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发生学思考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采用发生学研究方法,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文献所载有关药食气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考究其与《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形成的关系,旨在揭示药食气味理论发生的基本情形。
作者
李硕
鞠宝兆
机构地区
辽宁中医药大学
出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4-15,共2页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药食气味
发生学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4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1
李艳茹,陆国辉,张引强.
《黄帝内经》对药性理论形成的影响[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366-367.
被引量:6
2
邢玉瑞.
《内经》五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
.现代中医药,2007,27(1):15-17.
被引量:10
3
张海波.
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8-19.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4
1
李俊哲.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J]
.中医研究,2004,17(6):8-9.
被引量:5
2
王锡安.
从《内经》五谷五畜与五行比类论五行学说的局限性[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3):2-4.
被引量:3
3
李祖伦.
《黄帝内经》药学思想探析[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1-3.
被引量:3
4
朱德增,谷丽敏.
酸胜甘法治疗Ⅱ型糖尿病60例[J]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24-24.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
20
1
郑帅,郑艳,刘张林.
中国药膳的发展与思考[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24(2):95-97.
被引量:5
2
王晓征,朱江,张丰.
传统医学中“食物疗法”对蔬果保健功效的认识[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3):57-60.
3
李晨光,由凤鸣,贾波.
用中医传统理论浅析免煎中药饮片的改革[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7):1180-1181.
被引量:3
4
吕述鹏,郭宏敏.
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0-32.
被引量:13
5
李姝淳,卢传坚,丁邦晗.
当代名老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893-894.
被引量:3
6
徐玲,俞超芹.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比较[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5):88-90.
7
唐瑛,王科闯,沈宏春,万鹏,赖宇,张琦.
《内经》五味理论在《金匮要略》历节病中的运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4):641-642.
被引量:1
8
汤尔群,黄玉燕.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浅析[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6):17-19.
被引量:6
9
禄颖.
从五脏功能特性论《内经》五味用药规律[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3):244-245.
被引量:4
10
毛宗衡.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2):30-30.
同被引文献
40
1
魏小云,刘琼,李悦,魏士雄.
探讨古代中药的药理认识与传承[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73-76.
被引量:4
2
陈璧羡.
五运六气与甲子纪元、干支纪年、气候多太极周期和民病——兼就“几大误区”一文与张年顺同志商榷[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78-86.
被引量:8
3
王锡安.
从《内经》五谷五畜与五行比类论五行学说的局限性[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3):2-4.
被引量:3
4
张万水,王凤珍,陈利国,黄运坤,王越洪,陈咏梅.
对五脏应五畜的探讨[J]
.陕西中医,2006,27(8):1012-1012.
被引量:1
5
王庆其.
《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的启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3):171-173.
被引量:8
6
唐本春,王天果.
从历代医案探析“药对证而不效”[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7):500-501.
被引量:3
7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4.
8
尤舒彻,王晓鹤.《素问》医德思想初探[J].山西中医,1995,11(6):40-41.
9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833,1070.
10
张焱.《黄帝内经》中的长寿之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6-100.
引证文献
3
1
单宝珍,陈吉炎,王雪芹,马丰懿.
高等医药院校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26-128.
被引量:3
2
张岩,张焱.
论《黄帝内经》中“五畜为益”的食养原则[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8):1029-1030.
被引量:8
3
冯文林,伍海涛.
基于《黄帝内经》“司岁备物”谈不同年份采收中药的差异[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7):3289-3292.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孙峰,苏刚强,余景亮.
中医药科研的现状分析及决策创新要略思考[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6):81-83.
被引量:9
2
沈明月,张焱.
试析《黄帝内经》“五谷为养”的膳食原则[J]
.现代中医药,2015,35(4):51-54.
被引量:9
3
冉俐,衡明莉,王泓午,赵铁牛,陆征丽,徐芳,步怀恩.
老年人应用中医食养的原则解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8):44-45.
被引量:4
4
井永法,王丽萍,常世敏,邢秀敏,郭亚辉,魏勇军,曹延萍,来运钢,杨聚岭.
健康中国背景下五谷养生研究进展[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0(11):196-198.
被引量:4
5
王婧萤,黄滋淳,许梦晨,戴玲丽,沈沐瑶,李伊雯,谢锬菲,陈涤平.
从《内经》“五果为助”释义果品养生[J]
.中国果树,2021(7):84-90.
被引量:3
6
李炎辉,孙宁宁,王冬慧,张晗,肖萌,郭梦琪,张贺丽,高剑峰.
浅论四时五脏之间的关系[J]
.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9):68-71.
7
徐璐娜,陈云,董珂,滕毅,王蕾,王又迪,王翰华.
以实践育人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0):218-220.
被引量:1
8
李英莲,吴志平,郭为汀.
郭为汀运用四物二金一虎汤治疗痛经经验[J]
.中医药通报,2023,22(6):11-13.
被引量:1
9
陈惠娟.
中医药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路径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2):203-205.
被引量:1
10
陈杰,蔡昕,田莉,王子敬.
食养为先,药食同源[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5(1):164-171.
1
于世杰,于文达.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对张仲景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3):466-467.
被引量:2
2
朱月香.
浅谈中药气味理论及其不足[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3):69-69.
3
崔磊.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初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4):17-18.
被引量:1
4
黄琳,古继红.
《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对后世方剂配伍的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119-120.
被引量:3
5
颜正华,刘继廷.
简述药性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1989,16(6):22-22.
6
齐放,徐大鹏,李明.
浅析中药气味理论与方剂配伍的关系[J]
.天津中医药,2015,32(9):567-570.
被引量:8
7
徐春梅,姚映芷,李肖涛.
明代以前中药气味理论的源流与成就[J]
.国医论坛,2007,22(4):41-44.
被引量:3
8
黄琳,古继红.
《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对后世方剂配伍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5):599-600.
被引量:4
9
石贺元,蔡柏岑.
浅析脾胃与瘢痕形成的关系[J]
.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132-133.
10
刘延宝.
中医体质学说与痹证[J]
.中国卫生产业,2011,8(08X):95-95.
被引量:1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