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对于制茶以及饮茶已经具有了几千年之久的历史。而正是这种特点,使我国的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茶叶的质量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文中,将就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作者
李云香
付建明
机构地区
云南省景洪市农业局经济作物工作站
出处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5年第2期232-232,共1页
Beijing Agriculture
关键词
茶叶
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编码体系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姚清华,张居德,苏德森,颜孙安,林虬.
福建省茶叶主产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与隐患点比较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2014,29(4):393-397.
被引量:8
2
张丽仙,朱昌杰,胡武祥.
歙县茶产业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10-311.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丁勇,张必桦,周坚.
茶叶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体系的构建[J]
.广东茶业,2010(1):10-14.
被引量:13
2
田雪飞.
株洲县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茶叶通讯,2011,38(1):32-34.
被引量:1
3
张文锦,王峰,翁伯琦.
中国茶叶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及保障体系构建[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4):27-31.
被引量:24
4
李月珍.
安溪县茶叶农残控制的做法[J]
.中国茶叶,2013,35(2):26-27.
被引量:3
5
张居德,张婷.
论宁德市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J]
.福建茶叶,2013,35(2):39-40.
被引量:5
6
于国光,张志恒,杨桂玲,郑蔚然,徐丽红,蔡铮.
茶叶中农药残留指标新变化及其应对措施[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3):35-38.
被引量:2
7
沈周高,江稳华,方世辉.
安徽歙县黄山白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36-40.
被引量:10
8
胡武祥.
劳动输出型地区茶叶生产现状及结构调整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7):106-106.
被引量:3
9
高海燕.
关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探讨[J]
.广东茶业,2013(3):10-12.
被引量:3
10
余根梅.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4(7):85-86.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7
1
龚艳,顾宝根,邢美华,刘建华,彭立军,胡定金.
湖北省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控制对策分析[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6):11-14.
被引量:4
2
叶小辉,高香凤,江铃,陈百文,郑廼辉.
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发展现状、问题及保障体系构建[J]
.福建茶叶,2016,38(12):3-4.
被引量:5
3
苏宝财,陈文盛,林锦彬.
茶农对茶园生态功能的认知及支付意愿——以福建茶叶主产区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1):28-32.
被引量:3
4
徐田华.
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茶叶通讯,2016,43(4):55-58.
被引量:4
5
费仁雷,张化平,刘岚,张滢,王倩,张雅静,李婧.
宜昌茶叶中农药残留监测及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14):3870-3874.
被引量:5
6
周爱珠.
茶叶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茶农行为视角[J]
.池州学院学报,2019,33(2):47-49.
被引量:2
7
何肖云,饶秋华,刘兰英,傅建炜.
福建特色茶叶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20,35(1):28-3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2
1
Rolando S, Renzo A. Testing improvements in the choco- late traceability system: Impact on product recall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 J ]. Food Contr, 2012, 23 ( 1 ) : 221 - 22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2005--2009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本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Regattieri A, Gamberi M, Manzini R. Traceability of food products: Gener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J]. J Food Eng, 2007, 81:347 -35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12904--2008商品条码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30947--2014罐装冷藏蟹肉[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8284--2000快速响应矩阵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7
张朝华.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下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构——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
.甘肃社会科学,2009(2):242-245.
被引量:34
8
周灼能,蔡银笔,黄梅兰,林荣溪.
质量追溯系统在乌龙茶产品中的应用[J]
.中国茶叶,2014,36(7):4-6.
被引量:6
9
文美英,朱堂峰,冯凯.
浅谈可追溯技术在生猪屠宰加工中的应用[J]
.肉类工业,2014(12):52-55.
被引量:1
10
申艳光,马高庭,蒋万春.
肉鸡产品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的设计[J]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4):974-97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沈俊炳.
基于EAN码与QR码联用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在蟹肉罐头加工中的应用[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14-1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李鑫,黄登宇.
追溯技术在食品追溯体系中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5):1903-1908.
被引量:12
1
张圣轩,衡永志.
浅谈霍山县茶叶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思路[J]
.茶业通报,2012,34(2):91-92.
被引量:2
2
郑小林,卢林纲,汪自强.
大豆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2012,53(4):439-442.
被引量:1
3
林燕,齐川,孟月志.
丽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浙江农业科学,2016,57(7):1134-1136.
4
刘凡华.
浅析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与普及推广措施[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8):90-90.
被引量:4
5
张丽霞.
兰州高原夏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构建与可行性分析[J]
.长江蔬菜,2011(15):1-2.
被引量:6
6
陈丽琳,喻法金.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探析[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62-65.
被引量:21
7
潘翔翔,陈鹏程,郑建鹏.
瑞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
.温州农业科技,2016,0(4):44-45.
被引量:2
8
谢德炳.
农业部乌龙茶可追溯体系项目落户安溪[J]
.茶叶世界,2009(15):10-10.
9
乔维德.
基于AHP和ANN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研究[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2):1-4.
被引量:6
10
陈宗懋院士赴闽开展现代茶产业发展专题调研[J]
.中国茶叶,2010,32(11):46-46.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