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神共调”理论下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1
作者 高冉 兖庚深 +1 位作者 马随 张军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形神共调”理论下实施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其对患者上肢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定量感觉测定阈值的影响。方法:纳入周口市中医院124例脑卒中后偏瘫上肢感觉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 目的:探讨基于“形神共调”理论下实施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其对患者上肢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定量感觉测定阈值的影响。方法:纳入周口市中医院124例脑卒中后偏瘫上肢感觉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基于“形神共调”理论下进行感觉功能训练,2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上肢感觉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上肢肌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三角肌、肱三头肌以及伸腕肌均方根(RMS)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冷觉(CS)与冷痛觉(CP)高于对照组,温觉(WS)与热痛觉(H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形神共调”理论下感觉功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共调 感觉功能训练 脑卒中 上肢感觉功能 定量感觉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张海 胡刚刚 +1 位作者 姚甲 陈静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5年第1期93-95,共3页
脑卒中属于全球第二大致残率和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而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脑卒中事件的62.4%[1],属于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该病也是我国目前成人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康复训练是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通过多种方式促... 脑卒中属于全球第二大致残率和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而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脑卒中事件的62.4%[1],属于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该病也是我国目前成人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康复训练是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神经功能 康复训练 功能康复 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疾病 形神共调 致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司丽丽 徐翠香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7期141-142,143,共3页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法对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共76例,以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法对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共76例,以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扩展Barthel指数(EBI指数)、痉挛指数(CSI指数)以及肌电图。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EBI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SI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CSI低于对照组(P<0.05);肌电图结果显示,两组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的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RMS)均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的下肢肌力,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共调 针灸 老年 脑卒中 下肢痉挛性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田从豁教授“形神共调五步八法”针药结合论治多系统萎缩经验探析
4
作者 李昀泽 姚阳婧 +3 位作者 裔楠 曹欣然 吴明华 李建军 《河北中医》 2024年第2期185-188,192,共5页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病,属罕见病和疑难病,起病后呈现进行性发展的趋势。田从豁教授认为MSA属中医学“脑髓脉痿”范畴,小脑共济失调型、帕金森型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分别对应“脑痿”“髓痿”“脉痿”。田教授以脑络髓...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病,属罕见病和疑难病,起病后呈现进行性发展的趋势。田从豁教授认为MSA属中医学“脑髓脉痿”范畴,小脑共济失调型、帕金森型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分别对应“脑痿”“髓痿”“脉痿”。田教授以脑络髓海受损、脉络气血失养为病机,治疗以益气宁神、养血调形和形神共调为法则,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达到临床症状好转,随访后未见症状加重。田教授“形神共调五步八法”通过“小而精”的取穴和灵活细致的行针手法,配合益脑养髓、填精通脉中药,有效改善了患者症状。基于田教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针药结合论治MSA的有效方法,对于确定MSA的中西医治疗方案有较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形神共调 针药结合 名医经验 田从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刺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王国微 张宇瑾 李昊凌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4期17-20,共4页
目的 观察形神共调针刺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黄河三门峡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55例。... 目的 观察形神共调针刺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黄河三门峡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5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形神共调针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的脑电图(EEG)α波频率、β波频率、θ波频率均低于常规组;联合组治疗后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均低于常规组;联合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高于常规组;联合组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随访半年后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27%(4/55)低于常规组21.82%(12/55),P<0.05。结论 形神共调针刺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脑电生理活动及神经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形神共调针刺法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记泉 刘白雪 +6 位作者 戴俭宇 王列 王巍 马铁明 王星 丁文媛 李思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23期3314-3317,共4页
