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速动力车能量吸收装置
被引量: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为了解决高速动力车抵御冲击、碰撞等强载作用,吸收和消散碰撞能量,提出了一种由圆管单元构成的结构作为高速动力车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的方法,并用动态渐近屈曲的理论分析了这种结构的力学性能。同时,还研究了这种装置的吸能特性。
作者
刘建新
赵华
周本宽
机构地区
西南交通大学
出处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2-36,共5页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基金
铁道部1996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关键词
高速动力车
车体
碰撞
能量吸收装置
结构设计
分类号
U266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56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115
参考文献
4
1
余也艺,高速运输系统安全(译),1996年
2
团体著者,高速动力车车体技术设计文件,1994年
3
周本宽,德国ICE高速列车动力车车体译文集,1993年
4
Andre Blanc,国外内燃机车,1987年,9期,26页
同被引文献
156
1
刘金朝,王成国,房加志.
薄壁圆柱在轴向冲击力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J]
.中国铁道科学,2004,25(4):18-24.
被引量:12
2
姜正旭,林忠钦,徐芳.
低碳钢和不锈钢圆管轴向冲击碰撞吸能特性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5):16-19.
被引量:6
3
畑弘敏,刘克鲜.
运用碰撞仿真技术进行提高铁道车辆安全性的研究[J]
.国外铁道车辆,2004,41(6):22-27.
被引量:7
4
田红旗.
客运列车耐冲击吸能车体设计方法[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1(1):110-114.
被引量:19
5
山红伟,石兆东,谢根栓.
带圆锥形凹坑圆板的塑性极限分析[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4,24(4):54-56.
被引量:2
6
刘金朝,房加志,王成国,冯青春,张洪.
铁道客车大变形碰撞仿真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2004,25(6):1-8.
被引量:17
7
陈永刚,许亚洪,益小苏.
引发角对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圆管件轴向压溃性能的影响[J]
.材料工程,2004,32(12):36-39.
被引量:14
8
钟志华.
汽车耐撞性分析的有限元法[J]
.汽车工程,1994,16(1):1-6.
被引量:80
9
王远功.
冲击问题的动态分析方法[J]
.振动与冲击,1994,13(1):41-45.
被引量:20
10
贾宇,肖守讷.
耐碰撞车体吸能装置的薄壁结构研究[J]
.铁道车辆,2005,43(5):6-10.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15
1
高晓庆,尤国武,谢禹钧.
车辆典型薄壁梁碰撞性能的研究[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6,26(1):66-69.
被引量:8
2
刘建新,周本宽,赵华.
汽车碰撞安全保护结构[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7,32(6):616-620.
被引量:2
3
吕志龙,闵阳春,刘晓波.
反求工程在变形吸能单元国产化中的应用研究[J]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8,31(3):11-12.
4
刘建新,赵华,周本宽.
分析接触碰撞吸能结构的一种数值算法[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33(1):102-107.
被引量:3
5
黄建城,王鑫伟.
薄弱环节对复合材料吸能元件轴向压溃性能的影响综述[J]
.船舶力学,2011,15(8):930-939.
被引量:4
6
雷成,肖守讷,罗世辉,张志新.
轨道车辆耐碰撞性研究进展[J]
.铁道学报,2013,35(1):31-40.
被引量:38
7
刘建新.
高速动力车头部结构的安全性探讨[J]
.机车电传动,2000(3):7-9.
被引量:3
8
李珠,李耀,张善元,徐培红,魏剑伟.
单个与组合预制槽金属圆柱管能量吸收能力的试验研究[J]
.力学与实践,2001,23(1):53-56.
被引量:1
9
高广军,姚松.
车辆薄壁结构撞击吸能特性研究[J]
.铁道机车车辆,2002,22(2):8-10.
被引量:26
10
张秧聪,许平,姚曙光,邓雯苑.
高速列车前端吸能结构理论预测与数值模拟[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13(12):2327-2334.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115
1
佟鑫,张乐乐,刘文,康洪军.
新型纵向卧铺结构被动安全性仿真分析与评估[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20,50(1):147-155.
被引量:4
2
孟祥吉,燕瑛,罗海波,侯康,梁祖典,宫少波.
复合材料波纹梁冲击试验与数值模拟[J]
.复合材料学报,2015,32(1):196-203.
被引量:11
3
刘志芳,张善元.
钢管撕裂卷曲变形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6(5):557-560.
被引量:1
4
赵利明,刘建英,方月.
泡沫铝夹芯柱体材料在汽车保险杠中的应用[J]
.机械工程师,2006(9):63-64.
被引量:1
5
于英华,杨春红,梁冰.
泡沫铝填充管汽车保险杠的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6):907-910.
被引量:6
6
李晨,陈昌明.
轿车保险杠横梁的碰撞安全性研究[J]
.上海汽车,2007(6):20-23.
被引量:7
7
吕志龙,闵阳春,刘晓波.
反求工程在变形吸能单元国产化中的应用研究[J]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8,31(3):11-12.
8
陈昌明,伍腾飞.
某轿车前纵梁碰撞性能的仿真优化[J]
.北京汽车,2008(6):23-25.
被引量:1
9
杜妍辰,王树林.
两颗粒弹塑性正碰撞的耗散模型[J]
.机械工程学报,2009,45(2):149-156.
被引量:23
10
黄春曼,汪菊英.
基于吸能特性的矩形管截面优化[J]
.装备制造技术,2009(7):13-15.
被引量:3
1
刘跃华.
成都地铁7号线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方案研究[J]
.低碳世界,2016,6(8):210-211.
2
贺曙新,邹政耀.
现代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J]
.机电信息,2004(14):24-27.
被引量:5
3
莫伟平.
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实施方案分析[J]
.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12X):286-290.
4
刘建新.
高速动力车头部结构的安全性探讨[J]
.机车电传动,2000(3):7-9.
被引量:3
5
张振淼,逄增祯.
轨道车辆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原理及结构设计(待续)[J]
.国外铁道车辆,2001,38(3):13-19.
被引量:20
6
朱桂林.
浅谈现代汽车安全技术[J]
.中国科技博览,2009(17):236-236.
被引量:1
7
2016年“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应用情况”调研报告[J]
.轨道交通,2016,0(12):32-39.
8
刘培栋,王卫东,容仕宽.
再生制动吸收装置在重庆轻轨中的应用[J]
.都市快轨交通,2006,19(3):84-86.
被引量:12
9
胥伟.
城轨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方案[J]
.中国科技信息,2014(23):33-35.
被引量:1
10
陈贵荣,刘少克.
唐山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地面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的设计[J]
.机车电传动,2008(2):38-40.
被引量:8
铁道学报
199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