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秧歌剧作者身份的转换 |
王俊虎
张宸菡
|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新秧歌运动:解放区抗战歌谣的新高潮 |
张冰梅
王兆辉
任竞
|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
2012 |
6
|
|
3
|
新秧歌运动:民间文学进入主流的一次尝试 |
毛巧晖
|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4
|
关于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李静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5
|
|
5
|
论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语境 |
李静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3
|
|
6
|
新秧歌运动中延安知识分子话语的消解与重塑 |
李静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7
|
延安的“新文艺”与党的政治动员——以新秧歌运动为例 |
张孝芳
|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
2013 |
4
|
|
8
|
“新秧歌运动”发展分期述论 |
敬晓庆
|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9
|
《解放日报》与“新秧歌运动” |
顾文若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0
|
论新秧歌运动的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
于丽
|
《音乐时空》
|
2015 |
2
|
|
11
|
新秧歌运动:解放区抗战歌谣的新高潮 |
张冰梅
王兆辉
王祝康
|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2
|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新秧歌运动 |
张欣
王东维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3
|
国家节日的仪式在场及规约——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文化阐释 |
李静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4
|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及其文艺形态转型 |
党子奇
|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5
|
从“平教运动”到“新秧歌运动”:传统秧歌的舞台化 |
张娅妮
|
《文化遗产》
CSSCI
|
2020 |
3
|
|
16
|
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与政治象征的实践逻辑 |
邱珍
|
《宁夏党校学报》
|
2016 |
2
|
|
17
|
新秧歌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启迪 |
李宝杰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1992 |
4
|
|
18
|
革命文艺与社会治理:以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为中心 |
韩伟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9
|
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重塑大众“情感结构”的路径与启示——基于“空间诗学”视域的考察 |
尚以诺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23 |
0 |
|
20
|
抗战时期延安周边新秧歌运动的思政教育功能探讨 |
黎博
|
《山西档案》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