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史 主持者言
被引量:37
Research Lines
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32,共11页
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生态史学
社会史
社会生态史
生态社会史
Ecological Historiography
Social History
Social Ecological History
Ecological Social History
参考文献11
-
1黄敏兰.史学理论研究要密切结合史学实践[J].史学理论研究,1992(4):14-15. 被引量:1
-
2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J].史学月刊,2004(3):5-7. 被引量:21
-
3欢迎订阅《中国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6(5):32-32. 被引量:2
-
4张国旺.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3):12-17. 被引量:24
-
5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04(6):112-119. 被引量:32
-
6包茂红.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学术,2002,3(4):217-244. 被引量:12
-
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被引量:1316
-
8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3):145-165. 被引量:47
-
9《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2). 被引量:4
-
10王子今.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以秦汉生态史研究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3(1):98-108.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305
-
1杨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J].史学理论研究,2000(1):143-150. 被引量:38
-
2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J].清史研究,2001(2):19-32. 被引量:42
-
3刘正刚.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J].清史研究,2001(2):120-124. 被引量:13
-
4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J].历史研究,1997(1):17-32. 被引量:85
-
5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J].历史研究,1995(2):3-19. 被引量:107
-
6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J].历史研究,1994(6):86-98. 被引量:78
-
7田中二郎,宋建华.生态人类学[J].世界民族,1987(3):25-30. 被引量:17
-
8R·McC·内亭,张雪慧.文化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J].世界民族,1985(3):23-29. 被引量:26
-
9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1):64-68. 被引量:8
-
10李伯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J].人口研究,1999,23(1):15-19. 被引量:39
共引文献1468
-
1戚方明,谢海波.“从脾治心”理论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4):71-73. 被引量:6
-
2袁广阔.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21(2):123-143. 被引量:17
-
3夏如兵,严火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中国蚕桑业中心转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2):79-85. 被引量:4
-
4于泽泱.东汉后期“瘟疫—文学”特殊性略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57-61.
-
5王丹,韩中义.试论元代陕西行省的畜牧业[J].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20(2):91-103.
-
6郭晨阳,乔丽萍.北魏“雁臣”政策析论[J].云冈研究,2021(4):80-87.
-
7王文轩.羌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51-57. 被引量:2
-
8曾杰.葛仙米的分布变迁及利用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2,32(3):90-95.
-
9施尔乐.遮蔽与袒露之间——图像资料中的北朝着装形象探析[J].形象史学,2021(2):157-174.
-
10马志坤,刘舒,郭昕,黄江博.植硅体和木炭遗存揭示陕西进步遗址西周时期陶窑燃料利用情况[J].西部考古,2021(2):219-228.
同被引文献738
-
1孙群郎.从直接排放到污水净化——近代美国城市的瘟疫流行与排污设施的改进[J].贵州社会科学,2023(6):66-76. 被引量:1
-
2陈新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理论研究,2008(2):110-120. 被引量:19
-
3程金生.论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J].学习与探索,2006(4):26-31. 被引量:1
-
4王利华.生态—社会史研究圆桌会议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8(4):152-156. 被引量:4
-
5唐领余,沈才明,LIUKan-bin.长江上游地区18Ka以来的植被与气候[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S1):1-4. 被引量:7
-
6朱松美.周代的生态保护及其启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33-38. 被引量:7
-
7刘正刚.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J].清史研究,2001(2):120-124. 被引量:13
-
8花琦,王蕊.二十世纪环境史视野下的“旧式”现代战争——以卢旺达内战和大屠杀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2(1):17-19. 被引量:1
-
9彭树智.阿富汗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往[J].历史研究,1994(2):133-149. 被引量:13
-
10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J].历史研究,1994(6):86-98. 被引量:78
引证文献37
-
1陈新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理论研究,2008(2):110-120. 被引量:19
-
2王利华.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J].学术研究,2006(9):5-11. 被引量:49
-
3梅雪芹.从环境的历史到环境史——关于环境史研究的一种认识[J].学术研究,2006(9):12-22. 被引量:26
-
4王秀芬.绿色经典文献十大分类选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1):49-53. 被引量:4
-
5陈春雷.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J].学术月刊,2007,39(4):154-159.
-
6梅雪芹.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J].历史教学问题,2007(3):38-44. 被引量:16
-
7刘兰兮.2006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2):118-125. 被引量:1
-
8梅雪芹.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和学术渊源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7. 被引量:13
-
9梅雪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史学月刊,2009(6):17-38. 被引量:26
-
10邓宏琴.人与自然:“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史研究——读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24(4):155-16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65
-
1李杰,潘明涛.环境史视野下的北宋黄河改道——评《河流、平原、政权:北宋中国的一出环境戏剧,1048—1128》[J].宋史研究论丛,2019(2):465-474.
-
2夏方胜.20世纪以来宋元时期灾害史研究综述[J].宋史研究论丛,2019,0(1):465-483. 被引量:1
-
3姜俊娜.常态环境史视阈下民国大学潜在课程探究[J].理论观察,2023(3):148-151.
-
4陈力然.环境史视角下川江流域山地旧城标志性码头空间现代化演进研究——以重庆朝天门片区为例[J].建筑学报,2022(S02):170-175. 被引量:1
-
5赵元元.明清徽州佛教祷雨事件刍释——兼论环境史学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运用[J].徽学,2019(1):111-121. 被引量:1
-
6姜岩.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J].中国科技纵横,2018,0(14):239-240.
-
72007年外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J].史学理论研究,2008(1):94-108.
-
8侯娟娟.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意义及趋势[J].大家,2011(10):115-115.
-
9陈春雷.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J].学术月刊,2007,39(4):154-159.
-
10梅雪芹.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J].历史教学问题,2007(3):38-44. 被引量:16
-
1梁敏玲.“社会生态史学”的启示与反思--读安富步、深尾叶子编《“满洲”的成立--森林的耗尽与近代空间的形成》[J].近代史研究,2013(4):147-153. 被引量:3
-
2方万鹏.生态史学视野下的地域社会史研究——评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J].中国农史,2010,29(2):141-144. 被引量:3
-
3洛阳名人[J].河南经济,2003,3(11):26-27.
-
4李晓方.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与赣南生态环境的变迁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47-51. 被引量:9
-
5赵仁龙.唐代士人的江西生态意象[J].鄱阳湖学刊,2010(5):50-54.
-
6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学科之异同辨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1(1):126-131. 被引量:8
-
7薛正昌.黄河东边这块昫衍古地[J].朔方,2010(4):78-82.
-
8王涛.创建中国考古学派:苏秉琦和当代中国考古学[J].文物春秋,1998(3):91-94. 被引量:1
-
9陈怀宇.没有过去的历史:学术史上的日本东洋学——读《日本的东方:将过去转化为历史》[J].国际汉学,2009(1):280-286. 被引量:2
-
10华仁葵.中华远古史研究理路——兼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昆仑(Húnlún)丘一带[J].国学(吉林),2014(4):4-1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