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伤逝》研究的性别视域分析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鲁迅的小说《伤逝》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特别的关注,对它的解读、评价和争议因人而异,因政治环境而异,因社会思潮而异。本文拟在性别视角下,通过对《伤逝》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和研究进行分析和考察,来探讨性别观念在《伤逝》研究中的变化及其所起的作用。
作者
朱郁文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
出处
《职大学报》
2011年第3期43-50,共8页
Journal of the Staff and Worker’s University
关键词
鲁迅
《伤逝》研究
性别视角
分类号
I21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7
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174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7
1
季源,季海洋.
男权统治下的牺牲品——对《伤逝》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主义解读[J]
.文教资料,2009(11):28-29.
被引量:3
2
王富仁.
一个男性眼中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J]
.文艺争鸣,2007(9):6-14.
被引量:16
3
林丹娅.
“私奔”套中的鲁迅:《伤逝》之辨疑[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2):54-60.
被引量:19
4
刘俊.
对“启蒙者”的反思和除魅——鲁迅《伤逝》新论[J]
.文艺争鸣,2007(3):110-113.
被引量:21
5
马敏.
鲁迅《伤逝》的新解读[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6):120-123.
被引量:6
6
王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J]
.鲁迅研究月刊,2006(8):32-35.
被引量:6
7
贾蕾.
《伤逝》:传统乐章的现代变奏与升华——兼与宗先鸿先生商榷[J]
.鲁迅研究月刊,2006(3):52-56.
被引量:8
8
宗先鸿.
论《伤逝》的创作意图与人物原型[J]
.鲁迅研究月刊,2005(11):41-45.
被引量:12
9
杨剑龙.
男性视阈中的女性观照——读鲁迅的《伤逝》、叶圣陶的《倪焕之》[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34-39.
被引量:10
10
杨联芬.
叙述的修辞性与鲁迅的女性观——以《伤逝》为例[J]
.鲁迅研究月刊,2005(3):22-27.
被引量:19
二级参考文献
57
1
郑虹.
无法拯救的困境——由《伤逝》引出的思考[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6(4):80-86.
被引量:3
2
皇甫积庆.
复仇与忏悔──鲁迅心理情结探窥[J]
.江汉学术,1998,29(4):5-12.
被引量:1
3
何云贵.
近年来《伤逝》研究综述[J]
.鲁迅研究月刊,1997(9):28-31.
被引量:12
4
李之鼎.
《伤逝》:无意识性别叙事化语[J]
.鲁迅研究月刊,1996(5):29-33.
被引量:22
5
周楠本.
谈涓生的忏悔[J]
.鲁迅研究月刊,1995(3):22-29.
被引量:5
6
冯金红.
忏悔的“迷宫”──对《伤逝》中涓生形象的分析[J]
.鲁迅研究月刊,1994(5):21-25.
被引量:21
7
韩毓海.
审美人生——超越启蒙主义的鲁迅[J]
.鲁迅研究月刊,1990(6):4-11.
被引量:5
8
李允经.
婚恋生活的投影和折光(下)——《伤逝》新论[J]
.鲁迅研究动态,1989(2):25-28.
被引量:1
9
叶世祥.
“你说便是你错”——对鲁迅小说《伤逝》的一种解读[J]
.鲁迅研究动态,1989(12):27-29.
被引量:5
10
徐文欣.
痛苦的觉醒者——《伤逝》涓生形象的原型分析[J]
.鲁迅研究动态,1988(8):60-63.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174
1
郑程文.
探析声乐专业学生如何进行作品分析与表演设计——以咏叹调《一抹夕阳》为例[J]
.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4):71-74.
2
王淑萍.
《伤逝》女性主体建构的悖谬[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7):30-33.
被引量:1
3
罗雪松.
“男弃女”现代婚变的文化诠释——鲁迅《伤逝》的命意解读[J]
.电影评介,2007(14):90-92.
被引量:3
4
李致.
诚与爱的零度审视:《伤逝》的另一种解读[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2):5-8.
5
谢玉娥.
性别视角下的《伤逝》研究综述[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0):30-36.
被引量:5
6
江佳慧.
鲁迅小说中村姑群像的语言风格[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6):158-160.
7
李景刚.
男性威权在启蒙语境中的变异——也谈《伤逝》中涓生的反思[J]
.小说评论,2012(S1):93-97.
被引量:2
8
李玲.
生命的超越性追求与女性日常人生——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落后于男性的女性[J]
.文艺争鸣,2002(6):64-67.
被引量:7
9
武香兰.
女性自我意识的构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探讨[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43-45.
被引量:1
10
姜藜藜.
自古多情空余恨——浅谈霍小玉的爱与恨[J]
.魅力中国,2009,0(19):30-30.
同被引文献
3
1
乔以钢.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观的初建及其反思——以《浮出历史地表》和《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为中心[J]
.中国社会科学,2010(3):172-181.
被引量:3
2
陈秀端.
台湾关于《伤逝》的性别研究[J]
.职大学报,2011(3):51-56.
被引量:3
3
国家玮.
“空间”的现代性:论《伤逝》的第一人称叙事[J]
.鲁迅研究月刊,2015(5):4-22.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1
1
林树明.
“女人”也是需要改造的国民——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及批评角度的偏差[J]
.中国文学批评,2016(4):91-9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房存.
性别文化视域中的鲁迅研究述论[J]
.泰山学院学报,2023,45(3):60-67.
1
陈敬中.
《伤逝》悲剧根源新探[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8(1):78-85.
被引量:1
2
贾斯迈德.麻马克,李允经,黄乔生.
中国青年一代的社会承担——《伤逝》研究[J]
.鲁迅研究月刊,1992(12):47-52.
3
谢玉娥.
性别视角下的《伤逝》研究综述[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0):30-36.
被引量:5
4
哈迎飞.
论鲁迅小说中的“他者”与“自我”——以《伤逝》研究为中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2):108-113.
被引量:3
5
沈敦忠.
《伤逝》研究方法述评[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105-107.
被引量:3
6
熊海洋.
“非人间”的启蒙——《伤逝》新解[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12):208-209.
7
丁润生.
情感的压抑与诗的升华——重评《伤逝》[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24(5):1-7.
被引量:1
8
崔云伟,刘增人.
2009年鲁迅作品研究述略[J]
.泰山学院学报,2010,32(4):52-58.
被引量:1
9
彭佳.
试论弱势文学之“文学性”——基于德勒兹、瓜塔里后解构理论的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S1):54-58.
10
杜红亮.
“天下之中”观念烛照下的“天下意识”:建安诗歌地理生成学略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5):99-104.
职大学报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