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
被引量:7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7,共16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61
-
1郑玄.《诗谱序》[A].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C].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26页.
-
2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李善注《文选》卷五○,第696页.中文出版社1972年版.
-
3.《文心雕龙·明诗》[M].,..
-
4《文心雕龙·乐府》
-
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上册第8页.
-
6孔颖达.《毛诗正义》卷首.
-
7班固.《汉书·艺文志》[A]..《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页.
-
8《尚书·尧典》.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
9刘师培.《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见罗根泽,郭绍虞主编.《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五八六-五八七页,香港嵩华出版事业公司.
-
10朱自清.《诗言志辨》[A]..《朱自清全集》第6卷[C].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第148页-第204页.
共引文献158
-
1党圣元,陈志杨.章学诚的传记写作理论与实践[J].中国文化研究,2004(2):9-21. 被引量:5
-
2张世英.从科学到审美[J].江海学刊,2004(4):13-20. 被引量:3
-
3李建中.反(返)者道之动——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文学评论,2004(4):30-36. 被引量:5
-
4孙书杰.“吃文”是“飞白”辞格吗——与郑子瑜先生商榷[J].修辞学习,2003(2):46-47.
-
5王平.也谈“索隐派”与“考证派”——兼与陈维昭兄商榷[J].红楼梦学刊,2004(3):184-199. 被引量:1
-
6曹文彪.人文学科的本性及其科技化变异[J].学术研究,2003(7):33-39. 被引量:7
-
7曹建国,张玖青.司马相如辞赋创作论中的修辞要求[J].修辞学习,2002(4):35-35.
-
8李凯.中国古代诗学话语言说方式及其意义生成──《诗经》与中国诗学关系研究[J].文学评论,2002(3):93-99. 被引量:1
-
9谢冕.论中国新诗[J].文学评论,2002(3):100-111. 被引量:16
-
10陈伯海.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J].社会科学战线,2004(6):70-79.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38
-
1黄维梁.《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3(3):70-75. 被引量:19
-
2刘晗.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85-89. 被引量:52
-
3李春青.文学经典面临挑战[J].天津社会科学,2005(3):95-98. 被引量:18
-
4李春青.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反思[J].东岳论丛,2006,27(1):42-45. 被引量:6
-
5周勋初.李白“三拟《文选》”说阐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1):101-107. 被引量:8
-
6陈力君.世纪之交文学生态系统中经典的命运轨迹[J].理论与创作,2006(1):30-33. 被引量:3
-
7王元骧.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J].文学评论,2006(2):5-16. 被引量:19
-
8赵学勇.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J].文学评论,2006(5):206-208. 被引量:41
-
9涂途.重温办所方针 坚持可持续发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6):7-12. 被引量:3
-
10王文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下)[J].文艺理论研究,2007(3):78-8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7
-
1林柳生.试论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意义[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34-35.
-
2贺仲明.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J].江苏社会科学,2008(2):220-222. 被引量:10
-
3李西建,权雅宁.和于礼乐: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5):13-18. 被引量:3
-
4赵崇璧,龚举善.古代文论的历史反思与诗性空间的现代建构——兼论《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的创设逻辑[J].菏泽学院学报,2009,31(1):22-26.
-
5赖大仁.唯物史观视野与当代文艺批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3):2-9. 被引量:4
-
6林柳生.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弘扬之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48-55. 被引量:1
-
7林柳生.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意义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4(5):60-65.
二级引证文献18
-
1林柳生.试论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成因[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4(4):12-14.
-
2张晓虎.礼乐文化——制度与思想的双重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6):134-138. 被引量:2
-
3王成.中国古代文论的“合和”理论范式[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0(6):35-40. 被引量:1
-
4郑淑玉.周星驰电影的传统文学因陈[J].电影文学,2010(9):24-25. 被引量:1
-
5林柳生.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弘扬之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48-55. 被引量:1
-
6林柳生.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意义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4(5):60-65.
-
7周毅.传统文化在文革中的强化及畸变——以文革歌词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1,33(4):47-50.
-
8王琦.走出经典的迷雾——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论争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2):56-61.
-
9何睿.我国当代文艺批评的现状、问题和解决之道——以“80后”青春文学批评为考察对象[J].决策咨询,2014(6):80-84.
-
10管才君.文化研究的冲击与文学经典的重构——近二十年文学经典研究述评[J].武陵学刊,2015,40(1):106-111. 被引量:2
-
1张启成.论《毛诗正义》与诗经学[J].贵州文史丛刊,1998(5):31-37. 被引量:3
-
2刘怀荣.论郑玄对传统《诗》学的继承与发扬[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79-82.
-
3吴楠.试论《诗大序》《诗谱序》对《诗经》解读不同[J].青春岁月,2015,0(11):23-23.
-
4杨允.郑玄《诗谱序》文学观初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54-256. 被引量:1
-
5连坤.小议命运[J].公关世界,2003(9):62-62.
-
6刘正国.论《世说新语》的“志人”特点[J].江汉学术,1999,30(4):15-20.
-
7王伟康.扬州学派学术渊源浅探[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10(3):4-7.
-
8周艳.《诗谱》面面观[J].古典文学知识,2009(6):40-45.
-
9田鹏.《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6):84-89.
-
10高艳丽.渴望家园——试论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