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胡福莉 白玉茹 +3 位作者 伍严安 陈发文 陈慧 胡锡衷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0-303,共4页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79例冠心病患者和6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第16内含子中长度为287bP碱基片段的插入/缺入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缺失型纯合子、...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79例冠心病患者和6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第16内含子中长度为287bP碱基片段的插入/缺入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缺失型纯合子、插入型纯合子和杂合子,同时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结果发现冠心病组中缺失型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失型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亦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与冠心病组间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比较无明显差别,但两组内不同基因型之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别,缺失型最高,插入型最低。以上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有关,缺失型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型者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其较高的血清转化酶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 血管紧张素 转化酶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与CT影像融合指导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被引量:5
2
作者 胡福莉 马长生 +5 位作者 董建增 刘兴鹏 龙德勇 喻荣辉 汤日波 李晓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2期10251-10255,共5页
背景:目前通常采用的肺静脉前庭定位方法主要有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CARTO)或与CT/核磁共振影像融合定位(CARTO-Merge)两种方法。理论上讲CARTO-Merge技术提供了更多的解剖细节,导航精确度更高,但其是否有利于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治疗... 背景:目前通常采用的肺静脉前庭定位方法主要有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CARTO)或与CT/核磁共振影像融合定位(CARTO-Merge)两种方法。理论上讲CARTO-Merge技术提供了更多的解剖细节,导航精确度更高,但其是否有利于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仍有待临床观察评价。目的:验证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联合CT影像融合在指导房颤导管消融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5-10/2007-05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完成。对象:选择进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3例。方法:试验分为2组,CARTO组50例,CARTO-Merge组43例,分别于CARTO系统及CARTO-Merge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隔离。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操作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随访时间(12.6±2.9)个月,73例(78.5%)患者消融后3个月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CARTO组X射线照射时间显著长于CARTO-Merge组(P<0.05),两组操作时间、消融时间、消融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纯CARTO或联合CT影像融合技术指导的环肺静脉前庭消融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但CT影像融合技术可更清楚展示心脏解剖,有利于肺静脉的准确定位,并显著缩短X射线透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三维成像 导管消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数字化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场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心包积液患者1例
3
作者 刘天格 胡福莉 +2 位作者 陶依娆 庞乃栋 刘兴鹏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年第1期22-24,共3页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显著增加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的风险。射频消融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房颤节律控制方法,但其疗效有个体差异性,且存在一定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学习曲线长...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显著增加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的风险。射频消融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房颤节律控制方法,但其疗效有个体差异性,且存在一定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学习曲线长等不足。脉冲电场消融作为一种新型的房颤消融方式,通过短时程、高电压的电脉冲释放消融能量,以不可逆电穿孔机制消融心脏组织,具有组织特异性及安全性高、学习曲线短等优点。近日,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采用Pentaspline多极脉冲电场消融导管,成功治疗了1例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包积液患者。术后1个月,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场消融 心房颤动 心包积液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胡福莉 齐晓勇 +6 位作者 谷剑 李树仁 程文杰 缴涛 杨爽 高丽君 陈淑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2-354,共3页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 ,测定 76例冠心病患者和 6 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并对循...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 ,测定 76例冠心病患者和 6 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并对循环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 :①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明显差别 ;②两组内不同基因型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别 ,缺失型者明显高于杂合子和插入型者 ,但不同基因型间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明显差别 ;③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显著相关。结果提示 ,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是决定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但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关。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显著相关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活性的关系 多聚酶链式反应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胡福莉 白玉茹 +3 位作者 伍严安 陈发文 陈慧 胡锡衷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166-168,共3页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61例高血压患者ACE基因16内含子中Alu重复片段的I/D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插...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61例高血压患者ACE基因16内含子中Alu重复片段的I/D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插入型纯合子(II),缺失型纯合子(DD)或杂合子(ID)3组。对不同组间血压(BP)、体重指数(BMI)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进行比较。