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和西方儿童的社会行为及其社会接受性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陈欣银 Kenneth H.Rubin +2 位作者 李丹 李正云 李伯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7,共7页
612名中国儿童和296名加拿大儿童经“班级戏剧”量表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在中,加样本中含义相同的变量:亲社会性、攻击性和羞怯-敏感性。在加拿大样本中,羞怯-敏感性项目和孤立性项目聚合在一起,与同伴接受成显著负相... 612名中国儿童和296名加拿大儿童经“班级戏剧”量表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在中,加样本中含义相同的变量:亲社会性、攻击性和羞怯-敏感性。在加拿大样本中,羞怯-敏感性项目和孤立性项目聚合在一起,与同伴接受成显著负相关。与此相反,中国儿童的羞怯-敏感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与社会孤立性分离开来,而与亲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成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儿童 社会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75
2
作者 陈欣银 李正云 李伯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98-204,254,共8页
本研究应用科威和道吉(1983)的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对具有不同同伴关系的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与西方心理学文献一致,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于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和学... 本研究应用科威和道吉(1983)的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对具有不同同伴关系的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与西方心理学文献一致,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于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和学习困难。此外,被忽略儿童容易表现羞怯与焦虑行为,缺乏同伴之间的亲密感,而有争议儿童则具有积极和消极行为品质“两重性”。这一研究提供了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文化中的有效性的初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关系 社会行为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郑健成 潘洁 李伯黍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0-74,共5页
一、问题提出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本研究力求设置接近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情境,即把儿童置于将自己所喜欢的玩具(食物)给自己还是给别人玩(吃)的冲突情境中,去探究... 一、问题提出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本研究力求设置接近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情境,即把儿童置于将自己所喜欢的玩具(食物)给自己还是给别人玩(吃)的冲突情境中,去探究他们利他行为的发展,企图查明: 1.幼儿园和小学儿童利他行为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 2.在分物和选物行为中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3.儿童在假设情境中利他行为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他行为 行为一致性 问题提出 发展研究 实际生活 小学儿童 图片 实际情境 主要原因 下降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顾海根 岑国桢 +1 位作者 李伯黍 全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 《心理科学通讯》 1987年第5期3-8,66,共7页
用对偶故事直接询问2000名5、7、9、11、13岁汉族与七个少数民族儿童,对他们的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公正观发展上,对无意的人身伤害,各族儿童的反应基本一致,对有意的人格侮辱,各族儿童的反应差异显著... 用对偶故事直接询问2000名5、7、9、11、13岁汉族与七个少数民族儿童,对他们的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公正观发展上,对无意的人身伤害,各族儿童的反应基本一致,对有意的人格侮辱,各族儿童的反应差异显著.在惩罚观发展上,六个少数民族儿童主张强制性和可教性惩罚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汉族儿童.在公有观发展上,各族儿童之间的差异较大。各族儿童在以上三种道德判断反应上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儿童 反应差异 同质性检验 少数民族儿童 主要表现 比较研究 人数比例 蒙族儿童 道德发展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顾海根 李正云 李伯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8-12,17,共6页
本研究采用情绪归因判断作业考察120名4—10岁儿童在道德行为情境中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情绪归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匹配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都有一个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年龄倾向,但其转折年龄却... 本研究采用情绪归因判断作业考察120名4—10岁儿童在道德行为情境中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情绪归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匹配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都有一个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年龄倾向,但其转折年龄却受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具体匹配关系的影响而略有先后。性别因素不影响儿童的情绪归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情绪 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责任判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顾海根 岑国桢 李伯黍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共6页
自1985年起,我们在系统研究汉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对国内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见《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第5期)报告了各族儿童在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 自1985年起,我们在系统研究汉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对国内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见《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第5期)报告了各族儿童在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发展方面的研究结果,本报告将对各族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发展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身伤害 少数民族儿童 儿童道德判断 跨文化比较研究 责任判断 维吾尔族 跨文化研究 道德发展 惩罚 行为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伯黍 卢家楣 +2 位作者 程学超 张承芬 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 《心理科学通讯》 1984年第5期3-7,66,共6页
