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劳工群体在20世纪20、30年代初登银幕时,看似被整合在阶级斗争与革命反抗的表述中,实际上缺乏统一的意识形态规约,电影对其表述十分混杂、模糊。“五四”前后滥觞的“劳工神圣”口号引发了社会的探讨,知识分子以此开始对劳工群体及其现实问题主动关注与思考,并反映于电影创作。本文对这一现象的梳理,希望能够提供一种超越固有的阶级斗争意识来阐释早期电影中劳工以及产业工人角色的可能。在“十七年”劳工或工人角色序列被电影纳入“工业题材”之前的历史时期,他们成为不同思想群体与力量投射各自意识追求的载体,被注入了不同的含义与想象。
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100,共9页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