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药药性的内容可概括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它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根据药性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功能,正确理解基于功能的中药药性,有助于发现药物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从整体层面上了解中药药性的内涵,这对临床准确地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毛宗衡
机构地区
湖南省邵阳武冈市中医医院
出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第22期30-30,32,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关键词
中药药性
药物功能
药性本质
分类号
R961.1 [医药卫生—药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4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3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常惟智,刘树民,卢芳.
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33-634.
被引量:43
2
邢玉瑞.
《内经》五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
.现代中医药,2007,27(1):15-17.
被引量:10
3
王家葵,沈映君.
《神农本草经》药物四气的统计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4):246-248.
被引量:24
4
陈晓红.
茎木类中药药性分析[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2):105-106.
被引量:13
5
肖斌,王耘,乔延江.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33.
被引量:27
6
李盛青,黄兆胜,何丽春,刘明平.
五味与四性关系的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1008-1009.
被引量:17
7
曾祥法.
中药功效在中药(本草)学中地位的时代变迁[J]
.湖北中医杂志,2008,30(5):28-29.
被引量:10
8
李孝贞.中药药性与功效的理论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03).
二级参考文献
34
1
常学辉,张华军.
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J]
.内蒙古中医药,2000,19(S1).
被引量:15
2
李俊哲.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J]
.中医研究,2004,17(6):8-9.
被引量:5
3
刘时觉.
试论辛味[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5):8-10.
被引量:10
4
盛良.
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04-2806.
被引量:42
5
于培明,田智勇,林桂涛.
甘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77-78.
被引量:52
6
骆和生,魏炜佳.
五味与毒性关系的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2):49-51.
被引量:6
7
王家葵.
《神农本草经》佚文考[J]
.中医文献杂志,1996,14(2):5-7.
被引量:2
8
王锡安.
从《内经》五谷五畜与五行比类论五行学说的局限性[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3):2-4.
被引量:3
9
李祖伦.
《黄帝内经》药学思想探析[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1-3.
被引量:3
10
吴孟旭,宋姚屛,李昆,雍小嘉,丁维,蒋永光,周训伦.
中药药性-功效关联分析的展望[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69-1270.
被引量:13
共引文献
131
1
李睿萍,孙万森,铁晓玲,王竹,刘艳,郭蓉.
探讨中药药性与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的潜在联系[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8):2992-2997.
被引量:9
2
李黎丽.
基于“酸甘化阴”白芍甘草配伍药性变化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0(1):47-50.
被引量:14
3
孙婉萍,许多,谢明,康廷国,梁茂新,吕晓东.
海桐皮药性的考证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22,49(3):167-170.
被引量:1
4
罗淼辉.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治疗骨科疾病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34):119-120.
5
黄辛迪,丁长松,梁昊,邓乐.
基于药性理论的中医辨证论治模型构建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6):455-459.
被引量:10
6
李硕,鞠宝兆.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发生学思考[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14-15.
被引量:3
7
常惟智.
基于不同配伍环境的中药药性及功效变化规律研究浅析[J]
.中药与临床,2011,2(4):60-61.
被引量:5
8
张苇航,何新慧.
试论《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149-1151.
被引量:28
9
卢训丛.
中药性味归经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03-804.
被引量:26
10
张廷模,王建.
中药药性“三性”说新论[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1-2.
被引量:19
1
钱冬丽,杨广声.
路优泰[J]
.公共支出与采购,2003(3):22-23.
2
陈国树.
金属微量元素配合物的药物功能[J]
.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学报,1990,6(2):1-2.
3
胡松浩,吴慧君,孙朝荣,唐跃年,王晶.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原则[J]
.医药导报,2003,22(8):538-539.
被引量:1
4
钱小禾.
中药药性理论问题研究[J]
.今日健康,2014,13(1):180-180.
被引量:1
5
刘杨珍.
中药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J]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0):553-554.
被引量:2
6
黄志辉,吴雪茹,刘香英.
《中国药典》2010版毒性中药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1):111-113.
被引量:6
7
贺秀云,宋捷民.
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73-775.
被引量:7
8
刘凤娄.
浅谈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几种因素[J]
.华北国防医药,2007,19(2):75-76.
被引量:6
9
顾春英,薛广波.
细菌对消毒剂抗药性研究进展[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1997,9(2):83-88.
被引量:3
10
牛忻群.
揭密几种有抗癌作用的中药(上)[J]
.家庭中医药,2006,13(4):68-6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 第2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