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成都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被引量:
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针对成都市玉米、大豆当前的生产形势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原理和技术措施,并对技术的应用结果进行了分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高产出、可持续的栽培模式,一方面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的同时,改善鲜食玉米的商品性,丰富城市人民的菜篮子。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保障粒用玉米不减产,增加大豆的产出,缓解大豆供需矛盾,提高种植收益。
作者
孙加威
郎梅
机构地区
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出处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第12期23-25,共3页
Sichu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套作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6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11
同被引文献
161
引证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236
参考文献
10
1
罗万宇,唐庄峻,任永福,杨文钰,王小春.
带宽、行比对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群体产量效益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37(4):442-451.
被引量:19
2
陈平,杜青,庞婷,付智丹,杨燕竹,刘佳,帅鹏,孙丽霞,张瑞娣,杨文钰,雍太文.
根系互作强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作物根系分布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36(1):28-37.
被引量:13
3
杨文钰,杨峰.
发展玉豆带状复合种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1):3748-3750.
被引量:78
4
杨文钰,张含彬,牟锦毅,任万军,雍太文,李兴佐,陈平,陈文.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06(5):43-44.
被引量:37
5
何春萌,熊磊,任晓波,冯生强,张先德,陈志和,岳军.
鲜食玉米与菜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2018(2):18-19.
被引量:5
6
刘卫国,邹俊林,袁晋,蒋涛,武晓玲,杨文钰.
套作大豆农艺性状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36(2):219-223.
被引量:26
7
邹俊林,刘卫国,袁晋,罗玲,蒋涛,邓榆川,陈雪飞,杨晨雨,杨文钰.
边际效应对带状套作大豆表型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37(5):661-668.
被引量:8
8
杨峰,崔亮,黄山,刘卫国,雍太文,杨文钰.
不同株型玉米套作大豆生长环境动态及群体产量研究[J]
.大豆科学,2015,34(3):402-407.
被引量:28
9
杨文钰.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J]
.四川农业科技,2010(10):18-19.
被引量:12
10
刘鑫,陈小容,雍太文,宋春,刘卫国,王小春,杨峰,武晓玲,杨文钰.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5):104-109.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16
1
佟屏亚.
试论耕作栽培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J]
.耕作与栽培,1993,13(4):1-7.
被引量:19
2
佟屏亚.
我国耕作栽培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J]
.耕作与栽培,1994,14(4):1-5.
被引量:35
3
刘建丰,陈立云,陈光辉,刘利群,孟秋成,李春庚.
杂交水稻试验小区边际效应的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1):1-4.
被引量:3
4
杨文钰,张含彬,牟锦毅,任万军,雍太文,李兴佐,陈平,陈文.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06(5):43-44.
被引量:37
5
张晓艳,杜吉到,郑殿峰,冯乃杰,张玉先,梁喜龙,丁希武.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161-163.
被引量:35
6
雍太文,任万军,杨文钰,樊高琼,牟锦毅.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J]
.耕作与栽培,2006,26(6):48-50.
被引量:49
7
焦念元,陈明灿,付国占,宁堂原,王黎明,李增嘉.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变化[J]
.作物杂志,2007(1):34-35.
被引量:28
8
郁进元,何岩,赵忠福,王栋.
长宽法测定作物叶面积的校正系数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7,35(2):37-39.
被引量:98
9
欧志宏,李为龙.
不同种植制度的经济效益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初步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7(3):74-75.
被引量:8
10
王竹,杨文钰,吴其林.
玉/豆套作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7,33(9):1502-1507.
被引量:89
共引文献
211
1
黄义春,李明珠.
临清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成效[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0):85-87.
被引量:5
2
赵建亚,赵扬,王小波.
泗洪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高效种植关键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2021(1):76-78.
被引量:12
3
何川,史抒,何畅,蒲全波,郑祖平,李钟.
寡照地区麦/玉/豆三高三省配套栽培新模式[J]
.耕作与栽培,2006,26(6):51-52.
4
王竹,杨文钰,吴其林.
玉/豆套作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7,33(9):1502-1507.
被引量:89
5
雍太文,杨文钰,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
发展套作大豆,促进四川大豆产业发展[J]
.作物杂志,2007(6):5-8.
被引量:28
6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
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
.大豆科学,2008,27(1):1-7.
被引量:186
7
胡应锋,王余明,王西瑶.
马铃薯大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4):111-114.
被引量:23
8
刘代惠,罗阳春,何川.
西南丘陵寡照区玉米减灾防御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2009(4):138-139.
被引量:4
9
樊高琼,杨文钰,雍太文,郑亭,任万军,王小春,龚德洪,董云章,陈敏.
