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
16
Some Reflections on Theory of Valu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Theory of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区分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知识、科技、信息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给出了理论的解释。
作者
逄锦聚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出处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2-27,共6页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关键词
价值形成
价值创造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价值论
Value Formation
Value Creation
Distribution by Labor
Distribution by factors
分类号
F014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70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75
参考文献
1
1
吴易风.当代理论界的意见分歧[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同被引文献
370
1
王珏,王金柱.
双重产权制度和中国经济改革[J]
.理论前沿,2002(2):22-24.
被引量:7
2
孔陆泉.
对按资分配或剩余索取行为的历史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3):66-70.
被引量:4
3
钱伯海,王莉霞.
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提出有关质疑、商榷同志的回复[J]
.经济评论,1999(2):8-12.
被引量:29
4
吴宣恭.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J]
.经济评论,1998(3):7-13.
被引量:5
5
高尚全.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J]
.中国社会科学,1998(1):52-61.
被引量:11
6
鲁从明.
论商品价值的潜在源和现实源及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2(4):55-63.
被引量:9
7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J]
.天津社会科学,1998(3):5-11.
被引量:3
8
范恒山.
所有制改革:新的突破与突破的新任务[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50(1):4-9.
被引量:2
9
余陶生.
浅评物化劳动的二重性[J]
.学术月刊,1997,29(4):73-78.
被引量:3
10
朱钟棣.
价值问题上的挑战与回答——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各派观点评述[J]
.学术月刊,1997,29(1):63-7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6
1
周绍东,丁瑞云.
“价值源泉一元论”的学术争论及其现实意义[J]
.《资本论》研究,2021(1):12-25.
被引量:2
2
周少岐.
生产劳动概念新表述质疑[J]
.岭南学刊,2004(5):56-59.
3
罗丽艳.
自然资源的代偿价值论[J]
.学术研究,2005(2):49-54.
被引量:11
4
何晓光,高岩冰.
劳动价值论新解释[J]
.生产力研究,2005(8):11-12.
被引量:1
5
郭广迪.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思考[J]
.中州学刊,2006(5):29-33.
被引量:1
6
罗丽艳.
劳动价值论的深层追问——兼论自然资源的价值及要素贡献[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3):5-9.
被引量:1
7
查伟伟.
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J]
.经济前沿,2008(8):29-32.
8
黄海阳.
发挥优等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7):30-34.
9
孟涣晨.
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刍议[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12):67-69.
10
叶尔兰.库都孜,邹博清.
劳动价值、效用价值“缺口”与泡沫经济[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5):114-11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75
1
庞明川.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实践转型与理论贡献[J]
.政治经济学报,2019,0(2):22-48.
被引量:2
2
李浩然.
劳动教育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研究[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22(9):67-69.
3
王晓欣,张倩霓,钱贵霞,王海雯.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9-15.
被引量:23
4
严金强,马一飞.
关于“成正比”理论的发展脉络[J]
.海派经济学,2011,9(2):23-33.
被引量:2
5
许彬.
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及其方法论基础[J]
.浙江社会科学,2006(5):3-9.
6
龚光明,侯涛,夏晓莉.
自然资源价值与价值补偿[J]
.天然气技术,2008,2(2):68-71.
被引量:4
7
罗丽艳.
基于二元价值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念框架[J]
.人口与经济,2008(3):41-45.
被引量:4
8
罗丽艳.
自然资源参与分配——兼顾代际公平与生态效率的分配制度[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4-29.
被引量:2
9
胡仪元.
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新探——劳动价值论的视角[J]
.开发研究,2009(4):42-45.
被引量:8
10
胡仪元.
生态补偿的劳动价值论基础[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20(1):58-61.
被引量:7
1
戴中亮.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4,6(5):3-6.
2
张光照.
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J]
.财经科学,1991(3):15-19.
被引量:2
3
黄少安,吴焕新.
技术商品劳动价值论探原[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5(2):18-24.
4
唐任伍,吴文清.
论生产性劳动[J]
.当代经济研究,1999(9):10-14.
被引量:8
5
李光远.
怎样认识生产资料对价值形成的作用[J]
.前线,2002(1):14-16.
6
董刚.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形成内涵的认识[J]
.财贸研究,2002,13(6):8-9.
7
宫玉选.
创新:先进生产力的本质[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S1):95-96.
8
郑华.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与生产力发展关系[J]
.煤矿现代化,2009(3):5-6.
9
孙淑芝.
小议对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形成的认识[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6):5-5.
10
王辛慧,吕秀琴.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形成[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0).
南开经济研究
2001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