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语萍乡话“去哩”的两种最近将来用法及其演变路径
1
作者 陈前瑞 阳羽彤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赣语萍乡话句末助词“去哩”的最近将来功能存在表示事件即将实现和即将起始的两种用法,二者分别典型地与达成情状、活动情状共现从而形成用法差别。即将实现发展程度略高,可以否定,有用于远将来的例证。组合与凝固的“去哩”共时上有... 赣语萍乡话句末助词“去哩”的最近将来功能存在表示事件即将实现和即将起始的两种用法,二者分别典型地与达成情状、活动情状共现从而形成用法差别。即将实现发展程度略高,可以否定,有用于远将来的例证。组合与凝固的“去哩”共时上有五种不同功能和用法,根据歧解关系发现,最近将来的不同用法可能是分别从不同的功能演变而来的。完成体发展为即将实现,表示“已经开始了”的起始完成体发展为即将起始。两种用法分别有可能进一步扩展进而成为典型的最近将来,但在萍乡话及周边方言中,从即将实现到即将起始的扩展更有可能。萍乡周边方言在最近将来的不同用法上存在形式差异,说明用法区分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语萍乡话 哩” 最近将来 演变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休宁(东临溪)徽语的调值分韵——兼论中古去声的调值
2
作者 栗华益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7-428,共12页
结合声调和韵母的声学数据,安徽休宁(东临溪)调值分韵的类型有:长调与非长调分韵,促调与非促调分韵。汉语方言调值分韵现象主要来自古去声,文章基于现有汉语方言材料,结合调值分韵现象及语音史研究,推测中古四声时期的去声是一个低降长调。
关键词 徽语 安徽休宁(东临溪) 调值分韵
原文传递
基于各家见解探讨《伤寒论》第28条病因病机的理解分歧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实际内涵
3
作者 张康钧 黄贵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8期25-27,共3页
对于《伤寒论》第28条条文的理解,历代医家观点分歧较大。主要分歧点有二,其一此条文所描述的病证是外感还是内伤,其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该文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有类似病证记载的文献考究,推导论证28条主要病因... 对于《伤寒论》第28条条文的理解,历代医家观点分歧较大。主要分歧点有二,其一此条文所描述的病证是外感还是内伤,其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该文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有类似病证记载的文献考究,推导论证28条主要病因病机是劳役导致阳气外越,误用汗下伤津,饮水过多阳虚失运所致,进一步解释了原文去桂留芍的意义在于收敛阳气,同时举例探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床的扩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桂加茯苓白术汤 病机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不到哪里去”构式研究
4
作者 白新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8期57-62,共6页
从主观性与主观量的角度出发,对口语表达式“A不到哪里去”进行深入探讨。该构式表明说话者对变项“A”所表示的性质状态的一种主观小量评价。它的变项成分“A”一般由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充当,其量性特征表现为弥散、隐性和静态;常项成... 从主观性与主观量的角度出发,对口语表达式“A不到哪里去”进行深入探讨。该构式表明说话者对变项“A”所表示的性质状态的一种主观小量评价。它的变项成分“A”一般由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充当,其量性特征表现为弥散、隐性和静态;常项成分“不到哪里去”的空间位移义已经虚化,表示性状程度不超出主观认定的有限范围。“A不到哪里去”是由原型“V不到哪里去”通过隐喻映射而产生的,其中,变项成分由动词替换为形容词,常项成分则由空间位移义发展出程度义。“A不到哪里去”构式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焦点凸显功能、主观评议功能、经济减省功能、会话实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不到哪里 构式 主观量 主观小量 构式承继 语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类时体标记在汉语口语互动中的功能——以“起来”“下去”“来着”为例
5
作者 关越 郭锐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68-79,111,I0002,共14页
在描述一些用法灵活的时间义词语时,既需要参考权威语文辞书的规范释义,又应当吸收互动语言学提供的新视角。文章将能够表示但不专门表示时体的虚词和半虚词统称为类时体标记,认为这是汉语时间范畴的重要承载形式。这些类时体标记往往... 在描述一些用法灵活的时间义词语时,既需要参考权威语文辞书的规范释义,又应当吸收互动语言学提供的新视角。文章将能够表示但不专门表示时体的虚词和半虚词统称为类时体标记,认为这是汉语时间范畴的重要承载形式。这些类时体标记往往在口语中高频出现,在表示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又有各自的其他角色,且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文章基于汉语口语互动语料的真实情况,着重考察了两类类时体标记——趋向动词“起来”“下去”和助词“来着”,指出它们分别表示“起始变化”“主观增维”和“回顾过去”,旨在说明汉语类时体标记在实现时制和体态时能够反映出词汇本身的核心功能,从而构建汉语口语中时间范畴和情态、语气范畴在语法层面的联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体 起来 来着 互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據天回醫簡補説相關字詞兩則:“去”與“知”
6
作者 陳劍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110-123,共14页
秦漢簡帛中寫法特殊的用爲“去”之字,舊多被誤釋爲所謂“■(徹)”,可據天回醫簡得到確釋。但其來源,尚待進一步研究。傳世與簡帛醫書中所謂“病愈”義的“知”,聯繫一般古書“知於身”等用例,可以得到統一解釋;諸“知”字本多即“知覺... 秦漢簡帛中寫法特殊的用爲“去”之字,舊多被誤釋爲所謂“■(徹)”,可據天回醫簡得到確釋。但其來源,尚待進一步研究。傳世與簡帛醫書中所謂“病愈”義的“知”,聯繫一般古書“知於身”等用例,可以得到統一解釋;諸“知”字本多即“知覺”“感知到”類常用義,“病愈”義係由之引申發展而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醫簡 知毒 知於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韵“上去通押”与“浊上变去” 被引量:2
7
作者 魏慧斌 程邦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18,共4页
宋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是证明宋代浊上变去现象的重要材料。宋词入韵的117个全浊上 声字中,114字兼押上去声,说明宋代浊上变去正在进行中。
关键词 宋词 用韵 通押 浊上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缺文试补——与张家山汉简《彻谷食气》对读
8
作者 丁媛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6期551-559,共9页
