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加“INDIA”等于“CHINDIA”
被引量:7
出处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2005年第3期140-146,共7页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参考文献7
1 Jairam Ramesh, Making Sense of Chindia :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新德里.印度探究出版社2005年版.
2 India and China : A Thousand Years of Sino-lndian Cultural Contact,1944年加尔各答中国印刷公司首版.
3 冯飞作.《欲向文殊叩法门—中国近代思想与佛教》,载郁龙余编.《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8-161页,第162页.
4 牟宗三.《儒家学术之发展及其使命》[A]..《牟宗三集》[C].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5 Tan Chung & Geng Yinzeng, India and China: Twenty Centuries of Civilizational Interaction and Vibrations (Vol. Ⅱ, Pt 6 of the series of"History of Scienc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in Indian Civilization" edited by D.P. Chattopadhyaya.新德里.文明研究中心出版社2004年出版.
6 《中国与印度.两千年文明交流激荡》也将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7 Allen G. Noble and Ashok K. Dutt eds. , India: Cultur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Boulder:Westview, 1982,p. 27,note. 23.
同被引文献81
1 吴冰,马得汶.新世纪推动中印双边关系发展的若干构想[J] .社科纵横,2008,23(6):54-55. 被引量:5
2 孙士海.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J] .当代亚太,1999(8):3-14. 被引量:23
3 程瑞声.论新世纪的中印(度)关系[J] .国际问题研究,2002(1):43-48. 被引量:7
4 殷方.从地缘政治理论看新世纪的印度海洋战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5):102-105. 被引量:5
5 张贵洪.印度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和反应[J] .南亚研究,2005(1):27-32. 被引量:15
6 斯瓦兰·辛格,刘卫东(译),朱世达(校).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 .美国研究,2006,20(1):113-119. 被引量:7
7 庄友明.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14-21. 被引量:4
8 张春燕.中印战略关系中的制约因素与动力[J] .南亚研究季刊,2006(2):89-95. 被引量:5
9 叶海林.结构不均衡问题对新形势下中巴关系的影响[J] .当代亚太,2006(10):10-18. 被引量:10
10 陈宗海.冷战后中印关系的特点与态势[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2):49-5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7
1 卫灵.中印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向分析[J] .国际观察,2007(3):1-5.
2 尹斌.结构、议题与变迁:中印关系进程的系统性分析[J] .南亚研究,2009(1):7-16. 被引量:2
3 陈开敏.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67-170. 被引量:1
4 郑斌,许少民.印度对中国崛起的认知[J] .南亚研究,2011(4):1-15. 被引量:10
5 杨焰婵,赵伯乐.中国学者对南亚地缘政治的研究[J] .南亚研究,2012(1):107-119. 被引量:4
6 滕淑晶.中印关系与公共外交[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7):73-75.
7 张家栋.中印关系中的问题与超越[J]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1):163-17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9
1 叶海林.不对称需求对中印关系的影响[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1):6-15. 被引量:15
2 罗会钧,许淳凯.中印关系的回顾与思考[J] .云梦学刊,2010,31(6):62-65.
3 谭华琼.关于美国对中印外交政策不同的研究[J] .知识经济,2012(3):59-60.
4 张立.发展中印公共外交:背景、意义及路径[J] .南亚研究季刊,2012(4):21-26. 被引量:1
5 刘思伟.中印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初探[J] .南亚研究季刊,2013(3):92-96. 被引量:6
6 王伟华.信任构建与中国—南亚人文交流[J]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4):59-64. 被引量:3
7 王晓文,李宝俊.中印关系的现实困境:原因及前景分析[J] .国际论坛,2014,16(2):38-43. 被引量:8
8 杨珍华,李奔.中印跨境水资源合作障碍与前景[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2):249-254. 被引量:3
9 DU Debin,DUAN Dezhong,LIU Chengliang,MA Yahua.Twenty-five years of progress in geopolitics research: Efforts from China's geographer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26(8):1223-1242. 被引量:9
10 杨胜兰,朱新光.美国、印度对“一带一路”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 .学术探索,2017(8):53-59. 被引量:4
1 傅小强.“CHINDIA”虚实[J] .中国改革,2011(1):159-161.
2 张占顺.全球化背景下中印关系的新发展[J] .高校社科动态,2007(5):16-24.
3 张占顺.全球化背景下中印关系的新发展[J] .当代亚太,2007(8):17-23.
4 Unni Krishnan,Jeanette Rodrigues,永年.家庭之子,再次崛起[J] .商业周刊(中文版),2016,0(11):12-14.
5 卢海飞.CHINDIA——中印关系的未来[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9,25(4):6-7. 被引量:1
6 尹锡南.CHINDIA:新世纪“中印大同”运动简析[J] .南亚研究季刊,2007(4):80-85.
7 尚劝余.中国与印度: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J] .南亚研究季刊,2011(1):1-5. 被引量:4
8 张丽君.不平静的东盟各国政治[J] .国际观察,1997(2):28-30.
9 巩序正.CHINDIA:“双引擎”力促“和谐亚洲”构建[J] .上海支部生活,2006(9):53-53.
10 阮宗泽.中印大同 龙象握手[J] .时事报告,2006(7):5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