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基于粮食发展指数的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变化和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分析近9年我国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基础上,构建粮食发展指数模型,计算我国省级单位的粮食发展指数,比较不同省级单位在粮食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并针对不同变化原因提出建议与对策。结果表明:(1)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00 kg的营养安全要求,粮食供需处于低水平的紧平衡状态下;(2)粮食发展水平最高的4个省级单位,区域粮食播种面积、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提高较快,2011年人均粮食产量为营养安全标准的2.26倍,为国家粮食生产和提供余粮作出重大贡献;(3)粮食发展水平居中的10个省级单位,在粮食播种面积、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人均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增长速度均处于中等水平,人均粮食产量略有盈余。此区今后在播种面积提高方面潜力有限,增产方面须要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在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提高上实现突破,才有望在今后的粮食生产中提高本区的地位和作用;(4)粮食发展水平最低的17个省级单位,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提高速度较低,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总体较低,其中较多单位人均粮食产量呈减少态势。这17个省级单位2011年人均粮食仅为251 kg,远远低于营养安全要求,须大量由外区调入粮食。此区人口稠密,今后在播种面积提高方面潜力有限,增产方面由于基数较低,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大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是提高粮食自给程度,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途径。
作者 张晶
机构地区 德州学院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57-261,共5页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金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编号:BS2010SF00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二级参考文献97

共引文献497

同被引文献61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7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