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翻译认知过程中的隐喻框架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本论文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二领域模式)和福柯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多空间模式)出发,试结合认知心理学和隐喻认知理论模式探索性描述译者的翻译过程。
作者
严苡丹
机构地区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理论界》
2007年第9期153-155,共3页
Theory Horizon
关键词
翻译
认知心理学
隐喻框架
概念隐喻理论(二领域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多空间模式)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4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79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9
1
谢之君.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J]
.上海翻译,2001(3):1-6.
被引量:30
2
林书武.
“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8-12.
被引量:142
3
李勇忠,李春华.
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26-28.
被引量:108
4
李勇忠.
概念隐喻、合成空间与隐喻阐释[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6):111-114.
被引量:13
5
陈道明.
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40-43.
被引量:78
6
Holmes James 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88.
7
Fauconnier Gilles.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
8
Fauconnier G,Mark T.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1994.
9
Fauconnier G;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1998.
二级参考文献
24
1
郭建中.
中国翻译界十年(1987──1997):回顾与展望[J]
.外国语,1999,22(6):53-60.
被引量:46
2
陈道明.
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J]
.外国语,1999,22(4):63-68.
被引量:33
3
林书武.
“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8-12.
被引量:142
4
赵艳芳.
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8-10.
被引量:113
5
胡壮麟.
有关语用学隐喻观的若干问题[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7-10.
被引量:41
6
许渊冲.
文学翻译:1+1=3[J]
.外国语,1990,13(1):8-12.
被引量:25
7
张经浩.
翻译不是科学[J]
.中国翻译,1993(3):39-41.
被引量:11
8
阎德胜.
论翻译活动的哲学实质[J]
.中国翻译,1992(3):11-15.
被引量:19
9
林肖瑜.
隐喻的抽象思维功能[J]
.现代外语,1994,17(4):41-46.
被引量:22
10
王斌.
概念整合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1,22(3):17-20.
被引量:129
共引文献
379
1
丁依人.
韩中翻译中隐喻的认知翻译策略——以韩国总统文在寅2019年涉及东盟与中日韩(10+3)国家的公开演讲为中心[J]
.亚非研究,2021(1):38-53.
2
彭佳.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析——2022年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汉英翻译[J]
.汉字文化,2023(20):160-162.
被引量:1
3
高俊杰.
概念合成理论下李清照的古诗词情感隐喻研究[J]
.汉字文化,2023(4):77-79.
被引量:1
4
韦晓萍.
语用翻译:关联与认知[J]
.广西工学院学报,2003,14(S1):30-34.
5
孟志刚.
跨文化交际中隐喻取象的异同[J]
.中国教师,2008(S1):23-24.
6
于复玲.
概念合成理论与言语行为转喻[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S2):273-276.
被引量:1
7
管振彬.
汉英“悲伤”情感概念认知思维研究[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1):87-89.
8
黄洁.
IN语义拓展的认知理据[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1(2):17-22.
被引量:8
9
孟志刚.
英汉隐喻意义取象的共性与个性[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10(2):56-59.
10
李慧艳.
论概念隐喻、整合理论与隐喻推理[J]
.文教资料,2008(12):37-4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23
1
谢天振.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
.中国翻译,2001,22(4):2-5.
被引量:145
2
肖坤学.
试论词汇层面翻译的认知取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46-49.
被引量:44
3
陶友兰,黄瑾.
试论认知图式关照下的翻译教材练习设计[J]
.上海翻译,2005(1):35-39.
被引量:21
4
汪立荣.
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
.中国翻译,2005,26(3):27-32.
被引量:119
5
刘华文,李红霞.
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J]
.外语研究,2005,22(4):49-54.
被引量:23
6
石翠平.
认知角度的词汇翻译教学[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4):121-123.
被引量:1
7
汪立荣.
隐义显译与显义隐译及其认知解释[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3):208-215.
被引量:64
8
杨自俭.
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
.上海翻译,2006(3):36-40.
被引量:127
9
王璐璐,丁国盛,彭聃龄.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翻译的认知机制探讨[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9(3):221-226.
被引量:10
10
陈征.从框架理论看翻译中的隐性信息[J].大学英语,2008(3):112-114.
引证文献
1
1
蒋元猷.
认知视角下范畴理论对词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
.教育学术月刊,2013(3):96-9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杨智新.
原型范畴理论视阈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J]
.西部素质教育,2015,1(6):93-93.
被引量:2
1
陈艳虹.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的通感隐喻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5-106.
被引量:3
2
吴哲,吴爽.
俄汉语“生活是X”概念隐喻对比分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3):154-157.
3
杨雪.
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汉英情态隐喻对比研究——以《茶馆》为例[J]
.青春岁月,2011,0(8):85-85.
4
宋康利.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平面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解读[J]
.海外英语,2014(24):249-250.
5
周舒,王永全.
合成空间理论对比喻性表达的阐释[J]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3):53-55.
6
梁甜甜,曹雪峰.
语法隐喻框架下学术语篇建构机制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9):39-40.
7
刘娜.
浅析认知框架与隐喻的文化翻译策略[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3(9):54-55.
8
杨美玲.
高山流水觅知音——隐喻框架下原作者、译者、读者关系初探[J]
.林区教学,2013(9):48-49.
被引量:1
9
项凝霜.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探索[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93.
被引量:6
10
顾海燕.
翻译单位——概念隐喻框架的再建构[J]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73-74.
理论界
2007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