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定义“谁配为人”的种种知识机制中,文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文学叙事在经验化语义关系的编织中,创造了种种人作为主体的隐喻,将人与“非人”的差异潜移默化地转为不证自明的经验性常识。不过,新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网络媒介等)对生活的渗透和思想层面“后人类”理论的出现,带来了对人和“非人”关系问题的重新思考。正如福山所言:“某种程度上,现代自然科学合力拓展了‘谁配称为人类’的观点,因为它试图证实,人类大多数的显著差异更多是由于习惯而非本性造就的。”
出处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Southern Cultural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