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现代青藏高原上升速度问题
被引量:
6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大课题之一.长期以来中外地学家曾对青藏高原的隆起时代和幅度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用花岗岩冷却年龄计算山地上升速率,也获得了某些结果.
作者
张青松
周耀飞
陆祥顺
徐秋六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
国家测绘局陕西省第一大地测量队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529-531,共3页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上升速率
现代
地壳运动
分类号
P546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32
同被引文献
1233
引证文献
63
二级引证文献
1405
参考文献
11
1
张青松,李炳元.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隆起过程及自然环境变化初探[J]
.自然资源学报,1989,4(3):234-240.
被引量:26
2
张青松,陶君容,黄赐璇,顾澄皋.
中昆仑山晚新生代植物化石的发现[J]
.科学通报,1990,35(1):51-53.
被引量:11
3
应绍奋,中国地震,1988年,4卷,4期,1页
4
章振根,科学通报,1987年,32卷,2期,133页
5
刘顺生,中国科学.B,1987年,9卷,1000页
6
张青松,西藏第四纪地质,1983年
7
李吉均,中国科学,1979年,6卷,608页
8
杨理华,地质科学,1974年,3期,207页
9
常承法,地质科学,1973年,1期,1页
10
施雅风,科学通报,1964年,10期,928页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张青松,李炳元.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隆起过程及自然环境变化初探[J]
.自然资源学报,1989,4(3):234-240.
被引量:26
2
团体著者,西藏地貌,1983年
3
团体著者,西藏第四纪地质,1983年
4
郝诒纯,地球科学,1982年,17卷,2期
5
李炳元,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Qinghai-Xizang,1981年
6
黄汲清,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1980年
7
李吉均,中国科学,1979年,6期
8
徐仁,植物学报,1973年,15卷,1期,103页
9
施雅风,科学通报,1964年,10期,928页
10
陈克造,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1981年
共引文献
32
1
王雪鹏,杨进云,杜芳芳,张曼,吴小斌,宋春晖.
塔里木盆地西缘晚新生代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J]
.甘肃地质,2010,19(4):1-8.
被引量:1
2
张青松,周耀飞,陆祥顺,徐秋六.
ON THE PRESENT UPLIFT SPEED OF QING-ZANG PLATEAU[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1,36(21):1820-1824.
被引量:1
3
孙柏年,阎德飞,解三平,丛培允,辛存林,云飞.
兰州盆地古近系杨属叶化石及古气候指示意义[J]
.科学通报,2004,49(13):1283-1289.
被引量:17
4
郭双兴,顾澄皋.
新疆若羌石灰华中的植物化石及古环境[J]
.古生物学报,1993,32(1):82-87.
被引量:2
5
张青松,李炳元,朱立平.
青藏高原西北部第四纪环境的新认识[J]
.地理学报,1994,49(4):289-297.
被引量:10
6
李志中.
阿尔金山及其毗邻地区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化[J]
.地理研究,1994,13(3):35-43.
被引量:4
7
陈正乐,刘健,孙知明,王小凤,裴军令,宫红良.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剥露历史——前陆盆地沉积记录[J]
.地质通报,2005,24(4):302-308.
被引量:20
8
高存海,穆桂金,闫顺,王永兴,钱亦兵.
塔克拉玛干沙漠深部石英砂微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质论评,1995,41(2):152-158.
被引量:13
9
王国灿,杨巍然,马华东,王岸.
东、西昆仑山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隆升作用对比[J]
.地学前缘,2005,12(3):157-166.
被引量:20
10
郑度,李炳元.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J]
.地理学报,1990,45(2):235-244.
被引量:20
同被引文献
1233
1
陈祥玉.
公元1600—1987年新疆地震目录(Ms≥4.7)[J]
.内陆地震,1988(3):320-340.
被引量:5
2
刘芬良,高红山,李宗盟,潘保田,苏怀.
金沙江龙街段晚更新世以来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J]
.地球科学进展,2020(4):431-440.
被引量:11
3
贾玉连,施雅风,曹建廷,范云崎.
40~30kaBP期间高湖面稳定存在时青藏高原西南部封闭流域的古降水量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3):346-351.
被引量:10
4
CHEN Hao CAI Qiangguo.
Impact of hillslop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gully erosion induced sediment yield[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06,49(2):176-192.
被引量:13
5
王随继,薄俊丽.
网状河流多重河道形成过程的实验模拟[J]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3):34-42.
被引量:7
6
陈洪海,格桑本,李国林.
试论宗日遗址的文化性质[J]
.考古,1998(5):15-26.
被引量:45
7
诸大建.
重建地质学的思想基础——关于劳丹地质学目的、方法理论述评[J]
.哲学研究,1990(5):110-115.
被引量:1
8
黄秉维.