一、目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者较早开始研究的课题之一。已有的资料表明,这一课题的早期研究者美国巴恩斯(E·Barnes,1894,1902)和夏伦伯格(M·Scnal-lenberger,1894),曾分别采用问卷法和间接故事法,研究7... 一、目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者较早开始研究的课题之一。已有的资料表明,这一课题的早期研究者美国巴恩斯(E·Barnes,1894,1902)和夏伦伯格(M·Scnal-lenberger,1894),曾分别采用问卷法和间接故事法,研究7—16岁儿童对惩罚问题的看法。结果发现,在年幼儿童心目中,惩罚通常被认为是公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儿童 皮亚杰 故事法 课题 惩罚 教育学院 实验材料 中小学 早期研究者 百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 被引量:92
8
作者 陈欣银 李伯黍 李正云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9-336,共8页
追踪考察亲子关系、儿童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相互影响。亲子关系与儿童攻击性之间也具有相互作用。此外,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亲子关系呈现中等... 追踪考察亲子关系、儿童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相互影响。亲子关系与儿童攻击性之间也具有相互作用。此外,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亲子关系呈现中等程度的稳定性,而同伴接受性的稳定性取决于社会行为的维持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关系 社会行为 同伴接受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丹 李伯黍 《心理科学通讯》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8-13,64-65,共8页
200名幼儿园中班、大班和小学一、三、五年级被试每班40名,各均分成分物和选物两个对照组,在假设和实际两种情境中测查他们的利他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儿童的利他选择以及他们的利他观念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均随年龄... 200名幼儿园中班、大班和小学一、三、五年级被试每班40名,各均分成分物和选物两个对照组,在假设和实际两种情境中测查他们的利他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儿童的利他选择以及他们的利他观念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分物组与选物组被试的利他行为不论在假设情境还是在实际情境中均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幼儿园 三年级 大班 百分比 利他行为 小学 实际情境 玩具 利他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编制及常模制定 被引量:27
10
作者 顾海根 李伯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7-201,共5页
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量表共有四个地为故事,分别反映自由与自律、公与私、义与利、平等与公正四对道德冲突中的一对矛盾。常模样本系随机选取上海市区、郊区四所完全中学,每校从初一至高三年级各一个班共1324名学生。... 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量表共有四个地为故事,分别反映自由与自律、公与私、义与利、平等与公正四对道德冲突中的一对矛盾。常模样本系随机选取上海市区、郊区四所完全中学,每校从初一至高三年级各一个班共1324名学生。常模形式包括总分常模、P分常模和道德判断能力水平等级划分三种。其信度和效度均令人满意。本量表适用于12 ̄17岁青少年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判断能力 测验量表 常模 心理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3岁儿童利他观念发展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顾鹏飞 李伯黍 《心理科学通讯》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0-34,67,共6页
按条件选择、意向性、遵从、延迟满足、互换、相互对等、观点采择、利他行为等8类助人行为的认知因素,分别编拟8对对偶故事,测试5—13岁儿童129人(男女大致各半),取得了我国儿童利他行为认知判断的年龄差异和发展阶段特点。
关键词 儿童 二年级 幼儿园 四年级 阶段特点 小学 百分比 助人行为 观点采择 利他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儿童对公私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会昌 李伯黍 《心理学报》 1982年第3期318-325,共8页
培养儿童正确认识公与私的关系,促进公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有必要对不同年龄儿童理解公私关系,形成公有观念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发展的研究。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皮亚杰(J.Piaget)曾经研究的课题(1932)。
关键词 儿童 皮亚杰 损坏形式 故事 正确认识 判断能力 心理学 公物 行为 道德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岑国桢 李伯黍 《心理学报》 1982年第4期432-440,共9页
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明辨是非,是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皮亚杰(J.Piaget,1932)很早就证明儿童的道德判断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是,皮亚杰没有明确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 训练对 儿童道德判断 故事 实验组 短期训练 训练方法 皮亚杰 定向 意向性判断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正云 李伯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74-278,共5页
应用道德情绪归因和情绪/道德判断两项作业,研究120名4、6、8、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大多效4—6岁儿童对犯过者的成功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而大多数8—10岁儿童则体验消极的情绪。因而可观察到,我国儿童的道德情绪... 应用道德情绪归因和情绪/道德判断两项作业,研究120名4、6、8、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大多效4—6岁儿童对犯过者的成功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而大多数8—10岁儿童则体验消极的情绪。因而可观察到,我国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从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一般模式,发展的转折年龄大致在6岁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归因能力 结果定向 道德定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训练对儿童助人行为动机定向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丹 李伯黍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10,共5页
一、问题怎样通过教育或训练的途径,运用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促进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促使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应该说是一种有益而又必要的尝试。助人行为可以由不同的行为动机所引发,诸如义... 一、问题怎样通过教育或训练的途径,运用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促进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促使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应该说是一种有益而又必要的尝试。助人行为可以由不同的行为动机所引发,诸如义务感、负债感、服从权威的意愿、期望外在的奖赏或利他等动机。一些研究者认为,利他行为是动机水平最高的助人行为。D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训练 动机水平 心理特点 实验组 助人行为 行为动机 儿童 训练阶段 实验研究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的德育模式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伯黍 林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9-73,80,共6页
