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高校女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被引量: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文章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一视角切入,通过高校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参与程度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方法措施的分析,以建立和完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更好地培养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作者
童建民
机构地区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出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3-105,共3页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课内外一体化
高校女生
终身体育
影响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89
同被引文献
30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49
参考文献
6
1
汪正毅,陈丽珠,金宗强.
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225-227.
被引量:184
2
洪小勤.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与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J]
.安徽体育科技,2002,23(4):91-93.
被引量:8
3
朱静华.
高校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02-103.
被引量:73
4
戴光豪.
开发课外体育领域功能 营造学生素质教育天地[J]
.安徽体育科技,2002,23(2):83-85.
被引量:6
5
汪海涛.
论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86-87.
被引量:46
6
陈媛媛,马小平.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10-13.
被引量:83
二级参考文献
22
1
杜龙,李嵘.
浅议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5(4):81-82.
被引量:12
2
赵晨.
构建体育文化建设框架的设想[J]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1):49-52.
被引量:4
3
刘晓莉.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5(4):67-70.
被引量:22
4
刘永东,吕乙林,刘江南,刘国强,王雷,徐佶,张青,董广新.
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研究与应用[J]
.体育科学,1999,19(1):22-25.
被引量:11
5
解毅飞,刘旭.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简论[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S1):15-17.
被引量:11
6
周志俊.
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J]
.体育科学,1995,15(6):21-25.
被引量:25
7
刘春燕,余丰.
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体育,1999,18(1):57-58.
被引量:49
8
刘志海.
对“成功体育”的认识与实验[J]
.中国学校体育,1996,15(5):24-25.
被引量:6
9
孙天明,王小云.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构建[J]
.体育与科学,2001,22(5):75-76.
被引量:30
10
宋全征,俞继英.
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其应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3):41-47.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389
1
李浪光.
隐性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
.运动精品,2021,40(4):23-24.
被引量:1
2
宋文轩.
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运用现状研究[J]
.运动精品,2021,40(3):41-42.
被引量:1
3
王保金,吕晓林,刘长江.
供给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J]
.体育世界,2020(1):7-7.
4
兰李淋.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研究[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11):137-139.
被引量:2
5
伍永智.
高校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讨[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3):49-50.
6
蔡静.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71-73.
被引量:11
7
左蓉.
新时期学校体育的重心转移与建设的思考[J]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2):99-101.
8
王虎.
转型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思考[J]
.河西学院学报,2008,24(2):111-113.
被引量:1
9
严辉.
高校田径课程教学休闲化探讨[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55-57.
被引量:7
10
王晓梅,李军汉.
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S2):84-86.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
30
1
刘海元.
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
.体育教学,2008,28(5):22-23.
被引量:63
2
王立红,王建军,张晓莹,孙彦莹.
实施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815-816.
被引量:31
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
.中国学校体育,2002,21(6):4-6.
被引量:233
4
刘建敏,魏烨,郑玉光,炼海斌,周永亮.
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5):97-99.
被引量:34
5
吴俊心.
山西师大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探索[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3):62-63.
被引量:7
6
陈海啸,陈壮荔,邱少茹.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8-111.
被引量:57
7
王林.
“三联互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86-89.
被引量:18
8
孙红梅.
构建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体系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07-109.
被引量:51
9
陈圣平.
以社会需求和职业构成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
.福建体育科技,2006,25(4):28-31.
被引量:3
10
王大中,郭秋敏,钟宇静,白敬锋,王鸣捷.
在乒乓球教学中进行体育传播特色人才培养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551-1553.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2
1
焦义培,张正民.
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的构建[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S2):66-67.
被引量:1
2
谢银花.
青海省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
.幸福家庭,2010(2):20-22.
3
须晓东.
高校实施乒乓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
.体育世界,2007(11):10-12.
被引量:1
4
须晓东,瞿云桃,唐启进.
大学乒乓球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互动模式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2008,30(5):69-70.
被引量:1
5
郑会娟.
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9(24):123-124.
被引量:13
6
须晓东,瞿云桃,唐启进.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高校乒乓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5):76-78.
被引量:10
7
莫连芳,李丽.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我见[J]
.价值工程,2010,29(11):174-175.
被引量:4
8
陈杰.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培养终身体育理念的研究[J]
.科技信息,2010(25):199-199.
9
徐伟.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6):148-149.
被引量:9
10
庞照允.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25(2):115-117.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49
1
陈方方.
高中乒乓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互动模式的意义及优化思考[J]
.体育风尚,2022(11):125-127.
被引量:1
2
史晓阳.
素质教育观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7):109-111.
被引量:2
3
张通明.
基于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职体育教学研究[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0(4):214-214.
被引量:1
4
李欣悦.
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5):102-105.
被引量:61
5
刘小湘,郑国荣,李红梅,胡依琴.
开放式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大学教育科学,2009(2):37-40.
6
黎力榕.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研究[J]
.广西教育,2011(12):106-107.
被引量:5
7
梁国力.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方向的探析[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2(3):91-93.
被引量:13
8
车子玮.
基于“阳光体育”对高校学生参加课内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以辽宁大学田径课为例[J]
.文体用品与科技(学术版),2011(6):77-78.
9
张正民,杨秀梅.
“阳光体育运动”的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8):139-140.
被引量:1
10
耿宏伟.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就业的思考[J]
.卷宗,2013(2):12-12.
1
郭晓光.
基于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
.商,2014,0(29):289-289.
2
李珍香,王红.
基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24):27-30.
被引量:6
3
郭华恬.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68-71.
被引量:7
4
赵荣彬.
如何在耐久跑中运用快乐教育[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2):150-150.
5
夏培.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探讨[J]
.好家长,2015,0(29):68-68.
6
赵希文,杨海,韩莹,慕岩,石影.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组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10-12.
被引量:7
7
陈春燕,王辅之,张久彪,陈玉娥.
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探索[J]
.福建电脑,2009,25(3):33-33.
被引量:1
8
施亚菊.
再论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32-33.
被引量:1
9
夏风波.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阅读的策略[J]
.安徽教育,2013,0(4):25-25.
被引量:1
10
苏利群.
普通高校游泳课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及实施途径探微[J]
.体育世界,2014(10):93-94.
被引量:6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