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秧歌剧作者身份的转换
1
作者 王俊虎 张宸菡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2-48,共7页
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背景下组织、引导的,在陕甘宁边区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众文艺运动。新秧歌运动通过秧歌剧的形式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激发了边区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工... 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背景下组织、引导的,在陕甘宁边区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众文艺运动。新秧歌运动通过秧歌剧的形式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激发了边区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工作中的优秀典范。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的直接指导再到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对人民文教工作的讨论,轰轰烈烈的“秧歌下乡”运动逐渐发展成了全民参与的“乡下秧歌”浪潮,工农兵登上了秧歌剧的创作舞台,成为了新秧歌运动的主角。而工农兵成为秧歌剧的创作者,得益于边区文艺政策的引导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得益于外部条件改善所激发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秧歌下乡 乡下秧歌 作者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秧歌运动:解放区抗战歌谣的新高潮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冰梅 王兆辉 任竞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9-73,共5页
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最早的实践成果,解放区秧歌剧与新秧歌运动第一次较为科学地实现了传承借鉴中西音乐、戏剧、舞蹈、诗歌等文艺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统一,实现了深刻的历史政治语境与丰富多样的... 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最早的实践成果,解放区秧歌剧与新秧歌运动第一次较为科学地实现了传承借鉴中西音乐、戏剧、舞蹈、诗歌等文艺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统一,实现了深刻的历史政治语境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实现了抗战时期的时代旋律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统一,开创了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工农兵群众的革命文艺形态,也开启了解放区及新中国全民沸腾的群众性文艺运动的崭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歌谣 秧歌 新秧歌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秧歌运动:民间文学进入主流的一次尝试 被引量:3
3
作者 毛巧晖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124,共4页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解放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新秧歌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民间",它的主体为工农兵,内容与主流话语一致。当时的权威话语期望新秧歌既能成为新文艺,同时又不脱离民间,但它的创作者追随意识...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解放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新秧歌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民间",它的主体为工农兵,内容与主流话语一致。当时的权威话语期望新秧歌既能成为新文艺,同时又不脱离民间,但它的创作者追随意识形态话语,忽视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使得它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既没有对书面文学产生触动,也没有在民间文学领域留下痕迹。新秧歌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当今仍具有警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民间” 口头文学 书面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04-110,共7页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传统存在直接渊源关系,更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及其规约密切关联,是陕北传统秧歌与借助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工农兵生活、实现文艺大众化,进而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传统存在直接渊源关系,更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及其规约密切关联,是陕北传统秧歌与借助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工农兵生活、实现文艺大众化,进而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策略相遇合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影响,无不决定了其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关于该论题的相关研究,却走过了一个极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既是关于一个特定历史事件及人们认识过程的回顾,也是关于学术研究方法及价值取向的一种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民间文艺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语境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8-103,共6页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挖掘与利用来建构其文化新秩序的策略实施,使借鉴民间传统秧歌的表演形式而创造的新秧歌有了发生的契机,新秧歌运动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得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 新秧歌运动 民间文化 革命文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秧歌运动中延安知识分子话语的消解与重塑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88-92,共5页
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解放区广泛开展的新秧歌运动,不仅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建构解放区革命文艺新秩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也对改造民间社会及其民众思想,特别是整合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不容... 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解放区广泛开展的新秧歌运动,不仅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建构解放区革命文艺新秩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也对改造民间社会及其民众思想,特别是整合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秧歌运动的工农兵主体文艺指向,在使延安知识分子发挥自身职能专长参与革命文艺秩序建构的同时,开始了角色的转变与思想改造过程。特定政治权力和大众意识的双重趋迫下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及其文化性格的重塑,在这场以改造置换乡土民间艺术使之适用于特定意识形态文化建构的文艺运动中得到了富有意味的呈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知识分子 话语 民间 文艺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的“新文艺”与党的政治动员——以新秧歌运动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孝芳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年第2期115-118,共4页
