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人才》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21,共3页
Chinese Talents
二级参考文献11
1 程希.人才流失与新移民: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前往日本和欧洲的留学生[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4):17-25. 被引量:3
2 张秀明.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的回归及处境──根据归国留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2):51-63. 被引量:8
3 程希.留学生的滞留与中国政府的对策[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2):64-77. 被引量:11
4 程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选派留学生的政策沿革[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1):38-45. 被引量:5
5 朱玉贤.归国留学生待遇问题之我见[J] .神州学人,1995,0(9):24-24. 被引量:1
6 [8][11][16][24]David Zweig and Cheng Changgui. China' s Brain Drain to the United States: Views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the 1990s [M].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 ley, 1995.
7 许志怀,关键.四十年出国留学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神州学人,1989,.
8 杨力.生活在澳洲的上海留学生[J].上海侨报,1996,.
9 程希.上海市留学生新移民工作调查报告[J].侨联动态,1998,(11).
10 [28]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等.出国留学工作20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18
1 戈芝卉.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服务政策分析[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63-67. 被引量:12
2 袁祖望.诺贝尔科学奖获取特点及其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8-12. 被引量:7
3 于洪璋.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和“海归派”的状况调研报告[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18(1):6-10. 被引量:14
4 黄斌,钟宇平,孔繁盛.关于中国学生回国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新回归迁移经济学理论[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4):55-67.
5 陈婧.中国高层次人才海外流失的教育学反思[J] .学园,2013(18):18-19.
6 王学鹏.留学经历对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2):43-47. 被引量:1
7 袁祖望.高校若干司空见惯现象剖析[J] .高教探索,2001(1):72-75. 被引量:3
8 姬虹.留美科技人才资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4):135-144. 被引量:1
9 董普,滕宇,祖园.中英会计本科教育比较研究——以中英5所高校为例[J] .财会通讯(上),2015(12):114-115. 被引量:3
10 董普,成慧君,庞一楠.中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比较研究——以中美7所知名高校为例[J] .财会月刊(下),2015,0(1):120-123.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95
1 冬去春来.海归创业不是“时尚”[J] .科技创业,2004(1):23-23. 被引量:1
2 嵇立群.中关村园区的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J] .人才开发,2003(3):44-45. 被引量:2
3 姚蕾.爱拼才会赢——一个海归族的创业故事[J] .成才与就业,2003(8):12-13. 被引量:1
4 曲力秋.聚焦“海归派”——扫描“海归派”:破解归国学子创业之谜[J] .中国青年研究,2001(2):4-8. 被引量:3
5 冯冰,冯婧坤.新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高校海归族的生存策略研究[J] .文化艺术研究,2009,2(5):29-37. 被引量:4
6 韦英思,黄鹏,冯秀琴.做好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的思考[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5(3):32-35. 被引量:7
7 王晓莺.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的现状 及工作思路[J] .人才开发,2003(1):24-27. 被引量:7
8 李景忠.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的理论探讨[J] .理论前沿,2005(6):16-17. 被引量:3
9 闫小培,毛蒋兴,王中民,徐海蓉,杨国成.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与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 .中国发展,2004,4(4):54-58. 被引量:2
10 厉宁,沈超,周笑足.留学人员运用知识产权创业态势分析及对策探讨[J] .知识产权,2005,15(5):31-3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2
1 于洪璋.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和“海归派”的状况调研报告[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18(1):6-10. 被引量:14
2 陈晶瑛,单明.广东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91-93. 被引量:3
3 许仪.高校新一代青年留学回国教师的特点及其管理对策[J] .科学咨询,2011(5):56-57.
4 赵燕玲.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探略[J]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7):134-137. 被引量:6
5 何蓓.留学归国人员的逆文化冲突研究综述[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1):47-53. 被引量:1
6 白丽英,吴秋明.海归人才心理资本模型构建和引进策略分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67-170. 被引量:4
7 黄远卿.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和对策探究[J] .昌吉学院学报,2013(3):32-37. 被引量:5
8 许书颖.浙江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文化差异敏感度研究及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2015(23):280-282. 被引量:4
9 李雯.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67-75. 被引量:3
10 朱金生,陈丽丝,蒋武.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海归创业研究进展综述[J] .管理现代化,2021,41(4):116-120.
二级引证文献40
1 李奕嬴,朱军文.海归青年教师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时间差异的实证研究[J]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22(1):231-251. 被引量:1
2 彭靖,邓智平.海归人才与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326-328. 被引量:1
3 张蕴.上海市旅游专业大专毕业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1):19-21.
4 申俊喜.“海归”创业引领产业升级[J] .现代经济探讨,2007(10):60-63.
5 邵金菊,刘冬林,张少杰.宁波主导产业发展对归国留学人才的需求调查与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2008,20(8):81-85. 被引量:3
6 姜文,崔庆玲.国际留学教育与人才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7(9):110-112. 被引量:4
7 孙怡.海外归国者原文化不适应的主客观原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510-1512. 被引量:3
8 王飞绒,梁萍平.海归不同创业阶段的嵌入性研究[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11(8):80-83.
9 贾辉.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就业难成因分析与建议——基于北京市的调查分析[J] .现代经济探讨,2012(11):37-41. 被引量:7
10 王军为.加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思考[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6):377-379. 被引量:1
1 湖南省委统战部课题组.归国留学人员群体特点[J] .四川统一战线,2003,0(12):4-4. 被引量:1
2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课题组,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课题组.关于在沪归国留学人员状况及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的调研[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33-38. 被引量:2
3 林雪.“海龟”为何变“海带”——透视归国留学人员就业现状[J] .中外书摘,2006(6):38-41.
4 钮永梁.关于发挥留学人员和新移民作用的几点思考[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Z1):85-87.
5 福建师大归国留学人员基本情况及思考[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14-17. 被引量:2
6 陈秀明,汪键鹏,陈亭桦.“海归时代”市场缘何囤积“海待”?[J] .出国与就业(出国专辑),2007,0(2):11-24.
7 李莺燕.搜索精英[J] .企业研究,2002,0(6X):22-23.
8 京、沪、深、穗觅才政策比[J] .成才与就业,2002(3):18-18.
9 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背景[J] .中华儿女,2008,0(1):27-27.
10 许睢宁.欧美同学会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9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