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里昂的给予性概念 被引量:3
1
作者 杜战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51,共6页
给予性是马里昂现象学的核心概念。马里昂的给予性概念直接来源于胡塞尔的文本。给予性概念包含了这个对子:给出—被给予物;此外,给予性概念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即自身给出。马里昂所建立的给予性与还原的关联,真正尊重了现象自身,保证... 给予性是马里昂现象学的核心概念。马里昂的给予性概念直接来源于胡塞尔的文本。给予性概念包含了这个对子:给出—被给予物;此外,给予性概念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即自身给出。马里昂所建立的给予性与还原的关联,真正尊重了现象自身,保证了现象自身的权利。溢满现象的揭示是以给予性来定义现象的现实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予性 含义 现象自身 还原 溢满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验还原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战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8-25,共8页
先验还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先验还原的作用在于揭示被自然态度所遮蔽的纯粹意识领域,在于通过悬搁对自然经验进行变样从而纯粹化自然意识。先验还原之所以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乃在于它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和时间上是第... 先验还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先验还原的作用在于揭示被自然态度所遮蔽的纯粹意识领域,在于通过悬搁对自然经验进行变样从而纯粹化自然意识。先验还原之所以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乃在于它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和时间上是第一的;而且,先验还原的实行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学的其它原则如面向实事本身、直观原则以及我思—我思对象方法原则等,都必须以先验还原为先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还原 胡塞尔 现象学 第一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之被动发生是否可能——论马里翁“还原实施者难题”及其解决
3
作者 杜战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4-101,共8页
马里翁现象学中有一个"还原实施者"难题,即"有多少还原,就有多少给予性"原则,要求一个主动的还原实施者,但其现象学中的主体即"受给者"则是纯粹接受性的,并不具有实施还原所要求的主动能力。马里翁本人... 马里翁现象学中有一个"还原实施者"难题,即"有多少还原,就有多少给予性"原则,要求一个主动的还原实施者,但其现象学中的主体即"受给者"则是纯粹接受性的,并不具有实施还原所要求的主动能力。马里翁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难题,并提出了还原的被动发生。还原在实施上包含两个环节即悬置和引回,马里翁所提出的被动发生的还原只能满足悬置环节而无法满足引回环节,因而是不可能的。对此,通过引入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醒觉之自我"来补足引回环节,即待被呼声所惊异或攫取的被呼唤者恢复到醒觉之自我以后,来实施引回,从而完成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翁 现象学 还原实施者难题 被动发生 醒觉之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从于对象的主体——论胡塞尔现象学中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另一面
4
作者 杜战涛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41,共6页
列维纳斯在伦理领域中揭示出了主体对他者的屈从关系,但他并未揭示出在先验现象学认识领域中,也有主体对于他者(作为不同于主体的对象)的屈从关系。在先验现象学中,意识和对象的原初的意向关系是意识与物的意向关系。在物与意识之间,有... 列维纳斯在伦理领域中揭示出了主体对他者的屈从关系,但他并未揭示出在先验现象学认识领域中,也有主体对于他者(作为不同于主体的对象)的屈从关系。在先验现象学中,意识和对象的原初的意向关系是意识与物的意向关系。在物与意识之间,有着存在论上的差异,而主体对于物(对象)的屈从关系的基础则在于物的存在方式。这导致了主体对对象的屈从的两个方面,即悬搁和直观。首先,悬搁并不是主体任意加给对象的,而是由对象的存在方式所要求的。其次,直观也不能够任意地显现对象,相反,直观必须符合于对象的类型并被物区域所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对象 屈从 悬搁 直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己的回应与批评
5
作者 杜战涛 《哲学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马里翁对胡塞尔的对象性概念和海德格尔的成己概念进行了回应和批评.马里翁认为,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里,给予性都是重要的概念而且具有正当性,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分别地把给予性归为对象性和成己,从而错过了给予性这个终极概念.在马里... 马里翁对胡塞尔的对象性概念和海德格尔的成己概念进行了回应和批评.马里翁认为,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里,给予性都是重要的概念而且具有正当性,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分别地把给予性归为对象性和成己,从而错过了给予性这个终极概念.在马里翁的批评中,马里翁所使用的方法是本质还原,即以对象性和存在性这些特殊现象为实例,最终得到其中的共同之物即给予性,然后提出了现象的一般定义以及一般现象学,从而在定义上为现象之可能性拓展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翁 给予性 对象性 存在性 本质还原 一般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突破究竟是什么——对海德格尔、德里达和马里翁的回应
6
作者 杜战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4-41,共8页
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突破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富于争议性的话题。海德格尔、德里达和马里翁从各自的现象学出发,把这一突破分别解释为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但所有这些解释都不是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的。本文将从先... 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突破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富于争议性的话题。海德格尔、德里达和马里翁从各自的现象学出发,把这一突破分别解释为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但所有这些解释都不是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的。本文将从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指出这一突破是还原的初步提出。还原的突破性作用在于,为先验现象学铺平了道路,并为界定和根本解决先验现象学问题开辟了道路。而且,还原并不是胡塞尔本人的任意构想,它既是纯粹逻辑也是《逻辑研究》反心理主义的任务所必然要求的。《逻辑研究》第一卷所暗含的还原是胡塞尔诸多还原途径中最早的一条途径。先验现象学的本性要求,其它一切原则都要求还原先行,因而,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都要以还原的先行突破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研究》 突破 还原 范畴直观 含义 被给予性[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物理教学的认识起点——基于现象学的视角
