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在“生活世界”里反思技术的意义──伊德技术哲学初探
被引量: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生活世界"里反思技术的意义─-伊德技术哲学初探张来举哲学是时代的呼声,是人类的良心。在科学技术的时代,科学哲学早已吸引了不少的思想家为之奉献终身。然而,奇怪的是,尽管技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科学,但对它的思辩性考察却很长时期内只是...
作者
张来举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26-30,共5页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生活世界
反思技术
伊德技术哲学
分类号
N0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1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38
同被引文献
61
1
胡皓,楼慧心.
涨落与系统的进化——兼析辩证法关于进化内部根据的思想[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4(1):54-60.
被引量:5
2
金正耀.
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与人类的未来[J]
.科学学研究,1987,5(3):28-35.
被引量:2
3
施忠连.
论儒学经济作用的双重性[J]
.学术月刊,1995,27(1):18-24.
被引量:1
4
韩连庆.
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5):38-42.
被引量:29
5
杨庆峰.
扩展的解释学和文本的世界——伊德与解释学的关系[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5):30-33.
被引量:5
6
刘明.
庄子技术论思想评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17(3):35-41.
被引量:11
7
宋新芳,刘成新.
伊德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J]
.现代教育技术,2005,15(6):14-17.
被引量:4
8
冯秀琪.
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刍议[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2):15-18.
被引量:8
9
舒红跃.
伊德技术哲学:“人—技术—世界”的相关性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3):276-278.
被引量:4
10
吕乃基.
论科学与文化[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2(7):7-12.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7
1
刘欣.
走向技术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从技术哲学视角看教育领域中技术的内在价值负荷[J]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7):11-13.
被引量:3
2
张明国.
耗散结构理论与“技术—文化”系统——一种研究技术与文化关系的自组织理论视角[J]
.系统科学学报,2011,19(2):11-16.
被引量:6
3
李雪,任玲,陈亚楠.
从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透视教育技术中的人—机关系[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1(1):6-8.
被引量:2
4
王良辉.
教育中信息技术用途及限度的伊德技术现象学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4(4):15-20.
被引量:9
5
杨莉明.
忠犬与弗兰肯斯坦:西方机器人电影中的他者[J]
.新闻知识,2016(11):43-45.
被引量:1
6
宋新克,赵文平.
技术技能人才的四维能力结构分析——基于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视角[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7(24):20-25.
被引量:8
7
杜薇.
隐忧与防范:现代技术介入教育的价值审视[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1):32-40.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38
1
辛未.
大数据时代教育的人文向度[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5):25-34.
被引量:11
2
毛刚,王良辉.
人机协同:理解并建构未来教育世界的方式[J]
.教育发展研究,2021(1):16-24.
被引量:66
3
王卫军,王文君.
教学中技术应用价值取向的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11-14.
被引量:3
4
张璐.
浅谈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中的四种关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9):145-146.
被引量:4
5
张仲秋.
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百科全书式技术观[J]
.才智,2008,0(5):79-79.
6
朱光明,魏芳芳.
大学生智能手机课堂体验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5-139.
被引量:4
7
杨阳.
从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解读慕课的本质内涵[J]
.中国成人教育,2016(9):30-32.
8
逯进,常虹,赵少平,许抄军.
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关系的演化特征[J]
.经济地理,2016,36(9):42-48.
被引量:44
9
刘源,张建功.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研究——以英国华威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89-95.
被引量:5
10
孟波,张泓筠,欧满琳,蒋寿文.
浅谈物理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0(34):91-92.
1
谭文华.
技术异化与人类自我反思[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88-91.
被引量:2
2
黄青锋.
人类自由的技术反思[J]
.东方企业文化,2010(6X):144-144.
3
程海东,刘炜.
语境:技术的现实存在场域[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558-562.
被引量:5
4
沈国琴.
卡西尔的技术哲学思想初探[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8(3):66-71.
被引量:1
5
刘爱文.
技术的哲学根基及其历史演变[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10):43-46.
被引量:1
6
周丽昀.
克里斯·席林“技术化的身体”思想评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2):39-44.
被引量:7
7
刘同舫.
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三) 技术的边界与人的底线——技术化生存的人学反思[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3):1-3.
被引量:27
8
易显飞.
论两种技术哲学融合的可能进路[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8-22.
被引量:3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