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是记载战国秦汉时期辟谷食气之术的重要文献,惜文字多有残阙。新近公布的张家山汉简《彻谷食气》与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后半部分内容极为接近,前者文字保留更完整,可以补释后者的缺文,并为帛书残片的拼缀提供... 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是记载战国秦汉时期辟谷食气之术的重要文献,惜文字多有残阙。新近公布的张家山汉简《彻谷食气》与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后半部分内容极为接近,前者文字保留更完整,可以补释后者的缺文,并为帛书残片的拼缀提供线索。将两者对读,发现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下方有个残片的拼缀和某些缺文的补释皆有错误。此外,还补释了帛书原有的一些缺文,并对某些字词加以训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食气》 《彻谷食气》 马王堆帛书 张家山汉简 补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 被引量:46
9
作者 张谊生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6,共12页
"看起来""看上去"作为两个由实而虚、由语而词的短语词,在功能形类上,由动趋式短语虚化为评注性准副词,形成了一个由基谓语、泛谓语、句间插入语到句内插入语的连续统。在表达功用上,由于语言发展情态化和关联化的... "看起来""看上去"作为两个由实而虚、由语而词的短语词,在功能形类上,由动趋式短语虚化为评注性准副词,形成了一个由基谓语、泛谓语、句间插入语到句内插入语的连续统。在表达功用上,由于语言发展情态化和关联化的作用,由表方向、时体开始,逐步发展到表观感和感知、近似和比况、对比和逆转。在个性特征上,两词在搭配关系、表达功用、观察视角和虚化程度等四方面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起来” “看上 词汇化 句法功能 表达功用
原文传递
“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晋霞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3-69,共7页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考察现代汉语中“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历程。主要讨论五个问题:语法构成和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篇章功能;信息地位:“V来V去”的相似形式;历时发展和语法化。其中前四者是“V来V去”格式的共时描写,最后则是考...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考察现代汉语中“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历程。主要讨论五个问题:语法构成和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篇章功能;信息地位:“V来V去”的相似形式;历时发展和语法化。其中前四者是“V来V去”格式的共时描写,最后则是考察“V来V去”的历史演变。文章的基本结论是:根据分布的不同,共时平面上的“V来V去”可分为A、B、C三类,其中A、B两类是谓词性句法成分,C类是篇章衔接成分。A、B两类在句法功能取向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历时考察,文章认为A、B两类“V来V去”没有语法化关系,C类是由B类语法化而来。这一语法化的直接后果是:汉语从已有的句法成分B类“V来V去”中分化出来了一个新的具有归总义的篇章衔接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来V 功能 信息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 被引量:32
11
作者 史佩信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6,共8页
汉语中 ,不管是借用方位词“前、后”表示时间 (“前后式”) ,还是借用动词“来、去 /往”表示时间 (“来去式”) ,实际上都有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 ,因此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些复杂的现象。但无论“前后式”还是“来去式” ,只有一种隐... 汉语中 ,不管是借用方位词“前、后”表示时间 (“前后式”) ,还是借用动词“来、去 /往”表示时间 (“来去式”) ,实际上都有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 ,因此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些复杂的现象。但无论“前后式”还是“来去式” ,只有一种隐喻方式是基本的 ,另一种方式只起辅助或补充作用 ,是一种有标记的方式 ,人们在理解中能够分辨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时间 “前后式” “来式” 隐喻方式 语言表达 方位词
原文传递
汉语趋向补语"来、去"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莉 王小燕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本文从形式和语义入手,根据动词的语义差异,对能带简单趋向补语"来、去"的动词进行分类,进而得出趋向补语"来、去"在维吾尔语中表达的规律。
关键词 汉语 维吾尔语 来、 对应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诱因 被引量:8
13
作者 左双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4,共6页
本文主要分析动词"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其诱因。"来"的语义泛化经历了"发生、来到"义阶段和"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义阶段;"去"则经历了"去1"、"去2&... 本文主要分析动词"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其诱因。"来"的语义泛化经历了"发生、来到"义阶段和"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义阶段;"去"则经历了"去1"、"去2"和"去3"阶段以及"去4"阶段。本文认为,虽然"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不一样,但其泛化的原因却有一致性:经济原则是"来/去"语义泛化的外在动力,隐喻和转喻是"来/去"语义泛化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语义泛化 诱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邢福义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0,共9页
本文描述《西游记》这部专书中使用“起去”的事实,观察其存在状况,在此基础上,用较大的篇幅讨论相关的六个问题。全文分三个部分展开:1)《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配置;2)《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合群;3)相关问题... 本文描述《西游记》这部专书中使用“起去”的事实,观察其存在状况,在此基础上,用较大的篇幅讨论相关的六个问题。全文分三个部分展开:1)《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配置;2)《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合群;3)相关问题思辨。文章末尾有个简短结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起 趋向动词系统 问题思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固定短语“A_1来A_2去”格式的多角度考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昌来 周宁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98-101,共4页
