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2-24,15,共4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参考文献21
-
1姚伟卿,朱月琪.甜菜碱对植物重金属胁迫抗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19,38(1):150-155. 被引量:7
-
2谷文英,李兴正,祈新梅,高洪文.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菊苣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32(3):615-620. 被引量:13
-
3石贵玉,李佳枚,韦颖,廖文雪,叶静.钙对镉胁迫下生菜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0,51(4):717-720. 被引量:13
-
4左彬彬,张彦萍,刘海河,陈倩云,李田.茉莉酸甲酯对厚皮甜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41(5):75-79. 被引量:11
-
5周芙蓉,王进鑫,杨楠,张青,邹朋.干旱和铅交互作用对侧柏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3,49(6):172-177. 被引量:13
-
6邹文桐,项雷文,刘美华.水杨酸对铅镉复合胁迫下芥菜子叶生理代谢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47(4):48-52. 被引量:6
-
7曹莹,黄瑞冬,曹志强.铅胁迫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5,13(3):61-64. 被引量:73
-
8李洁,武杭菊,胡景江,曹翠玲.干旱-低温交叉逆境下小麦渗透调节能力的变化与交叉适应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6):149-153. 被引量:22
-
9赵腾飞,刘颖,王尔美,王晴晴,代莉,张云华.外源钙离子对铅胁迫下小麦膜脂过氧化和根系活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44(3):508-512. 被引量:7
-
10刘铃,武小龙,诸葛强.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信号传导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8,16(2):614-625.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325
-
1耶兴元,仝胜利,马锋旺.水杨酸对高温胁迫猕猴桃耐热性诱导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14(5):70-73. 被引量:6
-
2秦天才,阮捷,王腊娇.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z1):33-35. 被引量:72
-
3何永美,杨志新,秦丽,李成学,祖艳群,湛方栋.土壤灭菌和杀真菌剂对紫花苜蓿生长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4):646-652. 被引量:11
-
4施积炎,陈英旭,林琦,王远鹏.根分泌物与微生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3):316-319. 被引量:50
-
5钟融融,洪生标,王瑞群,林汉锐,陈昱霏.多效唑对蝴蝶兰开花品质的影响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4,31(5):43-44. 被引量:4
-
6李芸瑛,梁广坚,李永华,叶庆生.外源甜菜碱对黄瓜幼苗抗冷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6):673-676. 被引量:44
-
7罗俊,张木清,林彦铨,张华,陈如凯.甘蔗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与抗旱性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1):1718-1721. 被引量:61
-
8陈贵林,贾开志.钙和钙调素拮抗剂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97-202. 被引量:46
-
9杜朝昆,李忠光,龚明.水杨酸诱导的玉米幼苗适应高温和低温胁迫的能力与抗氧化酶系统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1):19-22. 被引量:69
-
10郭笃发.环境中铅和镉的来源及其对人和动物的危害[J].环境科学进展,1994,2(3):71-76. 被引量:158
共引文献506
-
1王庆国,王璇,徐欣欣,陶宁,刘佩.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采后‘黄冠’梨低温贮藏下果皮褐变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农学学报,2020,10(2):85-91. 被引量:8
-
2向永光,刘建军,张辉,卓小平,冯彦军.低海拔综合配套技术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S01):191-194. 被引量:1
-
3王永吉,郝小玲,周佳佳,关正,张粉果.外源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22(15):51-57. 被引量:6
-
4黄鹤丽,林电,章金强,孙恪志.水分胁迫对巴西香蕉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4):485-488. 被引量:16
-
5邸丽俊,吕金印,宋相帝,刘晓婷,李鹰翔,齐君.镉硫交互对菜豆植物络合素及DNA增色效应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10):14-18. 被引量:2
-
6李三相,李勃,王弋博,王燕芳.Pb^(2+)对蚕豆幼苗生长的影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46-49. 被引量:1
-
7廖建良,周天来,宋冠华,曾令达,陈勇智.罗浮山珍稀植物的保护与管理[J].惠州学院学报,2004,24(6):31-36. 被引量:9
-
8LIHao,MIAOJin-lai,CUIFeng-xia,LIUXiao-guang,LIGuang-you.Effects of exogenous Ca^(2+) on the membrane permeability, MDA and SH group content of Alexandrium sp. LC3 under surfactant stres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17(3):499-502. 被引量:3
-
9周兴元,曹福亮.土壤盐分胁迫对三种暖季型草坪草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3):336-341. 被引量:31
-
10史军辉,黄忠良,蚁伟民,欧阳学军,周小勇.渐危植物格木群落动态及其保护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65-69. 被引量:18
同被引文献11
-
1钟海青.高校科技产业的历史研究[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58-65. 被引量:11
-
2范德清,金石,荣泳霖,白洪烈.谈我国高校科技企业的两权分离和校企分开[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8(3):17-19. 被引量:3
-
3张安珍.经济信息学理论与应用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4冯学华.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面面观[J].科技导报,1997,15(2):26-28. 被引量:10
-
5辜胜阻,李正友.高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1999(7):36-42. 被引量:10
-
6邓京岚.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缺什么[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9(4):17-20. 被引量:7
-
7林云.知识经济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J].财经问题研究,1999(5):67-69. 被引量:2
-
8辜胜阻.发展我国科技园区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0(7):37-42. 被引量:16
-
9区浩潆.高校上市公司——知识、科技与资本市场的最佳结合[J].企业经济,2000,19(1):60-63. 被引量:6
-
10李德仁.对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6):5-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5
-
1范德清,施祖麟,白洪烈,荣泳霖.我国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制度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6):22-26. 被引量:5
-
2崔凯.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人员创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1):66-67.
-
3陈赟,贺云龙,付宏渊.论高等院校校办产业技术创新机制[J].交通高教研究,2001(2):18-21.
-
4郑英宁,朱玉春.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功能、模式及运行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0-63. 被引量:3
-
5童晓明,叶赛敏.高校上市公司如何高效[J].高等农业教育,2003(5):19-2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2
-
1丁雪辰,柳卸林.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学术创业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评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41(5):22-41. 被引量:18
-
2李友生,陈学友,龚龙英,杨权海.农业高校在农村小康建设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04,5(6):33-35. 被引量:2
-
3闫青,朱建宁,程国方.透析高校企业改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5):89-91.
-
4李昱.大学衍生企业成长中的核心要素浅析——基于创业研究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0):106-108. 被引量:8
-
5汪青云,杨德林.高校科技企业人才结构调查与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5):168-170. 被引量:1
-
6冉茂瑜,杨嘉湜,顾新.高校上市公司业绩分析[J].软科学,2009,23(9):115-119. 被引量:14
-
7周彬,冉茂瑜,顾新.高校上市公司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320-321. 被引量:7
-
8魏喆妍,赵鹭鸣.高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2):56-61. 被引量:1
-
9陈旭.诌议现阶段我国高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若干问题[J].商,2013(15):19-19.
-
10薛曜祖.我国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框架体系设计[J].科技与经济,2013,26(5):51-55. 被引量:7
-
1胡熙华,聂华.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与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75-77.
-
2张宏伟.以创新引领学校科技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22-23.
-
3《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发布[J].高教与经济,2001,0(3):12-12.
-
4叶虹.借鉴印度经验 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8,23(12):47-49.
-
5吕元琮.关于甘肃工业经济大开发的思考与建议[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0(3):26-28.
-
6王德禄.朱敏:从创业者到产业组织者[J].中国高新区,2010(1):58-59.
-
7王海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立足创新[J].中国核工业,2005(8):14-14.
-
8陈万里.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高校自身功能的扩展[J].现代教育管理,1992(4):103-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