结果ACE基因II、ID、DD3种不同基因型患者的BP和BMI虽相似,但ACE基因DD型者LVMI明显高于I型者(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程度相关,可能是左室肥厚发生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转化酶 基因 多态性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心脏电解剖标测结合CT影像融合指导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胡福莉 李文毅 +8 位作者 齐晓勇 刘美霞 党懿 孟存良 袁华兵 李树仁 谷剑 李英肖 郜利会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2期1065-1067,共3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三维成像 导管消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胡福莉 杨爽 +3 位作者 李树仁 谷剑 齐晓勇 郭艺芳 《中国医药导刊》 2003年第3期192-193,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了71例高血压病患者ACE基因型,并测定血清ACE活性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所有病人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并计算左室重...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了71例高血压病患者ACE基因型,并测定血清ACE活性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所有病人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比较不同基因型间左室重量指数、血清ACE活性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中ACE基因缺失型者左室重量指数明显高于插入型者。ACE基因不同基因型间血浆AT-Ⅱ水平无显著差别,但血清ACE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缺失型者明显高于杂合子及插入型者。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有关,但并非通过升高血浆AT-Ⅱ水平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 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 左室肥厚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 左室重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胡福莉 伍严安 +3 位作者 陈发文 马晓宁 陈坟雯 林培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98-299,共2页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冠心病(CAD)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了79例冠心病(CAD)及68名正常人ACE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结果显示,CAD病...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冠心病(CAD)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了79例冠心病(CAD)及68名正常人ACE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结果显示,CAD病人ACE基因I型、ID型和DD型频率分别为28%(22/79)、29%(23/79)和43%(34/79),而正常人则分别为41%(28/68)、32%(22/68)和26%(18/68)。两组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型均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紧张素Ⅰ ACE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胡福莉 王天红 +7 位作者 刘美霞 袁华兵 倪艳辉 曹广运 张清芬 袁静 许玉芳 王文静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12期1352-1355,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我科发生的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架后血栓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2例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亚急性血...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我科发生的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架后血栓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2例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亚急性血栓形成,均存在高龄、弥漫多支病变、合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等因素。结论 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血栓高危患者应警惕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静脉前庭的组织解剖学特点与心房颤动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福莉 马长生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9年第3期373-375,共3页
肺静脉前庭是肺静脉和左房相延续的区域,胚胎发育中由肺静脉与左房融合、吸收逐渐形成,该处肌纤维走行复杂,可呈环形、纵行或斜行排列,不同肌纤维相互交错、各向异性明显,激动在此处传导时存在明显延缓或阻滞。肺静脉及其前庭组织与心... 肺静脉前庭是肺静脉和左房相延续的区域,胚胎发育中由肺静脉与左房融合、吸收逐渐形成,该处肌纤维走行复杂,可呈环形、纵行或斜行排列,不同肌纤维相互交错、各向异性明显,激动在此处传导时存在明显延缓或阻滞。肺静脉及其前庭组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密切相关,深入认识肺静脉前庭区域的组织解剖学特点,对理解心房颤动发生、维持机制,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肺静脉前庭 组织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消融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心房颤动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福莉 马长生 +11 位作者 刘旭 董建增 王新华 刘兴鹏 龙德勇 方冬平 郝蓬 喻荣辉 汤日波 何小魁 卢春山 刘晓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消融治疗并发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方法18例甲亢并发房颤患者,均经抗甲亢治疗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3个月以上,仍伴有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 目的探讨经导管消融治疗并发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方法18例甲亢并发房颤患者,均经抗甲亢治疗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3个月以上,仍伴有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环绕两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的电学隔离。结果18例患者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随访12.6±6.8(4-27)个月,13例(72%)患者在不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提下无房颤发作,5例(28%)房颤复发。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发生于甲亢患者的房颤,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甲状腺机能亢进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射频消融 导管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权衡老年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风险?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福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78-181,共4页
心房颤动(Af)患者卒中率显著高于同龄的健康人,目前的Af治疗指南建议对于具有中危及高危卒中危险的Af患者给予长期的抗凝治疗。老年人卒中率及抗凝治疗出血发生率均显著增加,顾虑抗凝相关的出血并发症使很多本该从抗凝治疗受益的患者,... 心房颤动(Af)患者卒中率显著高于同龄的健康人,目前的Af治疗指南建议对于具有中危及高危卒中危险的Af患者给予长期的抗凝治疗。老年人卒中率及抗凝治疗出血发生率均显著增加,顾虑抗凝相关的出血并发症使很多本该从抗凝治疗受益的患者,曝露于卒中风险之下,是导致临床抗凝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恰当的评价老年Af患者卒中/出血的可能风险、获益,是提高抗凝率,改善患者顺应性,从而最终降低卒中风险和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老年 抗凝 出血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心内膜电位的特点分析
13
