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原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创新体系,而行政壁垒是构建此体系的特殊障碍。本文针对中原经济区的实际情况,从创新协调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环境体系等五个子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地提出了构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
作者
刘春玲
机构地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
出处
《当代经济》
2011年第11期100-101,共2页
Contemporary Economics
基金
2010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河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2400440033)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创新体系
中原经济区
资源共享
行政区划
分类号
F592.7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龙开元.
跨行政区创新体系建设初探[J]
.中国科技论坛,2004(6):50-54.
被引量:30
2
王鹏.
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与动力支持研究[J]
.未来与发展,2009,30(1):17-20.
被引量:8
3
王鹏.
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J]
.广东社会科学,2009(2):85-91.
被引量:7
4
欧阳峣,陈琦.
中部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实现机制设计[J]
.湖南社会科学,2007(5):33-36.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张海平.
大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78-79.
被引量:1
2
邹婧玮,陈晶.
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作用机制及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与上海市为例[J]
.科学学研究,2006,24(S1):163-168.
被引量:10
3
张方华,朱朝晖.
长江三角洲“超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4(4):44-48.
被引量:17
4
蔡秀玲.
“硅谷”与“新竹”区域创新环境形成机制比较与启示[J]
.亚太经济,2004(6):61-64.
被引量:26
5
巨文忠.
行政边界与区域创新体系:对应与非对应[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12):49-53.
被引量:13
6
龙开元.
跨行政区创新体系建设初探[J]
.中国科技论坛,2004(6):50-54.
被引量:30
7
刘静玉,王发曾.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
.开发研究,2004(6):66-69.
被引量:58
8
郑焕章,孙大为.
环京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1):84-88.
被引量:4
9
张少杰,曲然.
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经济纵横,2005(6):47-48.
被引量:4
10
郑春白,黎苑楚,王阿洁,徐东.
中西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6):21-24.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36
1
谈萧,董斯颍.
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司法协作研究[J]
.法治论坛,2020(4):127-140.
被引量:6
2
张海平.
大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78-79.
被引量:1
3
叶一军,顾新,李晖,陈一君.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下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6):29-33.
被引量:20
4
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11):83-91.
被引量:195
5
曾向东,葛扬.
南京市自主创新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2006(9):118-123.
被引量:2
6
高阳,胡明铭,任胜钢.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模式及对策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2):10-12.
被引量:4
7
杨蕗,宋丽.
基于科教资源优势的南京市自主创新模式探讨[J]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73-76.
被引量:2
8
孙超英,贾舒.
对我国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兼论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J]
.理论与改革,2007(6):129-133.
被引量:12
9
吕国辉.
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定性和构成[J]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2):4-5.
10
王鹏.
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与动力支持研究[J]
.未来与发展,2009,30(1):17-20.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5
1
任胜钢,陈凤梅.
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45-52.
被引量:13
2
李习保.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J]
.管理世界,2007,23(12):18-30.
被引量:237
3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
.中国软科学,2008(3):52-57.
被引量:114
4
施敏.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探[J]
.广西社会科学,2009(8):28-32.
被引量:3
5
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
.中国软科学,2010(9):76-85.
被引量:258
引证文献
1
1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完世伟,王玲杰.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区域(市县)创新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2013(1):109-11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刘昱洋.
河南碳金融发展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2013(3):95-100.
被引量:1
1
孙彦军.
跨行政区域的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构建[J]
.经济论坛,2011(9):39-41.
2
孙超英,贾舒.
对我国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兼论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J]
.理论与改革,2007(6):129-133.
被引量:12
3
贾蓉,柳卸林.
长江三角洲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8):44-50.
被引量:23
4
威廉·罗兹,张璐晶.
2014年,G20峰会主要目标是重振合作[J]
.中国经济周刊,2013(48):86-87.
5
白云.
论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体系的构建[J]
.北方论丛,2008(3):138-141.
被引量:1
6
萧芦.
1985年以来美国天然气分类别价格比较[J]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6):93-93.
7
张凯,张静.
内蒙古小三角地区构建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9):10-12.
8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J]
.中国科技论坛,2006(5):137-137.
9
赵勇灵.
巴中市: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特殊群体得实惠[J]
.中国民政,2009(6):21-21.
10
《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G20峰会主要目标是重振合作[J]
.经济导刊,2013(12):34-34.
当代经济
2011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