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卞之琳诗作的文化——诗学阐释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在简述以往卞之琳研究的成绩与局限之后,从卞之琳所置身的文化语境、个人诗学语境—文化诗学渊源、成长环境出发,具体分析了卞之琳诗的境界和文化意蕴,进而从融合中西诗学的总体视野,揭示了卞之琳诗作意好奇的艺术精神和互文性策略等艺术造诣。
作者
王攸欣
机构地区
中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2-145,共14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卞之琳
诗学
语境
作意好奇
互文性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0
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74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32
1
赵毅衡.《读卞之琳》(1984),收入《豌豆三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王瑶文集》第3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3
《雕虫纪历·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5,446页.
4
《雕虫纪历·自序》,《雕虫纪历(1930-1958)》,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5
王攸欣.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红楼梦》根要——为纪念《红楼梦评论》发表110周年作[J]
.曹雪芹研究,2014(4):6-23.
被引量:13
6
王攸欣.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价值体验[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223-227.
被引量:6
7
《卞之琳译文集》上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8
卞之琳.《新文学与西洋文学》,原载《世界文艺季刊》第1卷第1期,1945年.
9
卞之琳,解志熙.
卞之琳集外文辑校录[J]
.现代中文学刊,2011(1):67-75.
被引量:1
10
《卞之琳文集》中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6页.
二级参考文献
50
1
任继愈.
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J]
.哲学研究,1961(2):58-71.
被引量:15
2
陈仁仁.
齐物·齐言·齐论——“齐物论”也释[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1):16-21.
被引量:6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8、324页.
4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459页.
5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07页.
6
.《齐物论》.,.
7
《淮南子》.
8
《逍遥游》.
9
崔大华编纂.《庄子岐解》,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10
崔大华编纂.《庄子岐解》,屠友祥编纂《言境释四章》附录《庄子齐物论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版.
共引文献
74
1
周泉根.
“可以兴”才“可以群”——论“京派”的美学救溺观[J]
.文艺争鸣,2004(5):47-50.
被引量:3
2
陈太胜.
梁宗岱的形式主义新诗理论[J]
.文艺理论研究,2004(5):28-34.
被引量:2
3
张林杰.
都市文化环境与三十年代诗歌审美视野的变迁[J]
.文学评论,2004(6):110-117.
被引量:2
4
张林杰.
20世纪30年代诗人的读者意识与诗歌的交流危机[J]
.江汉论坛,2005(10):110-114.
被引量:1
5
高玉.
当代诗歌写作及阅读中的“反懂”性[J]
.文艺研究,2006(3):14-22.
被引量:6
6
陆红颖.
现代派情诗的古典底蕴[J]
.文学评论,2006(4):84-90.
被引量:3
7
郑薇.
神话重构: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时间维度[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171-181.
被引量:4
8
高恒文.
现代的与古典的——论废名的诗[J]
.文艺理论研究,2006(6):109-113.
被引量:3
9
姜涛.
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课堂与新诗的历史讲述[J]
.学术月刊,2007,39(1):97-104.
被引量:9
10
王兆胜.
林语堂与中国旧体诗词[J]
.人文杂志,2007(1):78-8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2
1
王攸欣.
穆旦晚年处境与荒原意识——以《冬》为中心的考察[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62-78.
被引量:8
2
王攸欣.
文学生存论[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1):20-27.
被引量:7
3
贝京,王攸欣.
大钧无私力 万理自森著——论《红楼梦》的复调性[J]
.红楼梦学刊,2008(5):257-272.
被引量:5
4
王攸欣,龙永干.
潜隐与超越──冯至《十四行集》之传统根脉发微[J]
.文学评论,2009(2):165-170.
被引量:5
5
王攸欣.
论朱光潜之学术品格[J]
.中国文化研究,2013(1):53-65.
被引量:2
6
王攸欣.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论要[J]
.浙江学刊,2014(4):68-78.
被引量:8
7
贝京,王攸欣.
论《红楼梦》女儿观的多重人性、文化内蕴[J]
.红楼梦学刊,2014(5):216-233.
被引量:5
8
王攸欣.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价值体验[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223-227.
被引量:6
9
雷达.
物化时代的精神拷问及其它——关于《活着之上》[J]
.湖南文学,2015,0(4):159-160.
被引量:2
10
陈晓明.
为时代写真,为文人立命——评阎真新著《活着之上》[J]
.湖南文学,2015,0(4):163-16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王攸欣.
再论新文化观及《红楼梦》根要——兼答树玄先生[J]
.曹雪芹研究,2016(2):135-148.
被引量:5
2
王攸欣.
当代中国人生存失范的峻切书写——新文化观与文学生存论观照下的《活着之上》[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4):151-155.
二级引证文献
5
1
王攸欣.
当代中国人生存失范的峻切书写——新文化观与文学生存论观照下的《活着之上》[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4):151-155.
2
王攸欣.
庄子“至人无己”境界及体道体验之共通特征[J]
.求索,2017(1):86-99.
被引量:8
3
树玄.
再评王攸欣先生的“《红楼梦》根要”[J]
.曹雪芹研究,2017(4):173-187.
4
王攸欣.
新的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民族生存战略及其评价——新文化观观照下的新文化运动[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1):159-167.
被引量:1
5
王攸欣.
视域融合下《庄子》之先秦诠评论要[J]
.长江学术,2018(2):59-67.
1
叶铸漩.
人的诗经——一个概念的重构[J]
.陇东学院学报,2011,22(3):23-27.
2
霍俊明.
当粮食没有转化为酒(反方)——关于影白的诗[J]
.诗刊,2014(10):9-11.
3
郑家建,赖建玲.
悲欣交集——《朝花夕拾》的情感结构[J]
.东南学术,2011(6):244-257.
被引量:1
4
陶陶.
先秦两汉诗学阐释批评的言美话语[J]
.湖北社会科学,2006(3):111-113.
5
李卫华.
华裔美国文学的互文性策略之解构与建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169-171.
6
石了英.
如何理解“中国抒情诗”论叶维廉的中国诗学阐释旨趣[J]
.中外诗歌研究,2015(4):22-23.
7
叶当前.
《楚辞》经典离别诗句的诗学阐释及其影响[J]
.武陵学刊,2010,35(5):113-117.
8
李光生.
去意尚味——南宋中后期诗学阐释论[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82-86.
9
张天佑.
唐祈诗歌的民族文化空间营造与民族诗学阐释[J]
.诗探索,2015(7):130-138.
被引量:2
10
戴云波.
略谈《廿四诗品》诗学阐释中的语言运用[J]
.当代修辞学,1999(4):37-3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