抗战后期,在"工农兵文艺"方针的导向下,陕北民间的旧秧歌被改造成"新秧歌"。随着一系列的成功实践,新秧歌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蓬勃发展。作为将边区民间文化和现实政治嫁接起来的一种有效手段,新秧歌运动为中国共产党... 抗战后期,在"工农兵文艺"方针的导向下,陕北民间的旧秧歌被改造成"新秧歌"。随着一系列的成功实践,新秧歌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蓬勃发展。作为将边区民间文化和现实政治嫁接起来的一种有效手段,新秧歌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打造了政治动员所必需的舞台与背景,破除了政治动员过程中的观念障碍,并提供了政治动员所倚赖的集体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文艺 新秧歌运动 政治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秧歌运动”发展分期述论 被引量:1
8
作者 敬晓庆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0-111,共2页
"新秧歌运动"兴起于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随后辐射到其他解放区和国统区。总体来看,运动先后经历了孕育期、兴起期、深化期以及延续期四个阶段。
关键词 延安 新秧歌运动 发展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日报》与“新秧歌运动” 被引量:1
9
作者 顾文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0期170-172,共3页
"新秧歌运动"是在抗日救亡语境下产生的一场文艺运动,作为改版后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纸,《解放日报》在新秧歌运动的发起和促进及宣传报道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解放日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秧歌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秧歌运动的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丽 《音乐时空》 2015年第3期80-80,共1页
新秧歌运动是陕北秧歌重要嬗变阶段,是研究陕北秧歌教育传承机制必不可少的理论环节。本文在梳理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提炼新秧歌运动的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价值取向 主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秧歌运动:解放区抗战歌谣的新高潮
11
作者 张冰梅 王兆辉 王祝康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3-86,共4页
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讲话》精神最早的实践成果,解放区秧歌剧与新秧歌运动第一次较为科学地实现了传承借鉴中西音乐、戏剧、舞蹈、诗歌等文艺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统一,实现了深刻的历史政治语境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实现... 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讲话》精神最早的实践成果,解放区秧歌剧与新秧歌运动第一次较为科学地实现了传承借鉴中西音乐、戏剧、舞蹈、诗歌等文艺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统一,实现了深刻的历史政治语境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实现了抗战革命的时代旋律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统一,开创了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工农兵群众的革命文艺形态,也开启了解放区及新中国全民沸腾的群众性文艺运动的崭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歌谣 秧歌 新秧歌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新秧歌运动
12
作者 张欣 王东维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6-49,共4页
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不仅是一次文艺改革运动,更是一场动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为发挥文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为新秧歌运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依据... 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不仅是一次文艺改革运动,更是一场动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为发挥文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为新秧歌运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依据。明确秧歌创作把思想性放在首位,为实现秧歌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贴近人民生活的新秧歌内容真正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为新秧歌运动政治动员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定位。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接受力,为新秧歌运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思想政治教育 文艺 实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节日的仪式在场及规约——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文化阐释
13
作者 李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5-100,共6页
在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中,庆典或节日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表演,是基于一定文化传统对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加以程式化的表述性行为。但相对而言,前者具有一种阈限期娱神亦娱人的释放或调整功能,后者则强调特定话语场域政治目标... 在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中,庆典或节日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表演,是基于一定文化传统对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加以程式化的表述性行为。但相对而言,前者具有一种阈限期娱神亦娱人的释放或调整功能,后者则强调特定话语场域政治目标指向中的节制与规范。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了这一特点。伴随新生共和国的建立,陕北秧歌从农村而及城市、从西北边地而及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成为代表共和国政治文化的红色仪典。新秧歌的这一发展轨迹及其作为国家仪式在一系列革命节日中的在场与规约,不仅凸显了其在国家政治文化和民众节日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也深刻地反映了权威政治话语的力量和上层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以及特定政党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国家仪式 革命节日 在场 规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及其文艺形态转型
14
作者 党子奇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60-64,共5页
