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这一现状,从创新能力内涵出发,运用因果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作者
王家褀
曹颖颐
机构地区
武汉理工大学
出处
《天中学刊》
2007年第5期81-82,共2页
Journal of Tianzhong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大学生
因果分析法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1
同被引文献
40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1
参考文献
4
1
刘助柏,梁辰.知识创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0.
2
许延浪.实用创造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1.
3
邓成超.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6):164-168.
被引量:43
4
何秋叶.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87-88.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4
1
朱永新,杨树兵.
创新教育论纲[J]
.教育研究,1999,20(8):8-15.
被引量:457
2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第13页.
3
尤建成,强建周.
学生评价——大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
.中国高教研究,2000(2):43-44.
被引量:20
4
王卫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0(3):17-18.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51
1
刘敏,王玉梅.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测评体系的设计原则[J]
.科学咨询,2006(09X):19-19.
被引量:4
2
吕凤英.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
.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
被引量:7
3
王家褀,曹颖颐.
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8):133-137.
被引量:62
4
王金刚,高琦,王朋瑾,杨涛,高鹏,车代弟.
试论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
.高等农业教育,2008(5):41-43.
被引量:9
5
张继德.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6(10):116-119.
被引量:12
6
郭文海,钟天送.
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6):17-18.
被引量:8
7
杨志东,刘玉利,王效政.
刍议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9(18):167-168.
被引量:2
8
赵月飞.
灰色聚类法在军校学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19(B07):81-83.
被引量:1
9
田勇,张艳,宋煜姗.
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4):119-122.
被引量:11
10
胡治国.
通过智能车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7):31-3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40
1
孔繁敏.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6):101-101.
被引量:7
2
易茜.
财务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模糊评价模型研究[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4):92-94.
被引量:9
3
徐建洪.
浅析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83-84.
被引量:4
4
周涌,马健康.
实验室开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7,28(1):58-59.
被引量:7
5
吴云.
浅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4):56-57.
被引量:1
6
陈东,陈建玲.
浅析非智力因素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S1):119-120.
被引量:4
7
岳宝德.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133-134.
被引量:8
8
罗玲玲,王素君,张晓霞,吴娟.
建构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J]
.辽宁教育研究,2003(8):59-61.
被引量:21
9
纪延光.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现与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4(26):66-67.
被引量:11
10
邓成超.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6):164-168.
被引量:43
引证文献
5
1
郭文海,钟天送.
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6):17-18.
被引量:8
2
崔宏桥,刘文超,王竑.
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2):160-164.
被引量:13
3
蒋永荣,黎霜,秦永丽.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探讨——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2016(8):49-52.
被引量:10
4
杨丽莎.
基于思创融合理念的“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学咨询,2024(9):48-51.
5
吴宏丹.
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统计分析[J]
.农家参谋,2017(17):134-134.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刘欣玥,伊正君,付玉荣.
医学生科研创新认知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27-28.
被引量:9
2
张韵君.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式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6):583-586.
被引量:8
3
孙东华,边瑞岩.
钢绿假单胞菌污染矿泉水调查分析[J]
.中国供水卫生,2000,8(1):50-52.
4
崔宏桥,刘文超,王竑.
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2):160-164.
被引量:13
5
潘邦龙,解华明.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的土建类高校GIS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13(12):134-135.
被引量:1
6
唐建荣,陈淑艳.
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9):5-7.
被引量:3
7
石红波,邹维娜.
高水平工科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现状调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2):94-99.
被引量:8
8
刘风.
现代需求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复合能力培养[J]
.社会工作,2014(3):128-135.
被引量:7
9
孙明国,于汉伟,汪文文.
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
.教育观察,2019,8(1):50-53.
被引量:4
10
刘风.
社会工作专业复合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A02):81-85.
被引量:4
1
王静林.
因果分析法在考场供料作文中的运用[J]
.语文世界(上旬刊),2000(6):47-47.
2
施磊.
因果分析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现代交际,2013(7):232-233.
3
彭大英.
运用因果分析法,实施素质教育[J]
.大宝山科技,2002(3):7-8.
4
王迪.
因果分析法突破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J]
.启迪与智慧(中),2014(5):31-31.
被引量:1
5
彭庚银.
德育因果分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5,0(3):8-9.
6
胡斌.
议论文中如何用因果分析法说理[J]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15,0(1):78-78.
7
孙立志.
议论文写作中的例证分析法[J]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08(2):47-47.
被引量:1
8
李勇.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3):49-50.
9
沈文婷.
高校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
.青春岁月,2011,0(24):139-139.
10
关玉华.
方法与思维训练同行——以“思考”为话题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案例[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8,0(4):19-19.
天中学刊
2007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