目的研究基于“形神一体观”的“形神共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4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包头市中心医院的慢性荨麻疹患者52例,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基于“形神一体观”的“形神共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4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包头市中心医院的慢性荨麻疹患者52例,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28例给予形神共调针刺治疗,均隔日1次,连续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及血清补体C1q、C3、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UAS评分、HAMA评分、DLQI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血清C1q、C3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血清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血清C1q、C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形神共调”针刺法可通过调控血清C1q、C3和IL-6水平,减轻慢性荨麻疹疾病活动度和瘙痒所致焦虑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共调 形神一体观 针刺 慢性荨麻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骨正筋和、形神共调”康复原则在慢性肌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芗斌 侯美金 +3 位作者 苟艳芸 徐洋 林紫玲 陶静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14-23,共10页
慢性肌骨功能障碍涉及全身各部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肌骨障碍的主要病机为筋骨失衡、形神失调,具体表现为骨不正、筋不和的形体障碍及神散形坏的情绪认知及运动协调障碍等。“骨不正”表现包括关节对线不良和骨... 慢性肌骨功能障碍涉及全身各部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肌骨障碍的主要病机为筋骨失衡、形神失调,具体表现为骨不正、筋不和的形体障碍及神散形坏的情绪认知及运动协调障碍等。“骨不正”表现包括关节对线不良和骨代谢的异常,影响形的活动度、稳定性及其控制能力,产生骨痹、骨痿等障碍;“筋不和”表现肌肉张力、质量、力量改变和肌群协调性异常、肌肉代谢失衡等,导致筋痿、筋痹、筋挛等障碍;形神不调表现为情绪认知改变及神经肌肉的运动控制障碍,导致筋骨控制的失常,形神功能难以相应,筋骨失衡与形神失调之间相互影响。根据肌骨康复的原理,结合中医康复对筋骨和形神功能的认识,提出“骨正筋和、形神共调”的康复原则。“骨正”为骨髓坚固、关节清利,保持关节良好的对线对位并保持正常的骨代谢平衡;“筋和”指关节周围的相关肌群、韧带等软组织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和均衡的力量,肌群之间在运动和稳定中发挥协调的作用,同时肌肉代谢正常,即筋的形质和功能均维持在和谐的状态。骨正提供结构支撑和稳定的功能,“骨正则形健”,也与筋和提供的驱动关节活动和稳定协调关节运动的作用——“筋和则形康”相辅相成。“形神共调”指在骨正筋和的调控过程中,需要神经系统对关节活动、肌群激活及其协调性的正确控制,也需要情绪认知的良好配合,体现神明形安促进运动控制能力对筋骨平衡的重要性,实现“调神以御形”“全形以治神”。此外,中医康复疗法如传统运动、针灸、手法等均体现对筋骨平衡、调形治神的重要性。“骨正筋和、形神共调”是中医康复整体功能观的体现,也是适用于肌骨功能障碍的主动康复原则,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康复发挥精准康复的优势和整体康复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肌骨功能障碍 骨正筋和、形神共调 生物力学 关节力线 肌群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白雪 李记泉 +3 位作者 游添伊 马俊杰 王列 马铁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80,共4页
目的观察“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及其机理。方法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5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法联合当归饮子内服,观察组给予“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当归... 目的观察“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及其机理。方法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5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法联合当归饮子内服,观察组给予“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当归饮子内服,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采用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QLS)评价两组干预办法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检测患者血清补体C3、C4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UAS、HAMA以及DQL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UAS、HAMA、DQLS评分以及血清CRP均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C3、C4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当归饮子可明显改善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减轻患者瘙痒引起的焦虑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该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CRP含量、提高血清C3与C4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共调”针法 当归饮子 慢性荨麻疹 血虚风燥证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法调节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大脑局部一致性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彭景 邹忆怀 +5 位作者 宋蕾 吕秋艺 钱勋琦 宿家铭 张华 陈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法对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中风后遗症期伴单侧肢体麻木患者(中风麻木组)24例及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14名进行“形神共调”针刺治疗,每周3次,连续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法对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中风后遗症期伴单侧肢体麻木患者(中风麻木组)24例及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14名进行“形神共调”针刺治疗,每周3次,连续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中风麻木组治疗前后肢体麻木程度。受试者于治疗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DPABI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到大脑皮层的局部一致性(ReHo)数据,分别比较针刺前组间、针刺前后组内ReHo差异。提取中风麻木组针刺前后差异脑区的平均ReHo值与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风麻木组针刺后VAS评分较针刺前明显降低(P<0.05)。针刺前,中风麻木组较健康对照组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颞上回ReHo值增强,右侧颞中回ReHo值减弱。与针刺前比较,健康对照组针刺后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顶上回、右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左侧舌回ReHo值均增强,右侧颞上回、左侧额上回、右侧辅助运动区ReHo值减弱;中风麻木组针刺后右侧中央后回、右侧小脑3区、右侧丘脑、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上回、右侧岛叶、小脑蚓部4_5区ReHo值增强,左侧顶上回、右侧小脑crus2、左侧眶部额上回、右侧小脑crus1 ReHo值减弱。中风麻木组针刺前后差异脑区右侧丘脑、右侧岛叶、右侧小脑、右侧中央后回ReHo值均与VA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形神共调”针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主要涉及丘脑、岛叶、小脑、小脑蚓部、中央后回等脑区神经元活动ReHo的增强,从而提高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及认知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振成像 针刺 形神共调 麻木 局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从豁“形神共调五部八法”治疗脑卒中肢体麻木经验探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景 王寅 +3 位作者 贾卫华 史永梅 邹忆怀 陈星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第6期80-86,共7页
