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指导原则和战略定位分析
被引量: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国际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发展区域,适时地提出了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文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
王洋
机构地区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经济系
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5期28-29,143,共3页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产业转移
SWOT分析
指导原则
战略定位
分类号
F32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7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13
同被引文献
58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34
参考文献
11
1
李恕宏.
皖江城市带空间整合构想[J]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5):78-81.
被引量:13
2
杨素琳.
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思路探讨[J]
.商业时代,2009(4):96-98.
被引量:4
3
彭连清.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路径选择、产业定位与政府作用[J]
.山东社会科学,2007(11):101-104.
被引量:18
4
谢毅,谢莉.
基于SWOT分析的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
.北方经济,2009(1):65-67.
被引量:3
5
汪世忠.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接轨势在必行[J]
.今日中国论坛,2008(2):83-85.
被引量:2
6
朱英明,姚士谋.
皖江经济带城市空间演化态势研究[J]
.人文地理,1999,14(4):15-20.
被引量:10
7
陈甬军,陈爱贞.
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J]
.当代经济研究,2004(12):52-57.
被引量:40
8
胡星.
新形势下中部地区产业承接战略的路径选择[J]
.中州学刊,2007(5):35-37.
被引量:13
9
李金生,孙辉,蒋瑛.
四川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J]
.社科纵横,2009,24(1):39-40.
被引量:3
10
邓亦林,钟建华,汪淼.
产业承接模式及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05(11Z):313-314.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47
1
郑燕伟.
产业转移理论初探[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3):19-22.
被引量:22
2
陈耀.
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否承载就业之重[J]
.瞭望,2004(27):15-17.
被引量:4
3
易培强.
关于“东亚模式”的思考[J]
.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27(4):51-57.
被引量:7
4
本刊编辑部.
以大城市群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一[J]
.领导决策信息,2002,0(38):19-21.
被引量:1
5
刘满平.
"泛珠江"区域产业梯度分析及产业转移机制构建[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4(11):45-49.
被引量:28
6
潘伟志.
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
.生产力研究,2004(10):119-120.
被引量:48
7
陈修颖,甄峰,吴泓.
上海市传统产业的地域转移研究——基于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思路[J]
.人文地理,2004,19(6):44-48.
被引量:10
8
周锐波.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评析[J]
.中国发展,2004,4(3):11-16.
被引量:11
9
张岳恒.
“泛珠三角”条件下川粤区域合作的思路与对策[J]
.惠州学院学报,2005,25(2):5-7.
被引量:3
10
陈胜昌,闫甜.
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新方向[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4):47-50.
被引量:24
共引文献
113
1
达捷.
产业转移与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
.当代经济,2012,29(8):88-89.
被引量:1
2
孙晓华,柴玲玲.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检验[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22-27.
被引量:33
3
黄涛.
环境承载力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
.区域经济评论,2013(3):35-40.
被引量:2
4
张超,闫真峰.
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的现实分析[J]
.金融发展评论,2011(3):117-127.
被引量:4
5
何忠伟,匡远配,罗永华,侯胜鹏.
城镇化与中小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2005(4):78-80.
被引量:5
6
洪本祝,陈爱贞.
城镇化与“三农”问题解决[J]
.财贸研究,2005,16(4):24-29.
被引量:6
7
方大春,Da-chun.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承接的风险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6):648-653.
被引量:18
8
李晖,王莎莎.
基于TOPSIS模型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2010,28(8):64-69.
被引量:19
9
赵静,焦华富,宣国富.
安徽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556-560.
被引量:29
10
李翠珍,尹君,刘晓庄,张贵军.
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J]
.甘肃农业,2006(3):35-36.
同被引文献
58
1
张航,刘娟.
用现代工业发展的动态观点看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3):87-88.
被引量:1
2
马子红.
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
.财贸经济,2006,27(8):46-50.
被引量:42
3
孙健.
关于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角色定位的思考[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20(5):33-36.
被引量:5
4
陈刚,刘珊珊.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
.当代财经,2006(10):91-96.
被引量:123
5
张华,梁进社.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4-24.
被引量:86
6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7
王瑛.
后发优势与我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J]
.改革与战略,2007,23(5):43-46.
被引量:5
8
Avner Ben-Ner,Stephane,Wang Zaiming."For-profit,state and nonprofit:How to cut the pie among the three sectors",Working paper,2003.
9
Shleifer,"State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no.12:133-150.
10
安徽产业转移打造皖江城市带[OL].http://www.sina.com.cn,2010年10月12日访问.
引证文献
11
1
周茂俊.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分析[J]
.知识经济,2010(15):12-13.
被引量:4
2
徐岚.
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57-59.
被引量:12
3
崔转娣.
浅论市场和政府在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中的作用[J]
.科技信息,2010(35).
被引量:2
4
任认.
从韦伯工业区位论看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J]
.全国商情,2010(24):10-13.
被引量:2
5
方大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辩证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2011,33(10):53-58.
被引量:8
6
严晗.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政府调控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2):5-7.
7
唐生苗.
投资决策实例中SWOT分析及应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5):35-36.
被引量:1
8
李东霖,李悦榕.
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J]
.当代经济,2013,30(3):80-82.
被引量:6
9
徐小雅.
皖江城市带汽车企业国际化研究[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83-85.
10
冯红英,赵金涛.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河北产业承接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6,0(3):128-13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4
1
汤伟.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
.商,2012(13):158-158.
2
任认.
从韦伯工业区位论看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J]
.全国商情,2010(24):10-13.
被引量:2
3
徐华洋,武巍泓,赵红.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研究[J]
.现代情报,2011,31(10):117-120.
被引量:2
4
方大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辩证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2011,33(10):53-58.
被引量:8
5
范圣然.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探讨[J]
.经济视角(下),2011(11):16-18.
被引量:2
6
程晓丽.
产业转移背景下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模型[J]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6):64-68.
被引量:6
7
李东霖,李悦榕.
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J]
.当代经济,2013,30(3):80-82.
被引量:6
8
丁先存,胡畔.
“长三角”政府治理方式对“皖江示范区”的启示[J]
.华东经济管理,2013,27(8):25-28.
被引量:3
9
赵艳芳.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分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4):31-33.
10
赵艳芳.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分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26-28.
1
出台法规:给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J]
.江淮法治,2011(15):11-12.
2
安徽省级开发区率先“扩容”[J]
.领导决策信息,2010(28):13-13.
3
陈树隆.
增强“核”动力 实现新跨越[J]
.江淮,2010(2):14-14.
4
史进.
浅析发电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
.科技信息,2009(15):324-325.
被引量:2
5
伍光磊,许芳.
矿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程序探析[J]
.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0(12):53-54.
被引量:3
6
郭贝贝,於忠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
.资源与产业,2012,14(5):105-111.
被引量:2
7
陈立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3):337-339.
被引量:1
8
王诗根.
滁州统一战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4):49-51.
9
安徽:出台国土资源“二十条”保障皖江示范区建设[J]
.浙江国土资源,2010(9):19-19.
10
王运宝.
为什么是皖江?[J]
.决策,2009(6):15-17.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