不同前作对套作小麦花后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7(2):137-140.
被引量:4
10
吴迅,张明荣,吴海英,黄玉碧,刘国林,杨克相.
我国南方耐荫大豆的现状及前景[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5):148-15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61
1
刘江红.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2023(8):13-16.
被引量:5
2
邹灿,刘飞.
浅谈丘陵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47-48.
被引量:14
3
赵建亚,赵扬,王小波.
泗洪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高效种植关键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2021(1):76-78.
被引量:12
4
林绍森,唐永金.
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分析[J]
.大豆科学,2007,26(2):149-153.
被引量:14
5
林相峰,邹林,叶明宇.
约翰迪尔1820型气力式免耕变量播种机[J]
.现代化农业,2005(8):26-26.
被引量:5
6
宋耀远.
大豆玉米标准化施肥技术[J]
.现代化农业,2006(5):15-16.
被引量:3
7
杨文钰,张含彬,牟锦毅,任万军,雍太文,李兴佐,陈平,陈文.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06(5):43-44.
被引量:37
8
吴海英,张明荣.
幼林间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
.大豆通报,2007(1):3-4.
被引量:2
9
胡应锋,王余明,王西瑶.
马铃薯大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4):111-114.
被引量:23
10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张亚飞,徐礼华.
玉/豆套作模式下玉米播期与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09,28(3):439-444.
被引量:39
引证文献
27
1
马永升,胡乔永,黄正强,黎官军.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比试验[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2):17-20.
被引量:5
2
邹灿,刘飞.
浅谈丘陵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47-48.
被引量:14
3
杨科,徐红丽,许靖宜,杨新田,吴玲玲,杜永娜.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产量与效益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7):40-42.
被引量:60
4
廖明山,曾林,戈芹英,宋云飞.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间作大豆示范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9):35-37.
被引量:4
5
张晓,李闻珠,周发瑞,宁孝勇.
适宜四川达州地区的大豆种植模式探讨[J]
.中国种业,2021(12):59-62.
6
刘波,梅林森,罗俊,刘宇,叶江红,郭佳.
四川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模式机械种植研究[J]
.四川农业科技,2022(4):14-16.
被引量:9
7
杜勇芝,汪宏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J]
.南方农机,2022,53(14):93-95.
被引量:30
8
朱爱英,黄开.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2(12):78-80.
被引量:12
9
陈西凡.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应用综述[J]
.种子科技,2022,40(14):33-35.
被引量:45
10
罗熙芬.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2(16):59-61.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236
1
赵明杨,李康,林莉,李莲,吴秀琴,黄明刚.
不同施肥方式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益比较[J]
.新农民,2024(23):45-47.
被引量:1
2
张洁华.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推广研究[J]
.新农民,2024(12):50-52.
被引量:1
3
杨嫣.
浅谈山区或丘陵地带玉米高产种植技术[J]
.新农民,2024(10):75-77.
4
刘小妮.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J]
.新农民,2024(6):88-90.
5
李博宇,王阳峰,杨飞,赵建兴.
陕南马铃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复合种植关键技术及推广建议[J]
.基层农技推广,2024(6):101-105.
被引量:1
6
陈爽.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对大豆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2024(4):14-17.
7
叶世青.
赣南大豆种植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2024(3):57-59.
被引量:1
8
马永升,胡乔永,黄正强,黎官军.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比试验[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2):17-20.
被引量:5
9
黄义春,李明珠.
临清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成效[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0):85-87.
被引量:5
10
姜莎莎.
同一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大豆、玉米品种搭配对作物产量及经济价值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2023(7):8-11.
被引量:9
1
王静,苏东涛,李娜娜.
不同玉米品种与大豆带状复种模式氮素吸收利用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20(19):18-24.
被引量:3
2
王富兰,廖碧珍,张榆,胡燕,王丽,王琳.
新冠疫情期基于5G网络的《妇产科护理学》“1+2+N”教学模式实践[J]
.激光杂志,2020,41(12):196-198.
被引量:4
3
彭兆媛.
探索监督新路径 保障工程好廉洁——千岛湖配水工程建设中纪检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浙江水利科技,2020,48(6):20-21.
被引量:1
4
李洪梅.
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技术应用[J]
.农业知识,2020(24):59-61.
5
王强,缪其松.
大棚西瓜—豇豆—莴笋周年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J]
.蔬菜,2020(12):41-44.
被引量:2
6
吴淑芳.
草莓日光温室优质安全栽培技术[J]
.蔬菜,2020(12):38-41.
被引量:1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