作者 胡福莉 马长生 +7 位作者 董建增 刘兴鹏 齐晓勇 龙德勇 喻荣辉 汤日波 李树仁 李晓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PVA)区域心内膜电位的特点。方法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结合CT影像融合,对25例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前庭消融术(CPVA)。术中对PVA部位进行标测,记录并分析PVA电位特...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PVA)区域心内膜电位的特点。方法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结合CT影像融合,对25例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前庭消融术(CPVA)。术中对PVA部位进行标测,记录并分析PVA电位特点。结果环绕双侧PVA各取100个位点,发现右侧PVA取样点中有42个位点为宽时程(≥50 ms)的双峰电位(DP),41个位点为碎裂电位(CFAE),17个位点为单电位(SP)或窄时程(<50 ms)DP。左侧取样点中38个为DP,48个位点为CFAE,14个位点为SP。双侧PVA区域心内膜电位均以DP或CFAE为主(占84.5%),只有少数区域(15.5%)为SP;环PVA区域不同部位之间电位分布无差异(P>0.05)。结论PVA区域心内膜电位多表现为DP或CFAE,在PVA区域寻找这种缓慢的电传导部位,可能有助于PVA的组织学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肺静脉前庭 影像融合 心内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
14
作者 胡福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84-87,共4页
近年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存在插入/缺失多态性,且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有报道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冠心病及心肌病患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型者明显增多,认为缺失型是以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近年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存在插入/缺失多态性,且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有报道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冠心病及心肌病患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型者明显增多,认为缺失型是以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型者循环及局部组织中该酶水平较插入型者明显增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关。但以上观点还存在很多争议,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基因多态性 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汤日波 马长生 +10 位作者 董建增 刘兴鹏 康俊萍 龙德勇 喻荣辉 田颖 郑斌 胡福莉 史力生 陶海龙 刘小慧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患者369例,复发定义为消融1个月后发生持续30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以体重指数≥25.0kg/m2做为超重...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患者369例,复发定义为消融1个月后发生持续30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以体重指数≥25.0kg/m2做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结果369例中超重和肥胖199例,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在超重和肥胖组显著大于非超重和肥胖组(40.2±6.0mmvs36.6±6.5mm,P<0.001;49.1±7.1mmvs46.9±6.6mm,P=0.003)。随访459±181天,超重和肥胖组复发率为40.2%,非超重和肥胖组的复发率为25.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4)。单因素分析发现超重和肥胖、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径是导管消融复发的预测因素。经校正房颤病程、房颤类型、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1.67,95%可信区间1.13~2.46,P=0.009)。进一步校正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左房前后径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04,95%可信区间1.01~1.08,P=0.010)。结论超重和肥胖是影响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左房增大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重 肥胖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消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卫卫 王天红 +6 位作者 袁静 刘美霞 许玉芳 张清芬 李如意 袁华兵 胡福莉 《疑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939-941,共3页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合并缓慢性心率失常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在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加服复方丹参片3...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合并缓慢性心率失常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在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加服复方丹参片3片,每天3次,均治疗2个月。观察2组心律失常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2个月,共有7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患者失访,对照组有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24 h平均心室率分别为(53.00±3.37)次/min、(56.40±5.11)次/min,较治疗前(49.31±2.46)次/min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双向调节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房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缓慢性 心房颤动 阵发性 参松养心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改善左室重构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树仁 齐晓勇 +10 位作者 张建清 胡福莉 孟寸良 刘会良 王天红 党懿 李英肖 郜利会 靳福昌 吴迪 董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057-2062,共6页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不同干细胞移植对心室重构影响的机理。方法以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通过球囊导管压迫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小型猪AMI动物模型。...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不同干细胞移植对心室重构影响的机理。方法以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通过球囊导管压迫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小型猪AMI动物模型。在AMI 90 min时,经冠状动脉腔内进行自体BM-MNC和MSCs移植。于术前及干细胞移植后28 d,观察心功能、心肌微血管计数、心肌核因子_KB、心肌细胞凋亡、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与心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术后28 d,BM-MNC组、MSCs组EDD均明显低于AMI模型组(P=0.005),EF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01;P=0.0017)。(2)BM-MNC移植组血管数比梗死组及MSCs组增加(梗死区P=0.000 1,边缘区P=0.000 1)。(3)BM-MNC组及MSCs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比梗死模型组减少(梗死区P=0.000 1,梗死边缘区P= 0.000 1,正常区P=0.005 2)。(4)BM-MNC组及MSCs组NF-_KB阳性率比单纯AMI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5)梗死模型组、BM-MNC组以及MSCs组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的VEGF基因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增加(梗死区P=0.0001;梗死边缘区P=0.000 1)。BM-MNC及MSCs移植组,心肌梗死区的bFGF基因表达量比梗死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00 1)。LVEF与心肌细胞凋亡呈负相关(r=-0.441 1,P= 0.027 3),与心肌NF-_KB负相关(r=-0.579 6,P=0.000 6);与梗死区、边缘区血管数正相关(r=0.775 0,P=0.000 3);与VEGF表达正相关(r= 0.565 1,P=0.018 1);与bFGF表达正相关(r=0.573 5,P=0.016 1)。结论经冠脉自体BM-MNC及MSCs移植均可减轻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增加心肌血管数量,增加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VEGF及bFGF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心功能的改善与干细胞移植后增加心肌血管数量、增加心肌VEGF及bFGF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减少心肌组织NF-_KB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兴鹏 马长生 +9 位作者 董建增 胡福莉 龙德勇 刘小青 方冬平 喻荣辉 汤日波 卢春山 郝蓬 刘晓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109例接受CPVA治疗的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PVI)。