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4,共5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9
-
1李伟,郭芳.论茶文化对旅游业的牵引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1):75-80. 被引量:26
-
2王京传.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发展[J].农业考古,2005(2):1-5. 被引量:42
-
3胡水凤.开发茶系列新产品 丰富旅游商品市场[J].农业考古,2005(2):6-9. 被引量:2
-
4朱志业.《贵州茶叶与旅游》[J].贵州茶叶,1986,4.
-
5邓乃朋.《贵州产茶史》[J].贵州茶叶,1981,2.
-
6李家光.《古黔濮苗对茶业的贡献》[J].贵州茶叶,1985,1.
-
7刘其志.再论茶的起源与原产地[J].茶叶通讯,1981,(3).
-
8管家骝.《贵州近代茶叶产销史略》[J].贵州茶叶,1989,1.
-
9宁晓菊,刘清荣.江西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J].农业考古,2005(4):10-18. 被引量:31
二级参考文献14
-
1刘清荣.乡村茶文化旅游发展谫论[J].农业考古,2005(5):173-179. 被引量:4
-
2李祝舜,王海云.茶文化与旅游[J].农业考古,1997(4):17-20. 被引量:6
-
3黄崇焘.景德镇茶具初考[J].农业考古,1997(2):70-75. 被引量:1
-
4冯淑华,方志远.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12):230-234. 被引量:56
-
5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6):55-60. 被引量:37
-
6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81-86. 被引量:55
-
7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3..
-
8余悦 吴丽跃.《江西民俗文化叙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
9.[N].《江南都市报》,2003年11月10日.
-
10.《江西统计年鉴》[M].,2003年.第235页,234页,392页.
共引文献92
-
1罗艳玲.论开发信阳茶文化旅游的意义、优势及其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6-8. 被引量:10
-
2李玲.浅析婺源茶文化与休闲旅游[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7):186-187. 被引量:1
-
3赵媛媛,林娟.绿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J].生物技术世界,2013,10(1):76-76. 被引量:1
-
4蒋栋元.试论茶的文化功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90-93. 被引量:14
-
5张其生,令狐昌弟,王英.夜郎道 茶最香[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B09):112-113. 被引量:1
-
6宁晓菊,刘清荣.江西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J].农业考古,2005(4):10-18. 被引量:31
-
7包毓敏.湖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与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6(2):29-33. 被引量:20
-
8杨妮,李小明,杨骏.茶文化旅游初探——以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29-31. 被引量:22
-
9文南薰.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性开发研究——以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2):81-85. 被引量:60
-
10董葆营.发展新昌茶文化旅游[J].林业建设,2007(3):43-4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86
-
1罗艳玲.论开发信阳茶文化旅游的意义、优势及其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6-8. 被引量:10
-
2谭和平,陈能武,黄苹,叶善蓉.川西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及其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z1):196-199. 被引量:8
-
3杨胜明.西部大开发 旅游应先行[J].当代贵州,2000(7):7-9. 被引量:2
-
4陶宁.茶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7,5(17):167-168. 被引量:11
-
5杨军.佛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以浙江为例[J].社会科学家,1999,14(4):68-71. 被引量:9
-
6杨甫旺,钟仕民.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与旅游开发[J].农业考古,1998(4):37-40. 被引量:3
-
7杨小泽.旅游新一族——茶文化旅游[J].农业考古,1997(2):57-58. 被引量:13
-
8罗仕伟.试论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04(C00):29-32. 被引量:2
-
9胡付照.无锡旅游文化建设引入吴地茶文化的设想[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6):49-51. 被引量:1
-
10郭颖.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泸沽湖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1,16(3):68-71. 被引量:73
引证文献8
-
1钱树伟,鲍捷,刘丽,何曙生,罗治得.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5):15617-15619. 被引量:14
-
2胥思省.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783-17784. 被引量:10
-
3边金霖,王加伦,胡华健,卢天贵,刘晓霞,何莲,陈娟,段学艺,金大红,张兰兰,骆耀平.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现行茶叶采摘行为的研究[J].茶叶,2010,36(4):213-215. 被引量:9
-
4罗时琴,廖凤林.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371-374. 被引量:17
-
5徐代刚,何灵芝.梵净山茶文化旅游发展探讨[J].农技服务,2013,30(6):662-663.
-
6潘怡.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困境及创新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3):154-155. 被引量:1
-
7龚苏宁.基于“超旅游”理论探究茶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J].福建茶叶,2017,39(12):108-108. 被引量:3
-
8杜豪楠.基于RMP分析的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5):105-10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4
-
1郭燕,杨春,梁思慧,汪安然,陈正武.机采茶树品种筛选及早期鉴定研究进展与展望[J].贵茶,2023(4):6-9.
-
2贺菊莲.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贵州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8154-8156. 被引量:3
-
3浦绍柳,李云锋,韩丽,张艳梅,伍岗.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民族茶文化旅游[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97-300. 被引量:13
-
4武媚.新郑枣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129-131. 被引量:2
-
5张兰兰,王家伦,胡华健,陈娟,骆耀平.贵州湄潭茶区茶叶机械采摘的技术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1948-1951. 被引量:19
-
6李召,谭光荣.勐海县西定乡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62-362. 被引量:1
-
7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张敏.贵州茶类的地理标志保护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434-2438. 被引量:8
-
8陈娟,段学艺,王家伦,胡华健,高秀兵,骆耀平.不同采摘方式和施肥措施对茶鲜叶机械组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797-12799. 被引量:13
-
9张兰兰,董迹芬,唐萌,蔡维秩,温正军,骆耀平.名优茶机采鲜叶分级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38(5):593-598. 被引量:27
-
10任广鑫,范起业,何鑫,何雪军,李文萃,王进,唐小林.大宗茶鲜叶原料分级机的研制与实验[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7):290-292.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