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兴”才“可以群”——论“京派”的美学救溺观
被引量:3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50,共4页
参考文献18
-
1朱光潜.《我对于本刊的意见》[A]..《朱光潜与中国现代文学》[C].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330页.
-
2朱光潜.《论小品文》[A]..《朱光潜批评文集》[C].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40-41页,357页.
-
3鲁迅.《小品文的危机》[A]..《鲁迅全集》[C].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版.第501页.
-
4沈从文.《窄而霉斋闲话》[A]..《沈从文文集》:第12卷[C].花城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96页.
-
5.《(边城)题记》[A].沈从文.《沈从文批评文集》[C].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234页.
-
6沈从文.《元旦致(文艺)读者》[N].《大公报》,1934年1月1日.
-
7朱自清.《那里走》[A]..《朱自清传》[C].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版.第133-136页.
-
8沈从文.《论技巧》[A]..《沈从文批评文集》[C].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276页.
-
9朱光潜.《谈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A]..《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
10朱自清.《低级趣味》[A]..《朱自清作品精选》[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28页.
共引文献58
-
1秦林芳.乡间“画廊”中的人性之光——论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乡土散文的思想倾向[J].思想战线,2001,27(6):90-94. 被引量:2
-
2邱艳萍.暗夜独行——1938—1949年的沈从文精神及心理状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6):139-143. 被引量:2
-
3王嘉良.论“浙江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学意义[J].文学评论,2002(3):120-128. 被引量:2
-
4陈太胜.梁宗岱的形式主义新诗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4(5):28-34. 被引量:2
-
5王嘉良.文学思潮视野中的启蒙话题——论“五四”文学的启蒙现实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4(6):94-99. 被引量:3
-
6闵建国.沈从文“弃文”透视[J].晋阳学刊,2005(5):103-106.
-
7李俊国.文学审美者的审美救世之途——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征与功能悖论[J].江汉论坛,2005(10):118-122.
-
8秦林芳.从圈内到圈外——论抗日战争前后李广田思想的嬗变[J].思想战线,2006,32(5):114-119. 被引量:3
-
9罗执廷.“长篇”与“成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情结”[J].文艺争鸣,2006(5):108-111. 被引量:3
-
10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旧体诗词[J].人文杂志,2007(1):78-8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63
-
1文学武.京派小说的文体特征[J].学术月刊,1998,30(11):79-85. 被引量:2
-
2黄德志.论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作家的话语立场[J].文艺争鸣,2002(4):34-38. 被引量:3
-
3许道明.京派文学:在现代与传统之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5(4):83-87. 被引量:3
-
4周海波,杨爱琴.黄昏里的生命独语——京派文学创作的一个侧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37(6):71-74. 被引量:3
-
5李俊国.“京派”“海派”文学比较研究论纲[J].学术月刊,1988,20(9):43-50. 被引量:5
-
6李俊国.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思想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1988(1):175-192. 被引量:24
-
7吴福辉.京派海派小说比较研究[J].学术月刊,1987,19(7):45-50. 被引量:13
-
8王嘉良.略说“京派”与“京派作家”萧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7(3):23-27. 被引量:8
-
9李德.论京派抒情小说的民族特征[J].中国文学研究,1988(2):73-82. 被引量:5
-
10范培松.论京派散文[J].文学评论,1995(3):16-28.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6
-
1唐永泽.论沈从文文化身份及其建构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3(2):25-30.
-
2薛丽英.选择与突破——评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7):35-39.
-
3金欢,王清林,靳于萩.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J].北方文学(下),2016,0(7):69-70.
-
4李帅.当代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向度与价值[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69-73. 被引量:5
-
5姚明.博物馆科研产出特征研究——以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9,0(4):71-78. 被引量:9
-
6陈佳琳,张舒,于凡.特色栏目如何彰显栏目特色--以“当代辽宁作家研究”栏目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1):117-123.
-
1史国栋.浅谈《变形记》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07(12):55-55.
-
2王改正.过卢沟感怀[J].诗刊,2015,0(13):75-75.
-
3蒋书丽.后现代的优雅转身——从帕慕克和莱辛谈起[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12):93-95.
-
4跌落马背的王族——满清覆亡一百年记[J].看历史,2012(1):28-29.
-
5马梅.幻灭的“美国梦”——《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在路上》之比较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11):38-40. 被引量:1
-
6陈薇.很高兴,我不认识你[J].中国新闻周刊,2012(18):66-69.
-
7寥棋.期待花开[J].东西南北(大学生版),2007,0(6):75-75.
-
8陈铁波.欲望·梦想[J].散文诗,2006(12):54-56.
-
9徐语杨.小议“象外”与“环中”之对举[J].青年文学家,2016,0(4Z):43-43.
-
10冠豸.谁的青春不孤寂[J].学生天地(初中版),2010(11):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