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值联合检测在肝硬化细菌性腹水诊治中的意义 被引量: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我国约有3亿人患有肝病,肝硬化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肝硬化自然病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一旦出现腹水,1年病死率约15%,5年病死率约44%一85%[2,3]。SBP是病原微生物侵入腹腔,造成明显损害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患者中发生率可达40%-70%[4]。SBP可使肝硬化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是终末期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显示,SBP的30d死亡率高达24.1%[5]。Kim SU等研究发现培养阳性的SBP仅占28.5%[6]。BA或称中性粒细胞不增高单株细菌性腹水(MNB),曾被认为大多无症状,无需治疗,但亦早有研究发现,相当量的细菌性腹水患者是有症状的,且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腹水检查指标及住院病死率等均与SBP及腹水培养阴性的中性粒细胞增多性腹水(CNNA)相似[7]。
出处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12期2114-2117,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二级参考文献93

共引文献231

同被引文献110

引证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4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