通过对10项临床和消...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109例接受CPVA治疗的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PVI)。通过对10项临床和消融过程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单次CPVA术后早期(〈3个月)复发和晚期(≥3个月)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其中59例为通过单一CPVA法(简称强化CPVA法)实现PVI,50例为通过CPVA联合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法(简称改良CPVA法)实现PVI。49例(45.0%)在术后早期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法是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改良CPVA是独立的预测指标(P〈0.001;RR:4.670;95%CI:1.996-10.927)。随访9.1±3.5(4-15)个月,33例(30.3%)在术后晚期复发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同时也是晚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亦仅有改良CPVA是经多因素分析确定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6;RR:0.391;95%CI:0.613-0.941)。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1例脑卒中。结论 在以PVI作为房颤CPVA治疗的消融终点时,无论是术后早期复发或晚期复发,改良CPVA法均是其独立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左室重构的效果比较(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树仁 齐晓勇 +11 位作者 张建清 王天红 党懿 孟寸良 刘会良 李英肖 胡福莉 吴迪 董洁 荀丽颖 郜利会 靳福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7期9371-9377,共7页
背景: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构,目前用于移植的成体骨髓干细胞有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等,不同种类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的效果及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 背景: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构,目前用于移植的成体骨髓干细胞有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等,不同种类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的效果及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冠状动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12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电镜室及大连宝生物进行。(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材料:36只冀中白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10只、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10只。方法: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以贴壁法分离培养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均行胶体金标记。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以球囊导管压迫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90min,经导管由冠状动脉腔内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6.0±1.3)×107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5±2.1)×107个,培养28d。主要观察指标:光镜及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超声检查心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血管数、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组织核因子κB及肌钙蛋白I阳性表达情况,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RT-PCR法检测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梗死区、梗死边缘区均可见大量血管增生,冠脉血管周围可见异常细胞团生长,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有较多的毛细血管"芽生"现象。②细胞移植前各组心功能指标基本相似(F=1.550,P>0.05)。移植后28d与模型组比较,其余3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降低(F=5.30,P<0.05)。③与模型组比较,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的血管数明显增加(F=29.56~34.87,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无变化;移植细胞两组的梗死区、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F=14.31~35.34,P<0.01),肌钙蛋白I阳性率均明显升高(F=19.05,P<0.01);梗死边缘区核因子кB阳性率均明显降低(F=19.05,P<0.01)。④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边缘区VEGF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F=49.41,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边缘区bFGF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F=4.71,P<0.01)。⑤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核因子κB呈负相关(r=-0.4411,P<0.05;r=-0.5796,P<0.01);与血管数、VEGF及bFGF表达呈正相关(r=0.775,P<0.01;r=0.5651,P<0.05;r=0.5735,P<0.05)。结论: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减轻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心功能的改善与干细胞移植后增加心肌血管数量及心肌VEGF,bFGF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及核因子κB水平有关。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促心肌血管增生及VEGF的表达均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后者促bFGF基因表达的作用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心肌梗塞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应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长生 董建增 +5 位作者 王京 刘兴鹏 龙德勇 刘小青 储慧民 胡福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探讨左心房三维电解剖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 1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 ,男 10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5 2 4± 12 8(2 8~ 74 )岁 ,平均左心房内径 4 ... 目的 探讨左心房三维电解剖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 1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 ,男 10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5 2 4± 12 8(2 8~ 74 )岁 ,平均左心房内径 4 6 7± 5 4mm。其中阵发性房颤 10例、永久性房颤 3例、持续性房颤 1例。首先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心房基质改良术 ,然后在肺静脉环状标测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术。消融终点包括以下三点 :(1)完成所有预设的左心房消融径线 ;(2 )全部肺静脉均达电隔离 ;(3)阴性诱发结果。结果  (1) 10例 (71 4 % )阵发性房颤达到消融终点 ;(2 )手术的总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 2 92± 4 9min和 5 4± 9min ;(3)随访 5 2± 5 7(1~ 2 3)周 ,7例 (5 0 % )阵发性房颤患者可以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 ,3例 (2 1 4 % )阵发性房颤发作显著减少 ,4例 (2 8 6 % )持续性 永久性房颤仍为房颤 ;(4 )术中及随访期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左心房三维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应用于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安全可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 肺静脉 阵发性房颤 标测 导管消融术 联合应用 患者 心房颤动 消融终点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