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李渔戏曲理论的美学与文化意义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李渔在清初戏曲界是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创作与理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就其戏曲作品乃至人品而言,他在历史上所受到的评价毁誉不一。但仅就其戏曲理论而言,总的说来还是褒多于贬的。即使在今人的眼里,李渔的戏曲理论仍有其价值。
作者
高小康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2-92,共11页
关键词
戏曲理论
文化意义
李渔
美学
戏曲作品
戏曲界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7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97
1
陆建祖.
论李渔市俗喜剧的创作特色[J]
.远程教育杂志,1999,19(6):32-35.
被引量:2
2
党圣元.
评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J]
.文学评论,1999(4):142-144.
被引量:2
3
许金榜.
李渔剧作思想成就刍议[J]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6,31(2):66-69.
被引量:3
4
冈晴夫,季林根,郁刊,敏浩.
明清戏曲界中的李渔之特异性[J]
.中国比较文学,1998(3):55-69.
被引量:7
5
陈多,计文蔚.
李笠翁的戏曲编剧理论与技巧[J]
.戏剧艺术,1981(4):99-112.
被引量:3
6
陈赓平.
论李渔对于中国戏曲理论上的贡献[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60,8(1):5-17.
被引量:2
7
黄强.
李渔与《浮生六记》[J]
.明清小说研究,1994(1):168-178.
被引量:9
8
周隆渊.
论民间故事情节组合的“三段式”[J]
.民族文学研究,1988,6(2):12-15.
被引量:4
9
范志新.
元杂剧“强弩之末”问题初探[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87-90.
被引量:1
10
董小玉.
中西古典戏剧结构美学的历史性双向调节──高乃依、李渔比较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1996(1):106-112.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3
1
王慕天.
《闲情偶寄》及其当下价值[J]
.戏剧之家,2022(20):12-14.
2
朱锦华.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50年综述[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4):17-21.
被引量:4
3
孙永,王丽丽.
试论李渔戏剧结构论的美学意义[J]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1):42-45.
被引量:1
4
吴艳萍.
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文学观——试论李渔戏曲理论的叙事性[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19-23.
被引量:3
5
王德兵.
李渔戏曲词采论的美学意义[J]
.钦州学院学报,2009,24(6):116-118.
被引量:1
6
张小芳.
清代《西厢记》结构批评论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0(4):106-110.
被引量:2
7
潘天波.
《闲情偶寄》:一个剧论的知识社会学文本[J]
.戏剧艺术,2015(1):100-107.
被引量:2
8
孙文赛.
浅析李渔戏曲词采理论在《甄嬛传》语言中的运用[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5,0(10):59-60.
9
黄春燕.
论李渔戏曲叙事中的“机趣”[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3):129-134.
被引量:3
10
方盛汉.
明清戏曲结构理论研究述评[J]
.戏剧文学,2016(10):64-71.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毛攀云.
论李渔戏曲创作的理论自觉[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56-157.
被引量:2
2
刘妙祎.
《西厢记》从传奇、戏剧到电影[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6):188-188.
3
吴昌林,黄徐玲.
从李渔看古代小说与戏曲创作的双向渗透[J]
.戏剧文学,2013(7):40-45.
4
季桂增.
惟我填词不卖愁 一夫不笑是吾忧——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曲结构论[J]
.邢台学院学报,2015,30(2):107-110.
被引量:2
5
孙文赛.
浅析李渔戏曲词采理论在《甄嬛传》语言中的运用[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5,0(10):59-60.
6
刘二永.
中国古典戏曲叙事理论研究述论[J]
.戏曲艺术,2016,37(4):66-71.
7
刘精科.
论李渔戏剧理论的“陌生化”思维[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8(4):112-117.
被引量:1
8
李嫣红.
论李渔戏曲导演理论[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38(5):50-53.
9
张敏敏.
《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中的批评符号[J]
.戏剧之家,2019,0(21):12-13.
10
尹诗卉.
21世纪李渔戏曲理论内外部研究综述(2000-2018)[J]
.北方文学,2019,0(23):100-100.
1
陈文明.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1(12):79-81.
被引量:1
2
兰宇.
色彩在服装中所体现的美学与文化蕴涵[J]
.美与时代(创意)(上),2009(10):53-57.
3
罗坚.
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女性主题[J]
.海外英语,2011(9X):276-277.
4
王一川.
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J]
.文艺研究,1997(5):67-78.
被引量:31
5
巴赫金对话主义在当代文论中的命运[J]
.文艺理论研究,1994(4):39-39.
6
尚红芝.
中国当代美学和文化批评漫谈[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234-235.
被引量:2
7
邓莹辉.
论理学家“气象”说的美学意蕴[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3):41-45.
被引量:1
8
褚云侠.
在“重构”与“创设”中走向世界——格非小说的海外传播与接受[J]
.当代作家评论,2015(5):189-202.
被引量:9
9
武睿.
基于想象的叙述——论海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1(2):113-114.
10
安静.
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召开[J]
.哲学动态,2010(12):108-108.
文学遗产
199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