本文从结构形式出发将类固定短语"A1来A2去"分为两大类,并对其内部构成、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总结这一格式的特点。
关键词 类固定短语 “A1来A2 ”句法 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去”:双音趋向动词语法系统的一个成员 被引量:7
16
作者 邢福义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95,共11页
有学者认为"起来"走完了语法化全程,以此作为推理大前提,断定"起去"未完成语法化。本文指出:充当了动词的后置成分,形成了体系性方阵,这是双音趋向动词语法化的充足条件,对系统中的每个成员一视同仁,不分强弱。文... 有学者认为"起来"走完了语法化全程,以此作为推理大前提,断定"起去"未完成语法化。本文指出:充当了动词的后置成分,形成了体系性方阵,这是双音趋向动词语法化的充足条件,对系统中的每个成员一视同仁,不分强弱。文言文里,双音趋向动词充当动词后置成分现象极为罕见,未形成语法系统;在近古白话阶段,双音趋向动词系统方阵已然形成,跟现代汉语的情况基本相同,只存在若干差异。从近古到现当代,"起去"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不仅如此,"起去"还在往前走,这有新的用例可以证明。通过"归谬",可以突出显示,以"起来"作为基准的大前提,不能推导出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动词 双音 语法化 起来 大前提 归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来”“去”选择的约束条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言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6,共8页
从完整语篇的角度来看,位移动词"来""去"的选择并不是随机、任意的,说话人不同的叙事方式对"来""去"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管控作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语篇中,"来""去&qu... 从完整语篇的角度来看,位移动词"来""去"的选择并不是随机、任意的,说话人不同的叙事方式对"来""去"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管控作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语篇中,"来""去"的选择要受制于篇章话题、段落话题、空间处所以及共现词语等因素的约束,而且各约束条件彼此并不是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叙事 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二语习得释义策略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京津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本文通过对"过来/过去"三个义项及其与之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客体与参照点距离的趋近和趋远,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客体清楚与否和有无的变化来认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心理认知语义的解释可以采取从视觉上的清楚... 本文通过对"过来/过去"三个义项及其与之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客体与参照点距离的趋近和趋远,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客体清楚与否和有无的变化来认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心理认知语义的解释可以采取从视觉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到思维意识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的顺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过来""过去"的引申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来” “过 意象图式 认知域 思维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浊上变去”与“浊音清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夏俐萍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3,共8页
"浊上变去"与"浊音清化"是中古以来最为重要的两条音变规律。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的事实来看,"浊上变去"与"浊音清化"之间具备逻辑上的先后顺序,"浊上变去"在先,"浊音清... "浊上变去"与"浊音清化"是中古以来最为重要的两条音变规律。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的事实来看,"浊上变去"与"浊音清化"之间具备逻辑上的先后顺序,"浊上变去"在先,"浊音清化"在后。这一顺序使得声母和声调之间出现了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浊上变去"止步于"浊音清化",由于浊上变去体现出来的扩散式音变,使得浊上字的演变出现"残余";另一方面,完成"浊上变去"的方言浊音清化后,全浊上、去声字送气不送气表现一致,而未完成"浊上变去"的方言,浊音清化后,全浊上、去声字送气不送气呈现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上变 浊音清化 扩散式音变 送气/不送气
原文传递
湘方言中的“起去”已经语法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崔振华 《汉语学报》 2007年第3期65-68,共4页
本文对湘方言中"起去"的句法分布作了细致描写:"起去"可作为一般动作动词,独用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也可作为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趋向;还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动作、性状的继续。语言事实表明,"起去"在... 本文对湘方言中"起去"的句法分布作了细致描写:"起去"可作为一般动作动词,独用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也可作为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趋向;还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动作、性状的继续。语言事实表明,"起去"在湘方言中不仅十分活跃,而且跟"起来"一样,已经完成了它的语法化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方言 趋向动词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