总结田从豁教授“形神共调”学术思想,结合脑卒中肢体麻木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形”“神”的深层含义和关系,“形神共调五部八法”的学术内涵及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应用特点。从脑卒中肢体麻木的核心组穴方案、针刺手法的选择以及常... 总结田从豁教授“形神共调”学术思想,结合脑卒中肢体麻木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形”“神”的深层含义和关系,“形神共调五部八法”的学术内涵及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应用特点。从脑卒中肢体麻木的核心组穴方案、针刺手法的选择以及常用临床配穴等方面,深入挖掘“形神共调五部八法”治疗特点,并结合病案举例,在脑卒中肢体麻木的治疗中,总结田从豁教授基于《黄帝内经》形神理论的应用经验,以脑络髓海受损、经络气血失养为病机,治疗以益气宁神、养血调形和形神共调为法则;突出围绕“调神八法”“调形五部”,通过“小而精”的取穴和灵活细致的行针手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单次针刺治疗效力、减轻患者负担的特色。田氏“形神共调五部八法”对于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向基层医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从豁 形神共调五部八法 名医经验 针刺 脑卒中 麻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病人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脑电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彭景 邹忆怀 +3 位作者 宿家铭 宋蕾 吕秋艺 陈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9期3610-3614,共5页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病人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脑电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招募脑卒中发病>6个月伴有肢体麻木的病人24例进行“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并在...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病人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脑电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招募脑卒中发病>6个月伴有肢体麻木的病人24例进行“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并在治疗前后采用数字模拟评级法(VAS)评估病人肢体麻木感变化;采用诺丁汉感觉评价量表(NSA)评估患侧肢体感觉障碍,同时采用脑电图检测观察治疗前后脑电节律平均功率及其与VAS评分、NS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4周后,病人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NS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β波平均功率在FP1、FP2、AF3、T7导联处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主要集中在额叶;β波幅值平方相干在OZ与P1,PO6与P6、P4、P2、CP4,POZ与P2、P3,FT8与F8,F6与F8等导联之间增强。结论形神共调针刺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麻木病人肢体麻木症状、恢复感觉功能以达到“调形”的作用,且可通过调节与感觉功能相关的脑电活动起到“调神”并最终达到“形神共调”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形神共调 针灸 感觉障碍 脑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理论浅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游添伊 李记泉 +1 位作者 刘白雪 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70-173,共4页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多伴有红斑、瘙痒,持续时间大于6周,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且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马铁明教授基于络病理论,结合该病的疾病特点、现代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荨麻疹总属本虚标实...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多伴有红斑、瘙痒,持续时间大于6周,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且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马铁明教授基于络病理论,结合该病的疾病特点、现代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荨麻疹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肤络,与肺肝心三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与病变过程为肤络亏虚,气络与血络失和,瘀血阻络,复感风邪,内外合邪而发为本病;当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治疗上采用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当归饮子方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针刺调形以通络活血缓急,调神以安神定志,当归饮子通补络脉,疏散风邪。此法可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络病 形神共调 当归饮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合并情志病理论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迪 李记泉 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82-85,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腹痛、腹泻、便秘为主要症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采用单一治疗方法多难以奏效,其发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二者常合而为病。本病病位虽在胃肠,但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且受心、肾等脏...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腹痛、腹泻、便秘为主要症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采用单一治疗方法多难以奏效,其发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二者常合而为病。本病病位虽在胃肠,但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且受心、肾等脏腑功能状态的影响,证属本虚标实。“调神与调形针法”是马铁明教授在“形神一体观”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模式提出的针刺方案,在缓解临床症状的同时又注重调节患者情志,形神共调提高临床疗效。该文拟对肠易激综合征合并情志病进行分析阐述,理清疾病脉络,并从“形神一体观”的角度探讨“调神与调形针法”治疗该病的取穴思路及针刺作用机制,以期为针灸临床诊治该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共调 针灸 肠易激综合征 情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刺对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蕾 陈星 +4 位作者 彭景 吕秋艺 钱勋琦 袁永娥 张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882-889,共8页