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重要性与可行性[J]
.地理研究,1987,6(4):1-14.
被引量:26
9
金德生.
边界条件对曲流发育影响的过程响应模型实验研究[J]
.地理研究,1986,5(3):12-21.
被引量:23
10
林钧枢,张耀光,黄云麟.
华东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古地理背景[J]
.地理研究,1986,5(4):58-6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63
1
王文颖,杨志强,付宗堂.
GPS技术在测量喜马拉雅山地区板块运动和地壳垂直位移中的应用[J]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15(1):1-9.
被引量:2
2
张青松,李炳元,朱立平.
青藏高原西北部第四纪环境的新认识[J]
.地理学报,1994,49(4):289-297.
被引量:10
3
许才军,晁定波,陶本藻.
大地测量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任务[J]
.武测科技,1994(4):38-42.
被引量:1
4
许才军,李金文,晁定波.
青藏高原板块形变模型与地壳运动监测网设计[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4,19(3):244-249.
5
胡东生.
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地质环境演变——以其神秘无人区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例[J]
.自然杂志,1995,17(5):257-261.
被引量:3
6
丁林,钟大赉,潘裕生,黄萱,王庆隆.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
.科学通报,1995,40(16):1497-1500.
被引量:173
7
郑剑东.
青藏高原西北缘地球动力学初探[J]
.地震地质,1996,18(2):119-127.
被引量:11
8
高名修.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J]
.地震地质,1996,18(2):129-142.
被引量:6
9
高名修.
青藏高原南缘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J]
.地震地质,1996,18(2):143-155.
被引量:7
10
陈桥,雒昆利,董明星,李会杰,李树文,叶成礼,刘强.
芙蓉洞洞穴演化形成所需历史时间估算方法及其地质意义[J]
.西北地质,2005,38(4):1-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405
1
刘闯,廖小罕,张国友,石瑞香,陈利军,马军花,诸云强.
2018年中国地理学会数据成果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首解析[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18(3):249-255.
被引量:3
2
陈宗颜,袁杰,王思涵.
“地貌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2):64-68.
被引量:1
3
徐先海,方小敏,聂军胜.
青海贵德盆地3.75~1.77 Ma的构造与环境演化[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4):494-499.
4
刘操,饶维龙,孙文科.
利用大地测量手段推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初始碰撞时间[J]
.地球科学进展,2023,38(7):745-756.
5
程维明,宋珂钰,周成虎,汤国安.
地貌信息图谱研究述评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2022,37(7):661-679.
被引量:5
6
殷树强,曾小英,张薇,史东梅.
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5):162-168.
被引量:1
7
王振宇,付广裕,刘泰,郭凌冬,陈伟,房婷婷.
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势能与水平偏应力研究[J]
.地震,2022,42(2):1-13.
8
Qinke Yang,Mengyang Zhu,Chunmei Wang,Xiaoping Zhang,Baoyuan Liu,Xin Wei,Guowei Pang,Chaozhen Du,Lihua Yang.
Study on a soil erosion sampling survey in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 based on higher-resolution images[J]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2020,8(4):440-451.
被引量:2
9
赵强,李秀梅,王乃昂.
6700~5800 yr BP期间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平衡[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6):84-91.
被引量:9
10
崔军文,王连捷,唐哲民,史金松.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阶段陆表面、Moho和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J]
.地质学报,2006,80(12):1948-1955.
被引量:3
1
邬达理,杨子兴,朱文杰.
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
.石油物探,2002,41(2):179-185.
被引量:16
2
薛华柱.
WebGIS中的矢量数据压缩[J]
.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23(2):95-97.
被引量:2
3
王盘兴,林纾.
自然正交展开方法应用中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问题[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0,13(3):316-321.
被引量:1
4
刘爱群,陈殿远,李强,张丽丽.
琼东南盆地二号断裂带坡折区速度研究进展[J]
.物探与化探,2012,36(6):922-927.
被引量:3
5
侯安宁,何樵登.
三维裂隙介质中弹性波的速度研究[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A02):1-9.
被引量:2
6
黄绪德.
油气层的速度问题[J]
.石油物探,1997,36(4):1-15.
被引量:9
7
陶印修,杜瑞文.
答非所问的平均速度辨析[J]
.商情,2014,0(14):309-309.
8
陶印修,杜瑞文.
答非所问的平均速度辨析[J]
.商情,2014(6):330-330.
9
何金生,郭晓东,郭金富.
影响轻便钻机钻进速度问题分析及改进[J]
.勘察科学技术,2008(3):62-64.
被引量:1
10
屈春燕,叶洪,刘治.
利用GIS组件建立工程地震WebGIS系统[J]
.地震地质,2002,24(2):258-264.
被引量:5
科学通报
1991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