7
作者 乔通 杜战涛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44-149,共6页
教学的认识起点问题是物理教学的关键问题。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与之相应物理教学的认识起点是观察科学事实或积累感性认识。基于对科学家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分析,杜威提出了思维五步法,他以... 教学的认识起点问题是物理教学的关键问题。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与之相应物理教学的认识起点是观察科学事实或积累感性认识。基于对科学家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分析,杜威提出了思维五步法,他以疑难的情境作为教学认识的起点。然而对学生而言往往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背景,难以产生疑难。现象学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胡塞尔认为人认识单个事物的前提是事先有一个场境,也即知识的产生背景,单个的认识对象在场境中才能得到凸显。据此,场境才是物理教学的认识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认识起点 现象学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意义与人的生存:卢梭儿童语言教育与现象学回溯
8
作者 杜战涛 李佳琪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论文的目的在于,从现象学视角对卢梭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进行回顾和展示并揭示其价值。卢梭对于语言的基本观点在于,语词只是符号,其意义来自于事物,并最终源自于人的生存处境。基于这种观点,卢梭的语言教育要从语言符号回到事物本身,回到... 论文的目的在于,从现象学视角对卢梭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进行回顾和展示并揭示其价值。卢梭对于语言的基本观点在于,语词只是符号,其意义来自于事物,并最终源自于人的生存处境。基于这种观点,卢梭的语言教育要从语言符号回到事物本身,回到对事物的亲身感知,回到现实利益与有用性,回到人的具体生存处境,回到生命—世界的关联方式,并最终回溯到人的实际意向。在卢梭看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儿童对语言意义的本真领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儿童语言教育 语言 意义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估弗雷格与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以逻辑学为视角
9
作者 喻郭飞 杜战涛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26-733,839,共8页
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都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潮进行了猛烈批判,引发了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的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 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都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潮进行了猛烈批判,引发了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的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的线索。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的复兴让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从逻辑学视角重估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把握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深入地思考"心理主义"的含义、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主义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渭北地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正鹏 高小宁 +3 位作者 杜战涛 胡杨 康振生 黄丽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4-178,共5页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苹果主产区腐烂病发生动态,于2009-2011年在渭北7个县区对不同树龄、不同品种的525个苹果园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果园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普遍,平均病株率55%、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1.5个、病情指数25、侧枝发病率1...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苹果主产区腐烂病发生动态,于2009-2011年在渭北7个县区对不同树龄、不同品种的525个苹果园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果园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普遍,平均病株率55%、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1.5个、病情指数25、侧枝发病率14%,年份间除侧枝外,其他发病率没有明显性差异。不同树龄的富士苹果树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树龄大发病严重,16~20a树龄比6~10a树龄的果园发病率和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分别高出58.89%和46.21%;富士、嘎啦和秦冠3个品种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差异显著,以秦冠发病最轻,且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也明显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地域富士发病情况差异显著,渭北台塬西部区的腐烂病发生最为严重,渭北台塬东部区次之,渭北高原沟壑区发病最轻;栽植密度对富士果园发病影响显著,栽植密度大的果园其平均病株率、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病情指数、侧枝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栽植密度小的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腐烂病 侧枝 栽植密度 渭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及分生孢子传播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杜战涛 李正鹏 +2 位作者 高小宁 黄丽丽 韩青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索苹果树腐烂病流行规律及生产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防治该病害。