目的 观察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脑白质的微观结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对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慢性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招募性... 目的 观察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脑白质的微观结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对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慢性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招募性别、年龄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进行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观察组在给予12次“形神共调”针刺治疗后再次扫描,并使用改良诺丁汉感觉量表(rNSA)评价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感觉功能。SMRI及DTI数据使用VistaSoft软件进行预处理计算出部分各项异性指数(FA),应用自动纤维束量化追踪技术(AFQ),以约束球面反卷积法(CSD)生成具有100个离散位点的白质纤维束走行线图,并用Matlab对FA值及rNSA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的左侧丘脑-前额叶束、右侧丘脑-前额叶束及胼胝体中后部束的部分位点FA值较对照组低(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侧丘脑-前额叶束、右侧丘脑-前额叶束的部分位点FA值和rNS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均<0.05);观察组rNSA评分变化比例与左侧丘脑-前额叶束、胼胝体干中后部束的FA值变化比例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较强。结论 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双侧丘脑-前额叶束、胼胝体中后部束脑白质结构受损;“形神共调”针刺治疗可促进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感觉恢复,推测丘脑-前额叶束及胼胝体中后部束白质微观结构的重组改善可能为“形神共调”针刺改善丘脑卒中后麻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卒中后麻木 形神共调”针刺 感觉功能康复 弥散张量成像 自动纤维束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书航 陈文君 +2 位作者 陈从山 王君楠 易靖然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7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来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的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87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44例,腕踝针法)和观察组(43例,形神共调针法联合腕踝针...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来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的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87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44例,腕踝针法)和观察组(43例,形神共调针法联合腕踝针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B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和偏身肢体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MBI评分与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謇涩与口舌歪斜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偏身肢体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采用形神共调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偏身感觉障碍,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共调针法 腕踝针法 卒中 偏身感觉障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神共调”理论探讨芒针透刺治疗卒中后手口综合征
16
作者 冯颜庆 李立国 +1 位作者 黄志雄 周婷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2期1905-1909,共5页
手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丘脑-皮层环路”和感觉运动网络相关脑区活动的改变。该病病灶在脑,内因是脑部气血受损,五脏气机不调,外因是外感六淫之邪客于肌肤。中风病脑络受损致“神伤”,加之气血虚弱、运行失司,经络受... 手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丘脑-皮层环路”和感觉运动网络相关脑区活动的改变。该病病灶在脑,内因是脑部气血受损,五脏气机不调,外因是外感六淫之邪客于肌肤。中风病脑络受损致“神伤”,加之气血虚弱、运行失司,经络受阻引起局部麻木不仁等“形伤”,共同形成其“形神两伤”核心病机,治疗应围绕调和气血、形神共调为主。基于“形神共调”理论,常以督脉上头部穴位百会、神庭、脑户为主穴调神定志,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时,以阳明经上五腧穴为主调形体气血,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形神共调之效。针刺手法采用广德张氏芒针疗法,通过循经透刺,一针多穴,直达病所。芒针透刺选穴:头针调神:神庭透百会、百会透脑户;体针调形:合谷透后溪、偏历透曲池、颊车透地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口综合征 形神共调 芒针 透刺 督脉 阳明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17
作者 谢招虎 解静 代二庆 《亚太传统医药》 2017年第6期88-89,共2页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除胃肠功能受损外,患者还可兼见神经、精神症状。针对这一现象,代二庆教授结合古今医理,认为脾胃病可分为形病与神病,且二者可相互影响,故用药时以形神共调为原则,采用理脾调神、调气安神等治法,可获良效。
关键词 脾胃病 形神共调 代二庆 验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高小勇 田改平 +4 位作者 武娜 毕相楠 王丕敏 李曼 秦琴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形神共调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因膝骨关节炎诊治的患者共84例,采用简单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观察组采用形神共调针法。治疗4周后采用VAS... 目的:观察形神共调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因膝骨关节炎诊治的患者共84例,采用简单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观察组采用形神共调针法。治疗4周后采用VAS评分、WOMAC评分、SAS评分、Lysholm评分和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综合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最终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9例完成了治疗,治疗4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VAS评分、WOMAC评分、SAS评分、Lysholm评分和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疗效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形神共调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缓解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共调针法 膝骨关节炎 慢性疼痛 焦虑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形神共调”在针刺论治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价值及思考 被引量:20
19
作者 钱旭 马良宵 +5 位作者 孙天祎 母杰丹 张洲 于文颜 田园 张一丹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3-806,共4页
论述“形神共调”在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发现头部穴、督脉背部穴、夹脊穴是调神的主要穴位,痉挛肌局部及其拮抗肌穴位则为调形的主要穴位,认为调神与调形相结合、穴位与刺法相结合,可凸显“形神共调”理念,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 论述“形神共调”在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发现头部穴、督脉背部穴、夹脊穴是调神的主要穴位,痉挛肌局部及其拮抗肌穴位则为调形的主要穴位,认为调神与调形相结合、穴位与刺法相结合,可凸显“形神共调”理念,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的应用价值,提出针灸临床应多关注恢刺、关刺等经典抗痉挛刺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痉挛 针刺 形神共调
原文传递
试论形神失调与中风病 被引量:9
20
作者 任志云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3-264,共2页
从探求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出发 ,阐述了形神失调是中风病的病因基础和基本病机 ,以及形神失调在中风病分期、分类中的作用 ,从而提出了治疗中风病的基本原则是形神共调。
关键词 形神 中风 形神共调 治则 病机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