。文章中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探讨了茶树鲜叶在泡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成分变化规律。在11 d的发酵过程中,p H值、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内含成分的含量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在发酵初期的3 d下降迅速,然后下降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在发酵第7 d的时候,有利于形成泡制型酸茶的独特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鲜叶 泡制发酵 品质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