【方法】采用果园定点定期调查与分生孢子捕捉的方法,调查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动态及病斑周年扩展规律、分生孢子周年传播规律。【结果】苹果树腐烂病一年四季均... 【目的】探索苹果树腐烂病流行规律及生产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防治该病害。【方法】采用果园定点定期调查与分生孢子捕捉的方法,调查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动态及病斑周年扩展规律、分生孢子周年传播规律。【结果】苹果树腐烂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月调查都有新生病斑出现和老病斑的扩展,发病高峰期为11月、12月和翌年2月、3月,病斑扩展高峰期为3-5月。分生孢子在树冠高度以内周年均可传播扩散,传播高峰期为2-6月。【结论】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的关键时期应为6-9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腐烂病 新生病斑 病斑扩展 分生孢子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依照根据律到悬置根据律——论马里翁第三个还原的转向
12
作者 杜战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89,共7页
在胡塞尔的先验还原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他的第三个还原,并认为它实现了一种转向,即前两个还原为了寻求确定性而回溯到主体性,但主体性所具有的对象性与存在性视阈对现象造成限制,因而要推出第三个还原来排除这些在... 在胡塞尔的先验还原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他的第三个还原,并认为它实现了一种转向,即前两个还原为了寻求确定性而回溯到主体性,但主体性所具有的对象性与存在性视阈对现象造成限制,因而要推出第三个还原来排除这些在先的限制条件,让现象无条件地显示自身。在马里翁所说的这个转向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基本思维方式上的转向,即前两个还原依照于根据律,第三个还原排除了根据律。这是因为,对象性与存在性这些在先的限制条件是存在于主体性之中的,而主体性是前两个还原为现象寻找在先的根据或基础而回溯到的,其基本思维方式是根据律。由于根据意味着条件和限制,于是,为了让现象达到由其自身显示自身的无条件的现象性,第三个还原排除了一切预先加给现象的限制条件、根据或基础,因而从根本上排除了根据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据律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里翁第三个还原的提出及其简评
13
作者 杜战涛 《德国哲学》 2017年第2期211-227,235,共18页
马里翁认为,胡塞尔的还原引向了绝对的(被)给予性,但胡塞尔的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的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三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的悬置,... 马里翁认为,胡塞尔的还原引向了绝对的(被)给予性,但胡塞尔的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的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三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的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的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的第三个还原的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的也非存在论的,而是绝对的或无条件的,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的现象以现象学上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此在伦理生活中的自我完善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战涛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40,共9页
《存在与时间》主要是对此在伦理生活的描述。关于此在,海德格尔持的观点是完善论,确切地说,此在所要完善的是本真的自己。然而,此在的本真状态首先和通常是受物和常人遮蔽的。畏则具有揭示(还原)功能,在畏中,死亡的逆意向性构成了本真... 《存在与时间》主要是对此在伦理生活的描述。关于此在,海德格尔持的观点是完善论,确切地说,此在所要完善的是本真的自己。然而,此在的本真状态首先和通常是受物和常人遮蔽的。畏则具有揭示(还原)功能,在畏中,死亡的逆意向性构成了本真的此在,使此在得以认识到本真的自己。对于此在来说,这是被动发生的还原。但这只是认知上的还原。第二重还原是采取行动向本真自我的引回(还原)。但基于此在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此在对存在的归属关系,此在的最终完善是无法达成的,但它可以朝向最终的完善而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伦理 完善论 本真状态 双重还原
原文传递
基础存在论中的正义隐喻
15
作者 杜战涛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4-142,共9页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有一个关于此在与常人关系的隐喻:此在有一个自身,此在是其自身的拥有者,但常人却悄悄拿走了此在之自身,相应地,此在应从常人那里索回自身。这个隐喻是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式的隐喻。这个隐喻中的双方是不对称的:...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有一个关于此在与常人关系的隐喻:此在有一个自身,此在是其自身的拥有者,但常人却悄悄拿走了此在之自身,相应地,此在应从常人那里索回自身。这个隐喻是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式的隐喻。这个隐喻中的双方是不对称的:常人不是此在那样的具体存在者,而是日常存在方式或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框架。这一隐喻可以从现象学的现象、遮蔽、揭示和显示上得到理解,即,此在自身之被遮蔽,是由于它依照常人(而非依照自身)错误解释自身的结果。为了克服遮蔽,消极地说,它要破除依照常人解释自身的错误模式,积极地说,它要依照自身解释自身。这两个方面可以通过被动的揭示和主动的揭示,即认知的方式和行动的方式得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隐喻 此在 常人 遮蔽 揭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