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新秧歌运动,是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一场大规模的挖掘、继承和革新。以广场为中心的秧歌剧的演出形式,使得改造后的陕北秧歌在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出现了重大转型,凸显了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延安新秧歌运动 文艺形态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平教运动”到“新秧歌运动”:传统秧歌的舞台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娅妮 《文化遗产》 CSSCI 2020年第6期123-128,共6页
中国传统秧歌的舞台化,是在1920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知识精英领导下的“平教运动”中萌芽,并在“新秧歌运动”的接续中得以最终实现。“平教运动”是传统秧歌舞台化的萌芽期,平民教育实验延续了北大歌谣时期所倡导的对民间... 中国传统秧歌的舞台化,是在1920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知识精英领导下的“平教运动”中萌芽,并在“新秧歌运动”的接续中得以最终实现。“平教运动”是传统秧歌舞台化的萌芽期,平民教育实验延续了北大歌谣时期所倡导的对民间文化“学术的”与“文艺的”研究路线并通过“政教合一”的提出使民间文化开始与政治结合,显现出民间文化与政治的互动。“新秧歌运动”是接续“平教运动”对传统秧歌的进一步认定与征用,在此过程中,传统秧歌不仅摆脱了“旧”样貌获得了“新”身份,还以其强大的草根力量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发动民众的有效形式并成功影响了共产党人知识精英对民众的认识,并在艺术化的实践中最终获得了“舞台化”的合法性。传统秧歌在这两场文化运动的影响与知识精英的选择下被启蒙、被征用,在文化运动、知识精英与民间文化的复杂勾连中最终实现了舞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秧歌 “平教运动 新秧歌运动 知识精英 舞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与政治象征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2
16
作者 邱珍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第4期35-38,共4页
政治实践可以理解为政治现实的象征化和政治象征的日常化两个环节的持续互动。在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中,通过"旧瓶装新酒"的策略使政治现实通过新秧歌予以表达,对刘志仁式秧歌的典型塑造促使象征性权力的生成,最终进一步实... 政治实践可以理解为政治现实的象征化和政治象征的日常化两个环节的持续互动。在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中,通过"旧瓶装新酒"的策略使政治现实通过新秧歌予以表达,对刘志仁式秧歌的典型塑造促使象征性权力的生成,最终进一步实现新秧歌在民众中得以日常生活化,契合了延安时期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政治象征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秧歌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启迪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宝杰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16-19,共4页
秧歌作为北方农民自娱性歌舞活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秧歌被纳入新文艺运动的机制,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利用、使之脱出民间自娱的囿围,步入社会大文化行列,进而形成具有相应艺术规范的文艺表演形式,实为战时文化的一种体... 秧歌作为北方农民自娱性歌舞活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秧歌被纳入新文艺运动的机制,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利用、使之脱出民间自娱的囿围,步入社会大文化行列,进而形成具有相应艺术规范的文艺表演形式,实为战时文化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更为秧歌艺术增添了活力,为它的发展开阔了视野,可以说,没有《讲话》就不会有秧歌运动的真正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文艺运动 艺术规范 《讲话》 自娱性 集体意志 四十年代 形式因素 延安文艺座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文艺与社会治理:以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为中心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6-122,共7页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不止是艺术形式的变革,它还对社会动员、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秧歌社会作用的发挥,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新文艺政策,得益于根据地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也与秧歌自身的特质有关。回顾新秧歌运动,...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不止是艺术形式的变革,它还对社会动员、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秧歌社会作用的发挥,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新文艺政策,得益于根据地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也与秧歌自身的特质有关。回顾新秧歌运动,发掘文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及文化治理中民主协商的运用,于今仍不乏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运动 延安文艺座谈会 协商民主 社会治理 陕甘宁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重塑大众“情感结构”的路径与启示——基于“空间诗学”视域的考察
19
作者 尚以诺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47-152,共6页
“空间诗学”重视现象学的经验还原,“在空间(世界)中理解存在”。由此反观,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作为感知空间中“活的文化”,从语境设置、表现内容和地理空间等三方面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结构中。新秧歌审美情境中吃饱穿暖、活得体面... “空间诗学”重视现象学的经验还原,“在空间(世界)中理解存在”。由此反观,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作为感知空间中“活的文化”,从语境设置、表现内容和地理空间等三方面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结构中。新秧歌审美情境中吃饱穿暖、活得体面等美好愿景的实现,感奋大众投身生产劳动、反抗现实压迫。大众革命化、审美化、日常化的“情感结构”在支撑和重塑中生成审美想象空间。艺术演绎成为生活形式,个体再生产由“自由自在”向“自为存在”转变,指向日常生活的改造。新秧歌运动空间表意实践的全过程考察,从微观的空间政治学的角度,提供了延安文艺的现代性理解的一种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诗学” 日常生活 新秧歌运动 “活的文化” “情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延安周边新秧歌运动的思政教育功能探讨
20
作者 黎博 《山西档案》 2019年第3期42-45,共4页
抗战时期,延安周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陕北的秧歌文艺建立联系,将其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体系当中,拓展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有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与客体之... 抗战时期,延安周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陕北的秧歌文艺建立联系,将其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体系当中,拓展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有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动交流,给我党当前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边区 新秧歌运动 思想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