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舞台之上的诗意演绎——话剧《索爱》观后
Poetic Interpretations on Stage—A Review of the Play Searching for Lo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话剧《索爱》的诗意演绎由剧本和舞台两部分共同完成,内容和形式有机地构成了话剧的诗意叙事。剧本追求诗意真实,蕴含诗性智慧,对生活进行了诗化提炼,奠定了话剧诗意叙事的基调。舞台借助各种技术手段,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剧本的诗意指令进行了准确传达与补充阐释。话剧《索爱》改编自同名电影剧本,此次编创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对传统诗性的强化,也是对当代戏剧艺术的探索。
作者
王莎
Wang Sha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处
《粤海风》
2024年第3期13-19,共7页
关键词
话剧《索爱》诗化现实主义
剧本指令
舞台叙事
双重意义
分类号
J824 [艺术—戏剧戏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田本相.
论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及其流变[J]
.文学评论,1993(2):5-15.
被引量:19
2
柯汉琳.
五四时期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J]
.文学评论,2007(3):56-60.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钱玄同.《寄陈独秀》[J].新青年,(1917).
2
余上沅.《一个半破的梦》[N].《晨刊副镌》,1926年9月23日.
3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4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J].新青年,3.
5
余上沅.《中国戏剧的途径》,《余上沅戏剧论文集》第201—206页,第205页,第206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6
郭沫若:《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三个叛逆的女性》,上海光华书局,1926年
7
[日]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中译本,陈秋峰、杨国华译,第52页
8
郭沫若:《孤竹君之二子·序话》,《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38页
9
《茅盾评论文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页
10
田汉.《新罗曼主义及其他》[J].少年中国,1920.
共引文献
18
1
何菲菲.
论于伶戏剧的诗性特征[J]
.社会科学家,2023(8):117-123.
2
康久凌.
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特点[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84-85.
被引量:2
3
施旭升.
民族化:悖论与抉择——从民族文化传统看话剧与戏曲的个性生成[J]
.戏剧艺术,2002(3):21-27.
4
杨文华.
中西戏剧现代化进程比较[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6):77-83.
被引量:1
5
杨文华.
简论戏曲与话剧的“杂合”、“融合”和“整合”[J]
.晋阳学刊,2005(1):93-98.
被引量:1
6
宋宝珍.
“危机”与“转机”中的戏剧思辨 改革开放30年戏剧理论与批评浅谈[J]
.中国戏剧,2009(3):4-8.
7
陈爱国.
现代戏剧改写中的实用功利主义[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14.
8
袁联波.
传统话剧的模式化与新时期话剧文体变革的发生[J]
.戏剧文学,2009(12):4-8.
被引量:2
9
陈爱国.
现代戏剧改写中的实用功利主义[J]
.剧作家,2010(1):128-133.
10
兰天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J]
.神州民俗,2013(16):94-96.
1
朱克贤,周奇,冉瑞丹,杜鹃,陈东,沈鑫.
爱壮与国光甲复配在柴胡拔节期使用的安全性及控旺效果试验[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3):153-155.
2
汤灵杰(摄影).
好奇聊聊爱[J]
.时尚芭莎,2022(17):134-139.
3
王良杰.
家有灰宝[J]
.当代小说,2023(7):79-80.
4
侯可心.
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中“小人物”的舞台叙事[J]
.四川戏剧,2024(3):53-56.
5
杜思亮.
论尤里·布图索夫戏剧作品中舞台叙事的“互动性”特征——以《海鸥》为例[J]
.四川戏剧,2024(4):71-75.
6
唐萍.
坚守与突围——当代陕西艺术的审美形态[J]
.西部文艺研究,2022(3):124-128.
7
马银琴.
中国期“诗”的“歌化”与“歌”的“诗化”[J]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41(6):65-66.
8
赵轩.
中国传统诗性批评思维的光影见证——论20世纪30年代前的“观影诗”[J]
.当代电影,2024(1):86-94.
9
潘盼.
论中国古典舞“身韵”与黄梅戏“身段”的互通与融合[J]
.黄梅戏艺术,2024(2):47-49.
10
王鑫月,贾雯鑫.
身体的诗化与哲思的显化——《只此青绿》的“双创”特征[J]
.尚舞,2024(10):69-71.
粤海风
202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