本世纪70年代末期,加裔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和他的大批追随者对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学习行为进行了研究。在大量的实证资料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他们指出,人并不象动物那样,单纯是外部影响的反应者,而是选择着、组织... 本世纪70年代末期,加裔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和他的大批追随者对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学习行为进行了研究。在大量的实证资料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他们指出,人并不象动物那样,单纯是外部影响的反应者,而是选择着、组织着并转变着作用于自己的外部刺激。他们强调替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学 德育模式 语词符号 理论体系 观察学习 榜样示范 学校德育工作 思维表征 行为目标 人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发展: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伯黍 李正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2-68,共7页
道德发展这一术语,毋庸置疑,是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学说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学说描述了道德认识结构不变序列的普遍发展过程。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柯尔伯格用他的毕生精力把这一学说精心构造并扩... 道德发展这一术语,毋庸置疑,是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学说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学说描述了道德认识结构不变序列的普遍发展过程。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柯尔伯格用他的毕生精力把这一学说精心构造并扩建成为一个包括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思维在内的庞大的研究综合体。本文拟对这一综合体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一番简要的评述,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 道德判断能力 伦理学 心理学 因果关系 教育学 道德认识 皮亚杰 学校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理学会举行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18
作者 李伯黍 卢家楣 +1 位作者 程学超 张承芬 《心理科学通讯》 1984年第5期14-14,共1页
1984年7月9日至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理学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参加大会的代表43名,听讲学员26名,大学生10名,其中有汉族和维吾尔、乌孜别克、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代表和学员。这次大会审议了新疆心... 1984年7月9日至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理学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参加大会的代表43名,听讲学员26名,大学生10名,其中有汉族和维吾尔、乌孜别克、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代表和学员。这次大会审议了新疆心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代表们对上届理事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自治区 乌孜别克 汉族 心理学会 维吾尔 会员代表大会 学术会议 乌鲁木齐市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心理学的一门新分支——德育心理学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伯黍 《心理科学通讯》 1981年第4期5-8,38+66,共6页
德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它正在迅速地发展成长。是什么原因使德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独立领域而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分支的?德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研究德育心理的方法又是什么?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 德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它正在迅速地发展成长。是什么原因使德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独立领域而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分支的?德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研究德育心理的方法又是什么?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些简单的介绍。一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对年青一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从来就是十分重视的。可是在十年浩劫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道德品质 心理学研究 思想品德教育 儿童 主要任务 规律性 教育实践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伯黍 岑国桢 +1 位作者 陈欣银 陈会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78-84,共7页
作为社会认知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探索道德的起源与发展,是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共同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探索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了解,而且,对于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 作为社会认知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探索道德的起源与发展,是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共同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探索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了解,而且,对于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也有益处。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皮亚杰在观察儿童的游戏中,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与意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接着,他将他的研究引进道德领域。他应用一套独特的“对偶故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儿童 发展研究 皮亚杰 道德发展 学校道德教育 中国儿童 道德判断 认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道德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